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策之术:一家之言说「道里」

内容营销
文案包邮
2022-03-14

小盗是个很内涵的广告人,可能是早前别人就这么叫他了,我这么称呼他也并无介意。

小盗大名张道鑫,现在是道里「中国」广告集团的内当家。也是创始人之一。

我问小盗现在是不是主控策略,他说大案是。分案先由各部主理,然后他会择要听控。

还问他是否也手痒下场,他含笑。想必间或也有。年后他刚发二案我,其一便是位处潮汕「他老家一带」的保利·金町湾。

微信图片_20220314171959.png

年后小盗才得子,但没问他性别。恭喜他后也很是不好意思,一直追他要案子分享。这个学哲学的高材生,很审慎地对待他们的出品,毕竟现在还有好几百员工的地产广告机构不多了吧。

保利案反复看了两遍。尤其想到央企要求会比较特别,出品上也会有些「防火墙」,就更是想看看小盗在其间拿捏陈述的度如何了。

还是弄专业久了的毛病,一看进去就忍不住想找问题点。还一呼拉就多嘴了一两千字,一边多嘴一边心说着自己是不是吹毛求疵了。

但凡地产广告,多的是大策先行,分类占位为重。我看了个端倪,虽是「有点儿腹诽」,也还是又问小盗要了创作表现来对照。

创作系列也有些坐实了我的问题点,但小盗他们做的创意还是着实趣致浪漫,口号语也给出了一个人群观念。尤其是设计表现,相较于许多内地公司来说还是更为可圈可点。

微信图片_20220314172002.png

原想着我这般评说,可能会让小盗他们介大公司不大好接受,毕竟里面的碎琐之言,还是有些会让人不适,因为我到底信息量不及他们。加之很多时候,甲方可能也只要这一层就够。没想到问询之下,小盗很坦诚:好。


程鸿蔚(以下简称“程”):


保利的策略看了两遍。

起、承、转、合的小技巧都还流畅,比如开宗明义暗示甲方不要着急销售,要风物长宜放眼量;也肯定已售的业绩;直面目前的问题;包括看清楚远和近的未来定位和眼下的销售关系;直陈“人知,人来,人成交”才是最最重要的销售因素;以及几个更多是为了广告需要提示甲方可能陷入的认知上的误区等。

当然,这也是做策略比较例牌的套路。

直到“解决方案”这一块,开始会有些值得商榷了。

比如把巽寮湾归之于“闹”;双月湾归之于“深”,把本案归之于“慢”,看上去较为巧妙的区隔,实际上还没有挖到营销的“买点”。

因为这个策略到这里,可能还是只能在广告上重新归类出一句新说辞,为广告口号和形象的再展开,找到一个或许可以再续约、或许可以再做一轮的纯属于广告公司的经营抓手

分析客群需求这里,统计数字和数据报告,包括新周刊趋势专题等,都还不足以完成这一导向的归类。

其实,每个湾都会夹杂和叠加“闹、深、慢”的需求,只是地域不同、经营年头不同、投入不同、人群被影响后的集中看法不同而已。

所以笔锋一转后,拿“大理和丽江”来比附它们的关系,就有点儿急于自圆其说了。

好像“闹世界”被推向了缺憾,“小日子”被导向了滋润。

貌似为一拨未被满足的人做了定位分类,也为他们找到了可以来买这里的理由。

当然,这也没什么,广告上也没谁规定不可以这样做,只是呢,我们结合平面一起来看看,就会看到这些就都是仅止于广告了。

就好像找到了这么一个理由,有了可以差异化的比照,却有些忽略了对手们的区域位置;忽略了人家的时间沉淀;忽略了人家的投入发酵,只是为了躲藏本项目的认知短板,而简单地把人家归类于一个「闹、深」,实际上可能是我们没有时间追上去了,难道我们真不希望也那样吗?问题的所在不在这里,这是策略上的「偷懒」了,要么不碰,要么不这么说。

微信图片_20220314172004.png

或者就这么理论进去说吧,它们的「深、闹」里,就一定不是慢,没有慢吗?

我们的慢,这样看上去,不也就是字面上的慢,精神上的慢吗?

喊多几遍慢,慢人就来了吗?对号入座中,就是他们的慢生活?

这中间不是缺乏实证的联系么,什么是购买理由呢?仅仅是文字符号吗?

4500亩,怎么就是亲到没有陌生人呢?是只有这些人买,看不到更多人,所以大家才都熟吗?

微信图片_20220314172008.png

如果是这样的「冷清」,那诸多图片里显示的商家氛围又如何持续营运呢?

在地的原住民和这一块有什么关系?

大时代听上去也像是个政策需要的口号。。。他们买它是为了国家发展的平衡吗?有歧义的枝蔓有些多。

既然原住民有那么多好生活,如何与这些慢相关呢?人家在那里的才是真正的慢吧?我们也没有建议甲方去挖、去联动吧?

看不到一种明确的慢的吸引力,广告即使可以做下去也难推动大销售吧,等于是吃广告公司的品牌本而已。

比别的广告公司做得好,比别人会提炼体系,比别人多几个好设计师,却并没有真实的匠心独运。

如果说,画面上表现的这些就是「小日子」的话,那和巽、双的闹、深又有什么大不同呢?

如果真要定位于慢,就要让人充分感受到,要创造性的解决问题,创新一种生活方式,让这里慢得有道理——在这里,我们还缺了深研和琢磨。

虽然不停地说了人,但实际上并没有人的东西。

个人感觉,如果这里的产品销售,能结合赠送 1,当地人陪你们一起海钓等并形成创作,2,当地人教你全家一起做地方菜并形成创作,3,当地人教你全家过当地民俗节并形成创作,等等,就会产生即视感的慢,这样让当地人也有了利益上的被需求,又是在甲方主持下联动的一对一,甚至还可以和产品户型对应,这样,不仅和那两个项目有了区隔,也会产生更真实的广告表现力,从而对产品销售反有逆推力。


张道鑫(以下称“小盗”):


嗯嗯,里面好多信息可能老师没有掌握,保利这个项目我们接手时候已经推了几年,在本地销售不错,但客户也日渐枯竭,需要挖大湾区的客户。那挖大湾区的客户,问题就来了,为什么要远离深圳东部(巽寮湾等),其实就一个简单的洞见,因为你去深圳东部,根本就没有离开深圳的感觉。

而且当时还有一个现象,就是蛮多的深圳人周末会跑去潮汕区域做短途旅行,很多的动因是因为美食;还有一个很大的原因感觉可以离开深圳。所以当时策略就在“在深圳”和“不在深圳”做切入,当时深圳刚好大湾区政策之后的喧嚣期,对于人们来说,深圳或者大湾区是一个大时代的宏观叙事,短暂离开深圳去往潮汕是追求一个小日子的烟火,所以才有大时代的海边小日子。

当时甲方听完提案之后,拍板这个概念,觉得可以切中深圳很多做金融和做程序的深圳人,至于亲慢诗价值更多是对深圳 VS 潮汕的相对论价值。

微信图片_20220314172010.png

程:


挺好的,但我说的和你回的,也并不矛盾啊。

我并不是说扩大到大湾区销售有什么问题,也不是说你提炼的主题广告语有什么不妥,我说的是这之下的动作并没有去诠释“慢”的差异和特色,没有看得见的支持和演绎。既然现实里有两拨族群(金融和程序)有这样的周末需求,也有一种心理感觉要离开深圳,而项目本身又设计提供了这样的产品,包括升级品,策略里也提到了甲方是年需要达到的销售数字变化,那我们的创作就应该让这件事变得更有吸金力,让产品和区域更多一个被触动购买的理由啊。

所以我说的是这个的上面展开的不够,好像仅停留于主诉语,以及相对画面的延展,并没有去深挖这种在地性的支持点和吸引点,就是看到的画面,并没有慢的感觉和享受的感觉。甚至还包括针对性的传播通路研判,要用那边的真实的有参与共享感的“不在深圳了的慢生活小日子”画面,在他们的办公楼道和出入的地方诱惑和逼定他们。

微信图片_20220314172013.png

而我最后说的那3点,可能也会有些在地性的活动,但因为我们并没有和策略性的思考在一起,所以就不会想到去挖去做这样的表现和诉求。而这个,又是需要和甲方一起,去挖掘这种资源来放大双赢和多赢,再让文案来讲这种慢的故事。

我们现在好像只做到了你说的第一层。而第一层的推广表现对你说的那些深圳人看到的触动可能不会很大。


小盗:


对,落地的和提案还是有差别。落地的时候基本没有做什么沟通性的广告,核心是做这个项目体验。形成了在场体验,通过这个来吸引人。


程:


因为如果缺乏这个连带销售促进的双向思考进去,可能落地的时候也就会只做起减法,以为靠这一概念洞察就可以撬动推动了。而甲方对于广告的要求,也可能仅止于此了。

还有,顺着你的想法,如果研判分析这种想“离开深圳”的感觉的人群占比还可以,那你那句并没有特指诉求的话,就应该这样说才比较有内容——

越过东部,慢享不在深圳的小日子。

参与讨论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