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趋势观察:品牌“慢变量”的集中兑现

品牌
品牌议题
2025-01-14



又到了岁末年初的时间,元旦前后,我们看到有很多媒体朋友分享了对于2024的年度复盘,有商业关键词、营销关键词、年度热梗等,这些内容帮助我们回看“过去”发生了什么,也帮助我们理解“当下”正在发生什么。但我想,我们之所以花心思梳理过去、凝视当下,都是为了更好的面向未来。

最近,有很多品牌的朋友在私下交流的时候问我们:2025有哪些趋势是可以抓住的?

事实上,我们认为“短期的预测”是一件几乎不可能的事,而基于“慢变量”的推演,则更容易找到属于品牌自己的方向与答案。


01、两个故事

开篇,我想讲两个有关百事可乐的故事

第一个是,70年代嬉皮士风靡美国,“反抗精神”成为核心价值观;随后的八零年代,美国经济发展带来的巨大优越感,人们开始回归“自我意识”。

正是在这个前后过渡阶段,百事可乐在八十年代中期推出“新一代”new generation的创意,让传统的、集体文化认同的、略显“老派”的可口可乐,站在了对立面——“一个怀旧经典,一个大胆潮流”。百事可乐由此赢得了年轻消费者的认同。

另一个故事,来自于段永平最近的分享,部分解释了为什么巴菲特后来投资了,他最开始“看不懂”的苹果。

在小时候的一段时间里,巴菲特喝的都是百事可乐,因为当时百事可乐的价格,大约是可口可乐的一半。

而段永平告诉他,既然你这么喜欢可口可乐,但过去仍旧会因为便宜,选择百事可乐。但苹果手机比安卓手机贵那么多,却丝毫不影响,苹果用户对iPhone的喜爱。

看似简单的道理,却道出了品牌价值的部分真相。

第一个故事,与我分享的主题关键词“慢变量”相关。

第二个故事表明,就像GDP是社会福利水平最有效的指标之一,同样,溢价,是品牌综合竞争力的最直接体现。

这两个故事也能够串联起我们今天分享的主题——《2025,品牌“慢变量”的集中兑现》。

我们始终认为,当前的处境和策略的有效性,都来自三年前(意指中期)的积累;同样,今年的决策和资源投入方向,也会塑造三年后(意指中期)的预期。

做对的事情,然后把事情做对,尊重经营规律,以及品牌资产形成需要时间、耐心,这些观点,始终有它的正确性。

而在另一面,当品牌决策者们经历过「卖方市场」、「买方市场」和「去库存」完整周期后,大家不再痴迷于一套理论,而是更综合地看待竞争。


02、慢变量

我们统计了十来个,在2025年可能集中兑现的慢变量,以及它们对市场的影响。


一、个体意识觉醒

过往,大家的集体意识更强,个体感受被忽视。

但随着个体意识的觉醒,上到爱情观、婚姻观、家庭观,下到具体的消费决策倾向,都在发生某种程度的迁移,从“悦己”、“她经济”到“情绪价值”,更多人通过消费表达自我,对宏大叙事的感知逐渐弱化。

之前的消费决策,尤其是买房买车等大额消费决策,很大一部分来自于集体,或大家族式的压力,而现在大家的生活消费更“自我”了。

前段时间,我们还去拜访了杰士邦品牌,他们的产品矩阵,也从情侣场景,辐射到个人愉悦场景的生意机会,再到男性、女性的全生命周期价值管理,打破场景的局限性,去做人群的生意。

意识形态的变化,可能会重塑亲密关系,以及基于此的消费决策。


二、K线消费

K线消费格局,也就是消费两极膨胀、分化,中间收缩的哑铃型市场格局。

例如在中国多胎家庭中,有两类核心贡献力量,一类是富裕收入家庭,经济压力对他们的生儿育儿决策影响不大;另一类是相对收入较低家庭,他们生娃的热情不减。

拿尿片品类来看,在较富裕的多胎家庭中,尿片都要高档亲肤透气抗过敏的;后者家庭,因为前面已经投入许多育儿成本,到二胎,三胎时,经济压力更大,所以他们的消费极具“价格敏感性”,也是白牌尿片主流消费人群,甚至可能尿片都要晒干了再用。


三、消费意义

什么是消费意义?

日本商业畅销书《第四消费时代》作者三浦展,最近提出日本“第五消费时代”的定义,也就是五个关键词:慢、小、软、社交、可持续的。

现代的消费者追求的不是“快感”,而是“愉悦感”:

「慢」对应的是快节奏生活,大家需要慢,比如小城和县城文旅的繁荣;

「小」,比如传统大卖场增长放缓,街边店,便利店等小业态反而开始增长;

「软」,对软性元素的重视,比如体验、文化和服务等,这些提升幸福感的内容越来越重要;

「社交」,在AI技术愈加繁荣的当下,社交的价值感越来越强,对于消费者来说,重要的不是消费了什么,而是和什么人一起做了什么;

「可持续的」和ESG等理念,正在成为塑造消费意义的途径,巴塔哥尼亚的可持续消费理念与创始人“环保先锋”的故事,让其成为“地球上最酷的公司”。

图/巴塔哥尼亚在“黑五”大促,劝消费者“别买这件夹克”

正如,瑜伽裤品类依托于瑜伽运动的繁荣,瑜伽运动的繁荣,在于当时社会充斥快节奏生活,大家希望找到“慢”的媒介。


四、缩水效应与理性消费

财富效应和消费身份正在缩水,大家愿意为面子消费所储备的“心理账户”在缩减,近些年的储蓄高位,也能够看出保守的消费趋势。

市场在用脚投票,挤出不合理的溢价。

这也推动第五个慢变量,也就是消费理性的回归。

在经历了二三十年的惯性后,大家愈发明显地感受到,财富不再是一直是条从左到右,向上走的曲线,而是存在振荡周期的。

经历过周期后,大家的财富预期发生改变,对消费的惯性也会发生偏移,变得理性。

如果物理层面卖点,品牌附加值层面,没有明显区隔,消费者自然倒向价格优势。


五、贴身/近身消费升级

大额消费减少,最直接、相对高频的耐用品类,比如手机,即使是增量引擎的折叠款,2025年,据国际机构预测,折叠屏手机出货量将进入下滑阶段。


反而像贴身类或近身类消费品类,比如许多传统保暖内衣品牌的轻奢系列,销量快速增长。


六、紧缩共识松动

在经历了通缩周期后,宏观层面的“通缩共识”也在收窄和松动。

这个话题比较敏感,我尽量用听得懂的词来替代。

如果说前段时间是存量优化,比如房子和债务优化,那当前的风向,主力虽然仍在供给层面,但是促进增量的、逐步贴近消费的趋势是可见的,各种消费促进力度很大,比如最新的数码品类销售火热。

宏观层面的红利,是当前规模最大的红利。


七、城镇化“拐点”

国内城镇化率进入70%的、放缓的拐点,许多实体商业空间也进入“改善型需求”阶段。

无论中国实体商业模式如何变,“人气”旺不旺,永远是那个最有体感的结果指标。对应到零售空间,“人气”既是“商品价值+让利促销”带动的进店人数;也是涵盖“烟火味”、“人情味”等“人感”体验的生活气息,一种有人文关怀的社区氛围。

比如,因为冷宫蔬菜而爆火的大润发烟火文学IP,以及系列内容型、品类向IP(“我在大润发杀了十年鱼”生鲜品类向IP),持续改善“卖相”,聚集人气。


八、新线城市

在快手的定义中,新线城市意指三四线及以下城市市场,代表新主流消费市场,中国三线及以下城市人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六成,大渗透仍然代表增量。

以两轮电动车品类为例,正如在快手本地生活、《21世纪经济报道》共同发布的《2024快手本地⽣活两轮电动车⾏业洞察报告》中显示,在消费人群分布上,新线城市消费者数量占比62.2%。而在消费偏好层面,将近7成电动车价格在3000元以上,其中近25%电动车订单价格在4000元以上。

因此,具备新线城市年轻用户的渗透优势的快手平台,能为品牌商家创造新增量。


九、70后财富人群

中青年市场的存量格局显现,银发人群增长潜力浮出水面

其中,70后的生活背景,被工资的快速上涨,以及高水平的福利所包围,预退休人群消费旺盛。比如携程就发布为50岁及以上用户,提供专享旅游产品和价格的品牌——“携程老友会”。

70后的“钱包”,是增长机会。


十、AI的外溢效应

最后一个,是AI的前后延伸效应,从AI、AIGC到AGI,算力成本在快速下降,AI在前端供应链的提效,比如人形机器人最近很火热,以及后端与目标客群的沟通能力,再到AI开始进行创造、预测和决策类高阶工作内容时,社会主流情绪和价值意义会是什么,品牌在这个阶段,怎么用好AI,同时又应该扮演怎样的社会角色,去满足消费者的物质和情感刚需,很重要。


可预见的是,AI将成为移动互联网技术之后,影响品牌营销,乃至整个社会层面的最大科技变量。

或许,AI普及迭代需要时间,但当前AI对人们的影响,正在实实在在地发生。

面对着这些慢变量,以及“大存量 小增量”市场格局,挣快钱成为小概率事件,大家都在适应“慢钱时代”,回归反人性的、克制短期诱惑的“长效增长”。


03、慢钱时代的品牌抉择

因为,就像价值投资一样,大家对“价值”的理解是大差不差的,但初始资金规模不同,对值得入手的标的,也有不同的筛选标准。

不同规模、不同阶段、不同价格带的品牌,奉行的策略是不同的,我们只能总结一些略形而上的几点洞察。

首先,追求短效面与信息差的“投机”,对品牌和品牌决策者的损耗成本,越来越大;

此外,根据去年我对各大主流投放平台方法论的理解,我发现,商家运营推广之间能力的差异,以及隐晦的、信息差的“秘诀”,正在被平台洞察和能力所弥合。

因为推广更简单了,或许在未来,单纯的投手岗可能没有了,纯流量型品牌的路越来越窄。

最终,所谓电商能力差别,在于回归商业能力本身。

“万金油”式的打法也效用递减,品牌需要针对不同的人群、场景,把自身的差异化拉大,做人群,以及基于人群变迁所衍生的增量需求的生意。

长效面,要回归品牌能力体系,其中核心三元素是:产品、品牌和商业模式。突破任何一个元素,都可以塑造品牌的竞争能力。

比如,品牌是在消费者主观认知中的价值。

就像可口可乐,在消费者的认知中,与其说它是一个饮料,不如说它是一个快乐的符号;

产品上,无论是让人惊艳的产品,还是更好的产品,都有价值。前者能够切割市场,比如无人机市场,只有大疆和其他品牌;更好,则需要有核心的、持续的资源支持,并不一定适合创业赛道。

我们国内品牌非常擅长把消费参数推到极致,但更好,是一条没有尽头的路,所以需要持续的投入。

而能够切割市场的产品,是没有参照系的,就像没有人会把爱马仕的丝巾,跟其他品牌丝巾比较,哪怕你材料再好。

竞争突破的第三个元素,是商业模式。也就是过去讲的渠道模式。

商业模式,就是让你做大做强的“架构”。

从90年代的“宝洁下乡”、和路雪的“冰柜战略”,再到公牛“配送访销”、海尔的“产销分离”、娃哈哈的“联销体”。这些模式都让品牌诞生了百万终端,也成为了这些品牌穿越周期的压舱石。

而在风险投资部分回撤的当下,相较于创新,产品符合市场需求更重要。

此外,长效增长,往往是反人性的,他需要克服错失恐惧症,也需要避免忘记过去成功之道。

最后一点,是创始人模式回归,创始人需要保持在核心节点的在场感。

创始人模式这个概念来自爱彼迎的创始人布莱恩

他在创立了爱彼迎,并形成了一定规模后,就做起了甩手掌柜,引入了职业经理人来做核心决策,但后续爱彼迎的经营,每况愈下,布莱恩不得不重新上岗,接手爱彼迎,并深入到细节里面,在核心环节做微观管理。

创始人模式,其实是一种心态,它意味着:卓越的领导力不是缺席,而是参与。

对比来看,国内泡泡玛特的创始人王宁,也有“创始人模式”的影子,用他本人的话来说就是“管最大的事和最小的事,中间的事情少参与。哪怕是实体店里的一个椅子的颜色,背后都是无数的细节叠加,需要你对细节更加关注。

并不是每个ceo,都能找到自己的“方洪波”。我们相信尤其对于新锐品牌而言,创始人模式回归,保持在核心节点的在场感,很关键。

“慢钱时代”的最后部分,我们想聊聊“品牌的悖论和营销的抉择”。

所谓的品牌的悖论,就是既要又要还要,代表的是「流量型品牌」:

既要:品牌提供极致低价的产品;

又要:品牌花费大量金钱买流量;

还要:品牌得满足各种优惠叠加。

这就是一个不可能三角,哪怕是三角,也是“三角债”的那种

未来有成长性的品牌,都要从“流量型品牌”过渡到“心智型品牌”。

前者通过买流量触达消费者,从而转化购买量。但竞争对手永远能以更高的出价,抢走你的用户;

而心智型品牌,是在消费者心中留有印记,消费者会把品牌与品类、场景和情感价值观定位挂钩,从而主动搜索并复购,乃至推荐。

对于心智型品牌的建立,我们认为以下几点值得关注。

首先,议题时代,开始主导策略。campaign的主题要介入社会议题,与更大的资源发生关系,找到自己的“叙事”。

什么是“叙事”,用大白话来说,就是自下而上的、民间的口口相传的结果。

人们通过对叙事的支持,来塑造自己的身份认同。

什么意思?

比如去年最火的零售品牌,非胖东来莫属。

为什么大家这么喜欢胖东来?并且在出现相关负面舆论后,许多人都纷纷表示支持胖东来。

用叙事的视角打开来看,就是很多人站在胖东来这边,不仅仅是支持胖东来,更是在支持让好人必须赢的价值观。

人们力挺胖东来,是在行使正义,因为现实生活中,好人总是吃亏。

这个叙事,正是胖东来品牌的经营本身的人文关怀,以及于东来对某些敏感社会议题的表达,持续塑造了品牌的叙事。

其次,“主动提名购买率”与“内容刺激消费”同等重要。

从财务指标来看,我们认为,“主动提名购买率 x 溢价”,决定了利润率水平,也就是赚不赚钱的问题。

在淘宝单品搜索词里,有几万甚至十几万的结果,你的产品不可能永远靠竞价广告博出位。因此,如何让用户主动检索品牌词,产品词,或者主动到店消费,这些很关键。绑定品类也好,私域维护也好,都是方法和路径。

而溢价,其实是过去的结果。我很少看到,疯狂打折,比拼价格力的品牌,失去了价格带阵地后,还能升上来的。大多是换个牌子重新干。

而后,内容刺激消费,代表着增量。

为什么内容电商发展如此迅猛?

是因为在高储蓄,保守的时代,主动消费欲望降低,而内容刺激消费是增量,尤其在人均每天刷两个半小时的短视频场景里,内容的价值会被进一步放大。

这也是为什么,现在的投放,非常吃素材,以前一条tvc走天下的广告人的黄金时代过去了。

品牌必须要建立内容体系,要讲究“内容IP+热度明星+流量型KOL+品牌与经销商矩阵”作为策略牵引,在多方联动、全域整合和“资源杠杆”下,创造多个热度峰值。

腾讯在2024年便出了爆款剧综IP,它们是优质的元内容,再加上腾讯的生态和能力既有短期红利,也有长期壁垒。无论是塑造品牌优势认知,消费决策的深度影响,还是长期品牌忠诚度建立,“优质内容IP”都是有效的载体。

在“情绪价值”成为品牌情感附加值“刚需”的当下,品牌可以在不同环节,将腾讯IP强绑定。对于品牌而言,腾讯IP可以是情绪性碎片化热点,聚合起来也可以是情绪消费,长期更是情绪粘性(大IP长视频精良制作&生态能力的有力支撑,这是产生长期信任度的根本)。

这里面,内容营销和生意经营是一体的。

第三点,品效平衡与盈利式增长,成为新共识。

营销部门背负更多的生意指标是常态,在风投看中退出,一把手看重利润指标的当下,盈利式增长成为新共识,你一把投下去,能看到多少生意结果,非常考验营销人。

同时单纯的流量竞争导致“劣币驱逐良币”的市场供给出现,但付出更高的流量成本,不一定就稳了,因为投流成本上去了,人力成本和固定资产投资降不了什么,只能降低材料品质。

同时,这又带来退货客诉等负面-卫生巾品类“塌房”事件就是一个很大的社会教训。

所以,大家对品牌价值的认知,正在回归正常。

而有关价值层面的讨论,它的底层逻辑都是朴素的,甚至听上去有那么一点鸡汤。

我们认为品牌营销底层能力和思维,起盘靠逻辑,永远要有能看到增长的心态和智慧。

例如可口可乐的“从胃部扩张”理论,让可口可乐在饱和且格局稳定的碳酸饮料市场之外,以多元化战略,创造出一个软饮帝国。

我们始终相信,乐观,不是情绪,而是一种思维方式。营销,是一种市场导向的增长战略和思维,好的决策逻辑至关重要。

奇招靠想象力。

营销要有超群的想象力,看到别人看不到的机会,营销人也要建立自己的商战案例库,去横向和纵向借鉴;这也是我们品牌议题在坚持做的一件事情,探讨品牌被认知的每一种可能,也欢迎各位现在和未来的品牌决策者们的关注。

最后,杠杆靠人性,要有洞察人性的能力,并放大光辉与爱;人身上抛离不了的程序和固有特质,一直在那里。


04、结语

最后,做一个总结。

其一,在中国,如果想做大众生意,还是得多了解最广泛的消费群体的需求、状况,他们大多在新线城市里;

其二,你在消费者心智中有没有“扎根”是核心,品牌大渗透的“渠道体系”是走上规模化的底座;“内容体系”是培育核心认知的土壤。

尤其在「情绪价值」盛行的当下,能抚慰心灵和情绪,代表着某种归属感的IP内容,是刚需。

错的事情,往往有短期诱惑,每位品牌决策者都要有一个东西,或原则,来约束自己。

参与讨论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