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能的达克曲线,彻底治好你和企业的精神内耗

营销管理
老苗撕营销
2024-01-07


1


越无知,越容易有强烈的自信。

微信图片_20240107205341.png

这就是著名的达克效应。古往今来,很多哲人圣贤和民间智慧,都在不厌其烦的跟我们叨叨这个规律。

孔子说,无知者无畏;罗素说,世界的麻烦就是,傻子总是很自信,而智者却充满了疑虑;咱老百姓说,一瓶子不响,半瓶子晃荡;咬人的狗不露齿,叫唤的家雀没肉。

直到1999年,康奈尔大学的心理学家邓宁教授和克鲁格,才通过心理学实验,之后发表论文,把这一规律进行了系统化的总结和成因解释。

1)能力差的人缺乏元认知能力:不但不能呈现出高水平,还缺乏对水平高低的判断能力。不但看不到自己的不足,也看不到别人的出色,甚至觉得“我的无知比你的博学更优秀”。

网上充斥着大量的反智主义,这就是群众基础。

2)虚假一致性导致人们会高估和夸大自己信念和行为的普遍性,高估自己的重要性。老觉得别人跟自己一样的,自己做的事情更重要。

现在互联网平台的算法推送机制,进一步加强了虚假一致性的社会效应。人人都觉得是正义的大多数,从而对异见更加不包容乃至敌视,所以网上的戾气也越来越重,动不动就咬成一团。

3)社会比较机制反倒会让低认知水平者提升自我评价。也就是说,一旦能力差的人发现别人比自己强,不会因此觉得自己不行,反倒会感觉自己更牛逼。这非常反直觉,但确是常识。

聪明人和傻叉的重要区别是,聪明人觉得自己有时候很傻叉,而傻叉则不会:

某某升了官,不过是会舔;

某某发了财,不过是机会好;

某某事业有成,那是拼爹拼来的……

我要是那么没底线,我要是有那机会,我要有个好爹……比他们都强。

最后邓宁和克鲁格用一条曲线总结了这个现象,这就是上图的达克效应曲线。


2


很多人了解达克效应,只是停留在那个曲线。但支持这个曲线“元认知”、“社会比较机制”“虚假一致性”等,才是更加本质和普遍的社会行为学规律,这几种现象在个人和群体行为中几乎无处不在。

既然背后的原理这么普适,这里有没有一种可能:类似达克效应曲线揭示的规律,在生活中、在市场中、在更多社会领域也适用呢?

第一次让老苗产生如此联想的是“高德纳曲线”,也叫“炒作周期”、“技术成熟度曲线”、“光环曲线”。

微信图片_20240107205345.png

它描述的是一个技术从创新出来到成熟的典型过程。

从技术萌芽,到过度炒作,再到泡沫破裂,再重新复苏,最终到应用成熟,跟达克效应曲线的五个阶段,不能说完全相同,只能说一毛一样。

有意思的是,技术成熟度曲线是全球最大的IT咨询公司高德纳在1995年提出的,比达克效应曲线还早了四年。

两年前,老苗曾经在《你还记得有个“新零售”吗?它真的来了》里,详细介绍过这个工具模型。

一个新技术从诞生到最后的成熟应用,一般会经历五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启动期:这时候只是一项前沿技术,只有少数的真正内行才懂,如何进行商业应用,大家也都不知道,只能猜想。这时候只能算是“实验室技术”。

第二个阶段叫泡沫期:有个别成功案例,或者有大资本投入,媒体大肆报道,一些激进的和投机的公司大量进入,技术知名度迅速达到高峰。

第三个阶段叫低谷期:技术的一些应用缺陷开始凸显,大家发现并不是那么美好,风口刮过,死猪摔了一地。媒体出来落井下石,说这玩意儿多不靠谱,之后就逐渐冷却。

第四个阶段叫爬升期:由于技术的缺点充分暴露,细节逐渐清晰,一些真正的实干家就会着手解决它,出第二代第三代产品,一些理性的企业也开始尝试。随后业内又开始关注,媒体也开始关注,大众认知越来越多,市场接受度越来越高,相关企业迎来高速增长,甚至成为行业巨头。

划重点:爬升期才是最好的商业时机。

第五个阶段叫成熟期或者叫平台期。该技术成为了主流,也越来越成熟,企业竞争格局趋于稳定。大众和业内对它的评价趋于一致,不再有什么争议,热度反倒没那么高了。

过去三十年,互联网、电商、直播带货、新能源汽车、比特币、元宇宙等等,各种技术应用大都符合这个规律,接下来的AI、chatGPT也大概率是走入这样的发展轨迹。

所以老苗经常说,不要扯什么“看不到看不懂看不起追不上”,这是割韭菜的话术,而不是真正的商业规律。

同样,不光是新技术,一个新的商业模式、一个新的商业形态,也大都符合这个规律。

比如,马老师头些年提的“新零售”、消费品B2B平台、疫情期间兴起的社区团购、2022年开始兴起的“硬折扣”,只要一个新商业概念不是伪概念,往往就会经历兴起、高泡沫、低谷、二次爬坡,再到广泛接受的几个阶段。


3


为什么达克曲线和高德纳曲线一模一样?

微信图片_20240107205348.png

这个曲线还会在什么领域适用呢?

达克效应的横轴,指一个人的真实能力水平,纵轴是他对自己能力的主观判断以及由此带来的自信程度。

高德纳曲线的横轴,指的是一个事物被真实了解的水平,纵轴则是大众对它的态度、话题性。

二者的共同点是,横轴代表的客观状况,而纵轴代表主观认知。

也就是说,不管我们面对的是自我还是外在事物,也不管是个人还是大众,总是在了解越少的时候,越自信、越有热情,认识增多,反倒没那么有信心,没那么感兴趣,而在认识积累更多更大的时候,我们则又有重新的认识,看法开始更加积极、更加接近事物本质。所谓: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禅宗七祖的人生三境界,貌似也成了“达克曲线”。

所以,达克曲线就是在揭示客观事实和主观认知之间的关系。那这个规律的适应性,也就多了去了。

往大里看,整个社会对“改革开放”的看法,也正在经历达克曲线。

改革开放初期,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成功,老百姓开始能够吃饱饭了,人们对改革开放的热情空前高涨,但随后又在八十年代末和九十年代初跌入谷底,经历了“姓社姓资”的大讨论后,邓公南巡讲话一锤定音,改革开放又重新获得了更多人的认同和信任。

跟改革开放相关的是,我们对待西方的态度,从以前的“西方的月亮就是圆”,一个个中国品牌非要起个洋名字,到现在“厉害了我的国”,“刷着抖音,上着淘宝,就能把美国逼到农业社会”,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这活脱脱就是两个达克曲线。

一个男人一生对父亲的态度变化往往是这样的:

小时候仰视,觉得父亲无所不能;长大了俯视,觉得他平庸不堪;成熟了平视,既能看到他的付出、长处,也能了解他的局限性;到老了感恩,那时候才能真实感受到父爱的光辉。

又是一个达克曲线。

把上面的“男人”换成“一般人”,把“父亲”换成“父母”或者“家庭”,你就会发现道理还是差不多,还是一个“达克曲线”。

由此还诞生了一门流量生意,叫“原生家庭”。

因为大量的人处在焦虑中,处在对父母的不满阶段,有人出来把所有锅都扣在“原生家庭”头上,给很多人的挫折、失意找到一个宣泄口,就能赢得很多人认同。

你看,达克曲线简直无所不在。


4


了解了万能的达克曲线,我们个人不会焦虑,做企业也不会焦虑。

面对一个事物,当大众和媒体谈论最火热的时候,通常都是在泡沫期,也是最危险的时候;

而越是所有人都悲观,所有人信心不足,大家纷纷看衰的时候,往往是泡沫破灭后的冷静期,虽然少人问津,却有更多机会。

所以,巴菲特老先生说:别人贪婪我恐惧,别人恐惧我贪婪。

达克曲线曲线告诉我们:主观认知和客观状况,在大多数状况下差异巨大,甚至总是相反。真正的市场机遇也从来不是媒体热炒,风口论飞起,而存在于实干家们发现社会问题,解决社会问题的过程。

好饭从来不怕晚。“过了这村没这店”,99%是镰刀话术。

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或者——

您再瞅瞅,也成。

参与讨论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