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先来一道“阅读理解”题
科特勒老爷子说“利用中间商是实现经济效益的一个主要源泉”,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
A. 老爷子落伍了,互联网时代就是要渠道扁平化,“没有中间商赚差价”才是王道
B. 经销商两头受气,太苦逼了,科老爷子在给他们打鸡血(或者搞错了),夸大了他们的重要性,实际上中间商没那么有价值
C. 生产商想挣钱就得利用好中间商,这是生产商主要的效益来源(可能没有之一)
D. 中间商是创造社会经济效益的主要动力,是创造社会财富的主要源泉(之一)。而商业的变革也往往是从中间商开始。
A和B显然是错到了姥姥家,但它太符合人的直觉了,认知基础雄厚。在头些年“平台思维”、“流量思维”的歪风邪气下,“去中间化”、“没有中间商赚差价”的毒瘤现在还没摘干净,目前还能忽悠忽悠一些小白和缺乏商业常识的人。
大部分生产企业老板,都对C很有感觉。“在中国做企业,必须要做好渠道”,是很多人的经营心得。充分调动中间商力量,让他们有钱赚,双方才能都过上好日子。
如果你对中间商的认识只是停留在C上,那么你对供应链的认识还是不够深入,导致你还是会在商业变革尤其是渠道变革中手忙脚乱:
你也知道该让渠道伙伴有钱赚,但怎么让他们有钱赚,还是不太清楚,总不能自己毫无底线把利润都给他们,自己当活雷锋吧?你也知道该跟渠道合作伙伴搞好关系,但怎么搞好呢?喝酒唱K画大饼好像没啥效果了,都知道动销就是最好的客情,但怎么动销呢?又回到原点了,继续懵逼。
所以C的说法虽然对,但不够深刻。这道题唯一正确的答案是D。
中间商是创造社会财富的主要动力(之一),商业变革也往往从中间商开始。
2
要理解这个结论,首先得引入经济学里的一个常识:财富来源于分工,即专业化的分工,是提高生产效率和生产力的主要手段,是社会财富增加的主要来源。
这个就不解释了,它是现代经济学鼻祖斯密老神仙最伟大的发现,也是现代经济学最重要的支柱之一。
可以说,现在社会经济就是靠着不断分工再分工发展的,发展到如今我们的社会财富无比巨大而且还在快速增加,发展到我们一年创造相当于过去上百年甚至上千年的财富,发展到我们跳出了王朝更替的周期律,大部分人都能“端上碗吃肉撂下筷子骂娘了”。
我们的社会分工还会越来越细化,越来越专业。而每一次社会分工的细化,都会带来生产力的大发展和社会财富的大幅增加。
分工就意味着交换,分工细化就意味着更多交换。
看到这里可能有人就明白一些了,交换不就是商业,不就是贸易吗?社会越发展,贸易的频次和质量一定是越来越多、越来越高,而不是变少,而作为专业搞贸易的中间商,其职能只可能越来越强,不可能越来越弱。
所以说,那些嚷嚷“没有中间商赚差价”的,说他脑子还停留在农耕社会算是抬举他们,压根儿就是“茹毛饮血”、“刀耕火种”。
社会越进步,分工越细化,分工越细化,交换越多,人们对交换的依赖度越高。中间商的职能会一直加强,而不是被干掉。这个非常容易理解。
稍微有点难度但对于商业更加具有指导意义的结论是:
分工促进交换,同时交换又反过来会促进分工。商业的变革,更多来自交换方式的变革。交换方式的变革,能够促进技术创新、产品创新、乃至生产变革以及服务方式的改变。
敲黑板,接下来是硬菜。
3
传播学大师麦克卢汉一生最经典也被当时人们认为最狂悖的论断是:媒介决定信息。
这颠覆了以往人们“媒介是信息的载体,内容决定形式”的固有印象。
而舒尔茨先生的整合营销传播总结为一句话则是“营销等于传播”,即用传播的视角来理解和运用各个营销元素,包括4P(产品价格渠道促销),也包括STP(细分市场目标人群定位),以运营信息和媒介的理念和方法来运营产品和品牌。
两大经典放到一块儿,我们就能轻易得出一个推论:
渠道决定产品(也包括品牌、推广模式等),而不是产品决定渠道。渠道结构的变化,引领产品的变化,推广的变化乃至技术的革新。
中国的营销经历了广告驱动、经销商驱动、终端驱动、线上平台驱动到如今的3K联合驱动,看似是不同时代对应不同的营销大趋势,但底层都是渠道的变迁。
九十年代和进入二十一世纪的头几年,被称为“广告为王”的时代,牛根生说,广告是影响业绩最主要因素。而史玉柱做保健品的时候,把广告创作和投放,作为公司最重要的战略事项来抓的。
看上去是广告的作用最大,但底层的逻辑却是市场需求短期内急剧扩张,粗放发展的渠道也在如饥似渴的去拿更多的产品,只要有得卖就会有得赚。所以谁会投广告谁投的多,渠道商就会蜂拥而来。表面是“广告为王”,实质上渠道野蛮生长。
广告为王时代之后,有那么几年被称为“渠道为王”。就是企业更加重视分销,重视货物流向,于是有了通路精耕、有了分销联合体,“坐商变行商”是那些年市场主旋律,“深度分销”一直到现在还是市场最重要的基础功课之一。
“渠道为王”的实质还是渠道结构的改变:告别粗放扩张,进入精细渠道管理。
“渠道为王”之后是“终端为王”,让消费者买单越来越不容易了,广告效果也越来越差了。生产企业也好,经销商也好,都开始把重点放在了能够直接跟消费者见面的地方——终端。
本质仍然是渠道经营重点进一步向消费者靠近,是渠道结构的变化。
这么多年电商的发展,咋一看是“流量驱动”、“平台驱动”,本质却是创造了另外的渠道模式,这个新的渠道模式在早期跑马圈地时代,当然就是“得流量者得天下”,跟90年代“得广告者得天下”本质也是一样的。
互联网平台打着“渠道扁平化”和“去中间化”的旗帜,实际上并没有减少多少中间商。他们蚕食了大量的线下生意,但同时诞生了数以百万计的线上卖家,反而造就了更多的线上中间商。
而现在的3K驱动,即KOL(关键意见领袖)、KOC(关键消费者)、KOS(关键销售者),本质则是告别平台粗放成长后,舒尔茨老先生的IMC在互联网环境下的应用,而它能够成立的边界条件则是:由于关键人物(3K)的介入,互联网传播工具、互联网渠道形态和传统传播工具和形态,进行了融合,又形成了新的渠道运营形式。营销专家刘春雄老师将之称为“BC一体化”。
4
媒介决定信息,渠道决定产品。
广告为王时代,谁让人有印象谁就是好产品。叶茂中先生独门秘笈“三个一”,用他的创意让你用最低成本记住产品,形成品牌印象,这就是最有效的方法论。
渠道驱动年代,深度分销需要大单品,需要敲门砖,你能做出品类代表式的产品,那你就是最牛的。所以定位派的“遥遥领先”、“某某领导者”总是屡试不爽。
终端驱动年代,能够有更好终端呈现和体验的产品是最好的产品。华与华公司的超级符号,为产品提供了更强的终端体验,也就成就了非常多的品牌。
同样,线上平台给了长尾产品、极小众产品巨大的发展机会,电商平台的存在大大促进了产品创新,以前很多我们做梦都想不到的产品和服务,往往先在电商上风生水起。
所以也就有了“万能的淘宝”,只有你想不到,没有它做不出。这也是渠道决定产品、引领产品的典型。
而3K驱动时代,则对产品乃至企业的价值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你要有话题,能够引发用户的共鸣,不但要让人买你的产品,还要有人愿意传播你的产品,成为你的粉丝。
“渠道决定推广”、“渠道决定品牌化方式”的例子就不多说了。
教员教导我们说要抓“主要矛盾”,主要矛盾一解决,一切问题迎刃而解。
我们的大部分企业长期以来最重视的是推广,还有就是招商,少部分重视的做“好产品”,但对于影响最大的要素往往知之甚少,重视程度不够。
营销也好,企业运营也好,影响最大的单一外在要素是媒介,市场趋势由媒介的变化引导和驱动,绝大部分市场机会和市场陷阱都是在媒介的变化中产生。
这里的媒介即包括传播媒介,也包括产品到达用户的媒介,也就是一直要被干掉但总是干不掉的中间商。他们总是变着花样以各种不同形式出现,一批倒下去,更多批站起来。
所以我们看到,商业的重大变革,总是从中间商开始,机会总在渠道中产生。
就看咱们是不是真的能够掌握这背后的规律,有没有如此慧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