2024 年 ,我读过最有价值的书

职业指南
寻空的营销启示录
1天前

在 AI 时代,读书还有什么价值?

这是我今年时常思考的问题。毕竟,当我们习惯了随时随地向 AI 提问、获取答案,读书似乎成了一种慢而低效的获取信息方式。

我认为,读书的最大价值在于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这个体系不是简单的知识堆砌,而是能够帮你建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框架。

其中,提出问题是基础。在这个答案唾手可得的时代,真正的差异化能力,不再是谁知道的多,而是谁能问出关键的问题。

最近网络上有不少 DeepSeek 生成的热门内容,传播甚广,但背后真正的核心,还是人类提问的深度和角度。当我们面对复杂的世界,只有拥有扎实的知识体系,才能识别信息、筛选真伪,甚至引导 AI 给出更有洞察力的回答。

因此,我始终相信:即便在 AI 时代,读书依然是形成思维深度和差异化能力的最重要武器。

根据豆瓣记录,2024 年我共读了 38 本书,接下来推荐 10 本我觉得不错的书。


01   《标签 : 社交媒体时代的众声喧哗》卡斯·桑斯坦


微信图片_20250207114427.png

卡斯·桑斯坦的《标签》是一本传播学著作,也是一本讨论政治和社会变迁的书。它探讨了社交媒体如何塑造现代民主社会的公共讨论,并精准预测了算法驱动的信息环境对政治和日常生活的影响。

书中最核心的概念包括信息茧房、群体极化和算法过滤。社交媒体的个性化推荐算法让人们只接触符合自身观点的信息,从而强化已有立场,形成回音室效应。长期处于相同信息环境的人群,会因群体极化变得更加极端,最终导致社会撕裂、政治对立加剧。

这些概念并不新鲜,但在 2017 年,把这些概念用于对美国社会的影响,还是具有前瞻性的。它几乎预见了特朗普时代的到来及其对美国社会的冲击。

作者认为,技术中立的幻觉必须被打破,算法设计需要引入公共价值考量(如信息多样性、反歧视机制),否则社交媒体将成为民主制度的慢性毒药。


02   《痛点 :  挖掘小数据满足用户需求》马丁·林斯特龙


微信图片_20250207114431.png

在大数据风行的时代,马丁·林斯特龙提出了“小数据”的概念,强调细微的情感洞察比冰冷的数字更重要。他认为,真正的消费需求往往藏在日常生活的细节之中,营销人需要深入观察消费者的行为、情绪和心理,而不仅仅依赖数据模型的分析。

小数据与大数据最大的区别在于,它更关注个体体验,而不是统计规律。《痛点》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展示了如何通过观察用户行为、倾听用户心声、挖掘用户痛点,从而找到满足用户需求的产品和营销策略。

在 AI 时代,许多知识和方法论都可以被算法复制,甚至超越,但对人的洞察依然是不可替代的核心能力。营销不仅仅是精准投放,更是对消费者情感的理解。一个品牌的成功,往往取决于它是否能够洞察并满足消费者未被满足的情感需求。


03   《被追赶的经济体 : 发达经济体如何理解与应对新现实挑战》辜朝明


微信图片_20250207114434.png

辜朝明的《被追赶的经济体》围绕一个核心概念——资产负债表衰退,即当经济体中的企业和个人陷入去杠杆化过程,优先偿还债务而非投资和消费,导致经济增长陷入停滞。这是不是让你想起了如今身处的社会环境?

这种经济现象的关键问题在于,即使央行降息,企业和个人依然不愿意借贷和投资,因为他们的主要目标是修复资产负债表,而非追求利润增长。这就形成了一个经济下行的恶性循环:消费下降、投资下降、收入减少,最终经济陷入长期低迷。

辜朝明提出,单靠货币政策(如降息)无法有效应对资产负债表衰退,政府需要通过大规模的财政支出来刺激需求。

这一观点在 2008 年金融危机后得到了印证,许多国家采取了财政刺激政策,而 2020 年新冠疫情后,各国政府的财政支出也再次成为经济复苏的关键。


04   《态度改变与社会影响》菲利普·津巴多、迈克尔·利佩


微信图片_20250207114437.png

菲利普·津巴多和迈克尔·利佩合著的《态度改变与社会影响》是社会心理学领域的经典之作。书中系统地总结了心理学在态度形成和改变方面的研究理论和实践,帮助读者理解如何影响他人,以及如何被他人和其他系统性力量所影响。

书中对“阈下影响”的讨论尤为值得关注。实验表明,非言语线索(如表情、语调)甚至无意识符号(如颜色、节奏)能绕过理性防御直接塑造态度,这解释了直播带货中主播的肢体语言和背景音乐为何能显著提升转化率。

作者提出,信息要改变行为,必须经过六个心理阶段:(1)接触信息(曝露在信息之下);(2)注意信息;(3)理解信息的要点;(4)接受信息的结论,将其作为我们的新态度;(5)记住这一新态度;(6)运用这一态度指引行为。

这一过程与营销中的 5A 模型(Aware、Appeal、Ask、Act、Advocate)有相似之处,每个阶段都涉及相应的心理学设计。

虽然这本书的体系化不如《社会心理学》,但它着重强调了心理学设计对于人们行为和态度的影响和改变,对于营销人员来说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05   《时尚及其社会议题 : 服装中的阶级、性别与认同》戴安娜·克兰


微信图片_20250207114440.png

美国文化社会学家戴安娜·克兰在《时尚及其社会议题》中,通过对英国、法国和美国从19世纪到20世纪的服装变革,深度探究了服装在社会生活中所代表的意义。

克兰指出,服装不仅是个人审美的体现,更是社会阶级、性别和身份认同的象征。

在19世纪,时尚主要由上层阶级引领,流行趋势自上而下扩散。然而,随着社会的民主化进程,时尚的传播模式发生了变化,开始呈现出平行扩散的趋势。

下层阶级的服装风格也开始影响上层阶级的着装选择,不再是单向度的传播,而是多层次的互动。如街头文化的嘻哈服饰反向影响高端设计时尚。


06   《精英的傲慢 : 好的社会该如何定义成功?》迈克尔·桑德尔


微信图片_20250207114444.png

桑德尔在本书中批判了优绩主义的暴政:社会将成功归因于个人努力与天赋,却无视结构性不公(如教育资源垄断、种族歧视)。他尖锐指出,华尔街精英的“奋斗叙事”实则是道德免责声明——将高收入等同于德性,使贫富分化被合理化。

对于我来说,有两点比较有启发。

其一,一个人有钱不代表道德高尚。我们的教育一直推崇道德高尚的人,但走入社会却推崇有钱的人。这是一个问题。

其二,哈耶克自由主义一直被提起,它的本质不是谁有能力谁就应该有更高收入,而是说人们的收入不是取决于能力、努力,而是取决于市场需求,如果你擅长的恰巧是市场稀缺的,就会有高收入。

而市场的需求恰恰不是能力和努力决定的,是天赋,时代决定的。换句话说,你的天赋生于一个需求旺盛的时代,你才能有高收入。

詹姆斯放到中世纪,肯定一文不值。


07   《智人之上 : 从石器时代到AI时代的信息网络简史》尤瓦尔·赫拉利


微信图片_20250207114446.png

本书中,赫拉利以“信息网络”为轴线,重构了人类文明的演进史。表面上探讨人工智能,实则揭示了信息如何成为权力的核心载体,并重塑了政治、社会与个体认知的底层逻辑。

他指出,从石器时代的口口相传,到文字的发明,再到现代的人工智能,信息的传播方式深刻影响了政治制度、社会结构和文化形态。

赫拉利强调,信息网络不仅是人类协作的基础,也是权力分配的核心。不同的政治制度通过控制和利用信息网络,实现对社会的治理。例如,极权主义政权通过严格的信息控制,塑造公众舆论;而民主制度则依赖信息的自由流通,促进公共讨论。

然而,随着算法和人工智能的兴起,信息网络的性质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赫拉利警示,非人类智能可能会对人类的认知和决策产生深远影响,甚至威胁人类的生存。


08   《〇〇年代的想象力》宇野常宽


微信图片_20250207114449.png

这是一本透过日本的影视作品尤其是漫画改编的作品,看日本当代社会的书。宇野常宽以2001年为分水岭,剖析日本社会从“宏大叙事崩溃”到“个体化想象力”的文化转向,揭示了后冷战时代日本的精神困境与创作回应。

2001年,日本同时经历“阪神大地震”与“9·11事件”,外部冲击加剧了泡沫经济破裂后的虚无感。宇野指出,这一年的文化作品如村上春树《海边的卡夫卡》、庵野秀明《新世纪福音战士剧场版》,开始摆脱“国家-家族”叙事,转向个人内心的探索与碎片化表达。

用作者的话来说,人们处于“有物没有物语的时代”,他们更看重的不是做什么,而是我是谁。

进入21世纪后,日本文化呈现出“决断主义”和“幸存系”的特征。“决断主义”强调在缺乏明确价值观的情况下,个体需要自主做出选择,并承担后果;而“幸存系”则反映了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个体追求生存和自我实现的主题。这些特征在《死亡笔记》《大逃杀》等作品中得到了展现。

宇野常宽通过对这些文化现象的剖析,揭示了日本社会在全球化和信息化背景下的心理变化。


09   《想象的共同体 : 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本尼迪克特·安德森


微信图片_20250207114453.png

这本书是一本老书,但因为想研究“心智”的概念,我读了这本书,民族的本质不是一种客观存在,其实也是一种“心智”。

用作者的话来说,民族是一种被“想象”的政治共同体,其成员即使从未谋面,但通过特定的文化和信息网络,形成了对共同体的认同感。

民族的形成有一些必要因素,如 印刷资本主义,共同历史叙事和记忆,现代传播工具等。

以中国为例:印刷资本主义推动了白话文和普通话的普及,近代报刊(如《申报》、《新青年》)传播了民族意识,强化了对共同体的想象。

其次,共同历史叙事通过对中华文明的辉煌与近代屈辱(如鸦片战争、甲午战争)的记忆,塑造了“中华民族”的身份认同。

政治与行政工具(如人口普查、地图、民族识别)明确了中华民族的疆域与多民族结构。随着传统宗教与儒家思想的衰退,民族主义成为新的世俗认同核心。

同时,现代传播工具(如报刊、影视、互联网)广泛动员社会,深化了民族认同。在这些条件下,中国成功构建了以“中华民族”为核心的现代想象共同体。


10   《奇点更近》雷·库兹韦尔


微信图片_20250207114456.png

《奇点更近》是《奇点临近》的续篇,在《奇点临近》中,库兹韦尔就做了不少正确预测,这本书更新了他对未来20年的大胆预言,如人工智能将在2029年通过图灵测试,而人类将在2045年左右达到奇点,届时智能将扩展到当前的100万倍。

其中有一个一直存在的问题,我在这本书中找到了答案:为什么科技发展这么快?主要大国的 GDP 增长率却这么低?我总结如下:

技术价值被GDP低估:

科技带来的生活改善和效率提升在GDP中未能被充分体现。例如,一部售价50美元的智能手机,虽然提供的计算和通信能力相当于过去数千万甚至数亿美元的设备,但在经济统计中只计作50美元,无法真实反映其性能提升的价值。

生产力提升与名义增长脱节:

现代技术(如高性能芯片)的性能提升是指数级的,但相同价格的芯片在GDP统计中被视为等价产品。这种统计方式低估了技术的真正价值,造成名义增长与实际收益的错位,进而导致人们对经济增长的误解。

数字产品的低边际成本:

许多数字产品(如电子书、搜索引擎服务)的生产和分发成本几乎为零,导致它们的经济贡献在传统GDP计算中被大幅低估。例如,社交媒体提供的服务价值远超其广告收入所能反映的GDP贡献。

消费者收益未被充分计算:

用户从科技中获得的实际价值(如通过社交媒体节省时间或获得娱乐)远超其市场价格或广告收入的反映。例如,Facebook对GDP的直接贡献被统计为80亿美元,但其带来的用户实际收益可能高达数千亿美元。

GDP统计未能捕捉生活方式改善:

科技带来了巨大的性价比提升,使消费者用更少的钱享受更多的服务和产品(如云计算、搜索引擎),但这些改善未能体现在传统经济指标中。

以上就是我推荐的 10 本值得读的书,下面是 38 本书完全记录,大部分书是值得一看的,最后祝大家 2025 年读书快乐。

微信图片_20250207114459.png

参与讨论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