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兄弟连》有句经典台词:“我们是伞兵,伞兵天生就是被包围的!”。
为什么伞兵天生就是被包围的?
伞兵一般会由军用直升机或运输机运送到战争前线空降作战,或者深入敌人后方,这种作战方式就会导致这种结果。
年底密集的几场演讲,之后带来的副产品是,大量对演讲金句的反驳和批判。
其实这种现象很正常,因为在我看来,金句天生就有缺陷,天生就很容易被反驳。
一场好的演讲,非常需要金句,这是听众的情绪需求。
但金句呢,通常都有逻辑上的缺陷,而逻辑正常的句子其实很难打动观众。
金句有几类:
1、表达上很有技巧,比如通过对比、排比、回环等修辞手法,让人觉得很精巧。
有一种叫做AB,AC型金句。
这种金句的类型是重复一个词,但另外两个关键词会发生变化。
比如前一阵子英国首相梅姨和共党领袖科尔宾的公开辩论中,梅姨就用了一句话来反驳科尔宾,令人印象深刻。
“他可以领导一次抗议,而我在领导一个国家”
2、形成反差的金句
比如几年前,有人在演讲中讲了一个消费市场的现象,说是消费价值排序:
女人>小孩>老人>狗>男人
这是一个带有反差的结论,但是又有点道理。
“消费能力上,女人>小孩>老人>狗>男人”。
这个对吗?男人的消费力肯定大于狗,但是把男人排在狗的后面,就具有很强的张力和势能,就更容易被转发。如果把男人排在狗和老人之前,那这个转发动力就消失了。
据说中国猫狗宠物的消费,去年刚刚超过3000亿,但是主要由男人撑起来的消费品,烟和酒,消费体量都是过万亿的,更不要说电子产品,军事,摄影等偏男人的消费品类了。
中国男人喝出了A股估值最高的上市公司。
所以这个结论也没啥道理,但大家很爱转发,因为结论带有一些调侃和搞笑的效果,也是男人的自嘲,所以会被大量的传播。
3、产生共鸣或者成为某个群体的嘴替
我有一次在佛山演讲,我在一页PPT中写了一句话:
在我来佛山之前,我一直以为全国人民都是双休的。
这句话就被大量的佛山人转发,因为佛山很多公司都是单休,甚至是一个月休3天。
但是,这些金句都有问题,只要你想批判它,它天生就有很多逻辑漏洞。
金句通常在特定的情景下、特定的表达环境中引发人的共鸣,它前后还需要讲很多故事和背景。
但被转发的,却只有金句一句话,那就很容易被人从逻辑上诟病,只要你想挑它的毛病。
比如艾森豪威尔说:老兵不死,只是慢慢凋零。
这句话是在特定条件特定人嘴里说出来才会打动人的,但你拿到通用情况下,这句话就狗屁不通。
金句还有一种措辞手法,就是斩钉截铁,措辞特别坚定,比如:所有的愤怒都源于无能。
但问题是,不可能所有的愤怒都源于无能,这种是听起来很爽的,也在某些条件下正确,可是它用了绝对性判断,那被人拎出来挑毛病就是不可避免的。
但如果你说:有些愤怒是源于无能。传播力度就变弱了,它很难成为广为流传的金句。
巴菲特说过一句话:没有人能够从做空美国中获利。
因为是股神,所以也没有人去较真。
但真的没有人通过做空美国获利吗?一定会有啊。巴菲特说的应该是大部分情况,但这个表述就很绝对,逻辑上是有缺陷的。
其实很多名人的金句,都是有逻辑缺陷的。比如林肯说:没有什么不可能——“没有办法”或“不可能”常常是庸人和懒人的托辞。
这咋会呢?你给我骑自行车上月球试试?这可能吗?
这就是演讲金句常常会受质疑的原因。
金句离开了具体的场景和情绪,大部分都经不起推敲。
金句之所以是金句,就在于它动用了共情,共鸣,调动情绪,修辞手法,类比等各种技巧。
而这些技巧其实常常会在逻辑上有疏漏。
而一个几小时的年度演讲,需要很多金句来获取共鸣,那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逻辑漏洞。
一场演讲,作用不仅仅是提供知识和信息,还有感染,激励,祝福等各种情绪价值。
这都是现场演讲很重要的价值之一。
但当这些金句传播的时候,离开了具体的情景和背景,只看文字,就会出现漏洞。
如果非要批判,那一定可以找出很多漏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