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平时听的歌一般都有点老,这表明我也有点老了。有时实在不知道听点啥就听周杰伦,就为了周杰伦充的QQ音乐会员,虽然QQ音乐感觉不如网易云符合我的伪文青气质,但奈何网易云没有周杰伦啊。
前几天听着周杰伦,忽然对方文山写词的思路发生了兴趣,就顺手找了一本他的《天青色等烟雨》来读,他在里面聊了聊他有代表性的歌词作品,有创作背后的故事,也有文字修辞技巧,令我吃惊的是居然还有丰富的乐理知识,看来方文山成为顶尖词作人绝非偶然。我曾数次下决心学点音乐知识,至今没学会识谱,一首《铃儿响丁当》都没弹会。
看着看着,我越发觉得方文山聊的内容,完全可以作为广告创作指南来读。
方文山的创作指南可简称“一三五”, 即一原则,三元素,五结构。
一原则就是歌词要为情感服务。
歌词创作不同于诗歌写作或严肃文学创作,必须通俗化,即使有些细节于史实、学术、语法上说不通,也没关系,最重要的是要能引人共鸣。
那么广告呢,广告是为品牌服务,但是是通过与人沟通实现为品牌服务的。那就首先必须要通俗,人人都看得懂,仅仅是文采好反而写不好广告,很多出色的广告人都不是中文专业出身的。其次优秀的品牌带给人强大的功能价值,而伟大的品牌通常能为人们带来积极的情感引领,给人在平凡的生活中向上的力量,打败人性中灰暗的东西,如耐克、KEEP、可口可乐等,也可以说,那些伟大品牌的广告发声,都是在为积极的情感服务。
广告人与作词人一样可以成为一种职业,是营销这个行当里一项专业的职业,专业的意思是,Be fucking professional, 不管你有没有灵感都得交出作品,而不是像诗人一样等灵感来了才能写东西。
三元素是歌词创作的基础。
三元素的第一个是人称代词的使用。我、你,我们、你们,唱歌的人和听歌的人才会有角色代入,进入故事也更顺滑。在广告里,第一人称显得真实,第二人称拉近距离。
第二个是歌词韵脚的掌握。韵脚让文字自有韵律和律动,加深文字记忆性,也更容易随着音乐流行起来。古典诗词传诵度高,韵律功不可没。现代诗不讲究韵律了,就很难流行起来。现在广告圈有两个极端,像华与华写的广告语几乎全是顺口溜,而很多广告公司为了追求口语化反而刻意避免押韵,认为一押韵就有斧凿痕,我觉得完全没必要走极端,只要那句话合适即可。
第三个是情感的最大公约数。也就是让最多人有情感共鸣与认同的事物。流行音乐大部分都在描写与感情有关的东西,如爱情、亲情等。
很多经典广告,也是取了人类情感的最大公约数,如芝华士父亲节广告,宝洁赞美妈妈的广告,戴比尔斯与爱情绑在一起等。
五结构是歌词创作的语法结构。
歌词的五结构分别是画面、态度、情感、情绪以及故事线。
画面就是指歌词文字里的名词,像路灯、咖啡馆、校园等,让歌词有画面感,为故事营造舞台。有时候美术觉得文案给到的文字很空,没法做执行,就是没有合理使用名词。文案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言之有物。董宇辉的直播文案就是言之有物的典范,画面感很强,卖大米卖出了“长白山皑皑的白雪”、“十月田间吹过的微风”,看看名词的威力。
态度就是指观点与理念,你想要什么,或者是想放弃什么,一定要鲜明。现在,很多品牌你记不住它的广告语,但是它的品牌观点或立场非常清晰,比如神州专车、沃尔沃、360,这几个品牌的广告语你说不上来,但是它们都选择了“安全”的品牌态度,你重视安全就会考虑选择它们。未来,通过巨量投放一句话打天下的时代不复存在,品牌态度大于广告语。
情感可理解成歌曲的情感类别。这首歌是悲伤的或快乐的,是沮丧的或兴奋的,是三角恋爱,是暗恋,或是在追忆一段逝去的恋情。在广告里,就是整个作品的“tone调”,是感人的还是幽默的,是平实的还是大气的,一般在创作前都要“定调”,甚至还要找对应的参考,让甲乙双方、团队成员都达成共识,确保交付物符合预期。
情绪与情感不同,情感是大方向,情绪是小细节。比如“嘴角浅浅的微笑”、“泪在眼眶里打转”等。最近看到的广告片子,大创意几乎没有,都在讲小情绪,一朵花绽开妈妈的日常,一杯奶茶喝出打工人的悲喜,这或许也是未来广告的一种趋势。在兵荒马乱的啥都不确定的时代,也许唯一确定的幸福与满足,是唾手可得的小情绪的起伏。
故事线指的是前后呼应,要上下一致,情感上的一致,情绪用字要统一。在这里想说的是歌词的故事线与广告的故事线不一样,上下一致是必然的,而歌词更加简约洗练,不会交待完整的故事,也因此才会百听不厌。
而从编剧的角度讲,罗伯特·麦基说过故事是生活情境中富有意义的变化,而变化不一定是故事,如下雨了,窗外的街道湿了,这不叫故事叫天气;但如果一个人在雨中淋成落汤鸡,就可能是一个故事。在广告里,围绕品牌态度展开的生活情境的变化,就是品牌故事,比如一个人在那里闷闷不乐,朋友给他扔了罐冰镇可乐,一口下去傻乐个不停,这就是分享快乐的故事。
方文山也写过不少广告歌,早年很多音乐人都有广告背景,广告人也有不少成了音乐大师的,广告做到最后都是“通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