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现在流行的知识付费,最大的问题是,过去需要花80%练习的时间的知识,现在知识付费的课程缩到了20%交付给你,让你学到的是一堆信息,而不是真知实学,不焦虑才怪。
而这一篇,就用一个模型告诉你,知识的层级和本质,助你减轻一些焦虑。
作为“知识青年”的你,这一天是不是这么过的:
虽然这个段子有些老,但是还是很经典:
知识青年每天起床先打开“得到”,早餐时间倾听“喜马拉雅”,地铁上刷个“知乎live”,午休看看“在行”的分享,晚上睡前再读几篇公众号干货,甚至睡觉的时候都得打开各种知识音频伴随入眠,看到新的课程,好像很不错,于是狠下心再买几个99、199,希望全面提高自己,然后带着充实的心情安然入睡。
然后很多时候,你一看到什么知识,就觉得这个我知道,在哪里见过来着。然后就没有了。最后,很长一段时间过去,你却发现自己的认知并没有提高,思维并没有升级,技能依然原地踏步,月薪五万的目标依然遥不可及……于是有人开始惊呼:知识付费都是大忽悠!还学习个P,学了半天啥用都没有!
而且,在当下这个开端很不顺利的2020年,我们很多人成长焦虑和知识焦虑都比之前更加严重,以我为例,有段时间不能上班,各种新闻端的消息扑面而来,被信息焦虑折磨,于是我转向看书,电子书,专栏,音频。这些内容让我感觉我在学习,我在努力,一定程度上让我缓解了那段时间因为疫情带来的焦虑感。但是另外一个问题也随之而来,后来我也有了这种感觉:我学了个啥?我得到了啥?学了半天啥都没用!
后来我在想,why?问题到底出现在哪里了?哪里出错了?这样学习好不好呢?也不能说不好,它能最大限度的节省大脑认知资源,用来接收新鲜事物。但这样做,也会使得我们的认知水平,仅仅只停留在知道的层面。这种方式的学习,更像是知识的囤积,而且你还囤积不了多少,毕竟停留在表面的知识你会忘掉的越来越多。
反思,不断的反思,我该怎么办?我问自己,你付费获取的东西,到底是什么?你付费了,然后你学习了么?学习的流程是这样的么?你以为的学习,就真的是学习了么?
「DIKW 模型」告诉你真相
直到我再次深刻理解一个最合理的学习路径,应该按照这个「DIKW 模型」走:
它把学习分成四个层次——数据(Data),信息(Information),知识(Knowledge),智慧(Wisdom)。
这个模型向我们展现了数据是如何一步步转化为信息、知识、乃至智慧的方式。
这个模型可以追溯于托马斯·斯特尔那斯·艾略特所写的诗-《岩石》(The Rock)。在首段,他写道:「知识中的智慧我们在哪里丢失?资讯中的知识我们在哪里丢失?」(Where is the wisdom we have lost in knowledge? / Where is the knowledge we have lost in information?),
DIKW模型将数据、信息、知识、智慧纳入到一种金字塔形的层次体系,每一层比下一层都赋予的一些特质。原始观察及量度获得了数据,分析数据间的关系获得了信息,在行动上应用信息产生了知识,利用已有的知识,去处理和应对新问题的能力,升华为智慧。
如果说数据是一个事实的集合,从中可以得出关于事实的结论,那么知识(Knowledge)就是信息的集合,它使信息变得有用。在DIKW层次模型中,我们把信息理解为——具有时效性的数据加工处理后所得到的意义,信息=数据+时间+处理。
知识是对信息的应用,是一个对信息判断和确认的过程,这个过程结合了经验、上下文、诠释和反省。在DIKW层次模型中,我们把知识理解为——人们通过归纳、演绎、比较等手段对信息进行挖掘,使其有价值的部分得以沉淀,并且与已经存在的人类知识体系相连接与结合,这部分有价值的信息,就转化为知识。
数据和知识的区别在于:数据是信息的表现形式和载体,而信息是数据的内涵和意义。数据是物理性的,是清晰的、客观的,本身没有意义;信息是逻辑性和观念性的,是隐含的、实践的、主观的,是数据对实体行为产生的影响。数据被个体理解之后,才会转化成“他的”信息。数据是否构成信息,构成什么样的信息,因人而异。
而智慧是一种外推的、非确定性的、非盖然论的过程,智慧是哲学探索的本质,是判断是非、对错和好坏的过程,它所提出的问题是还没有答案的问题。
与前几个阶段不同,智慧关注的是未来,试图理解过去未曾理解的东西,过去未做过的事,并且智慧是人类所特有的,是唯一不能用工具实现的。智慧可以简单的归纳为做正确判断和决定的能力,包括对知识的最佳使用。
简而言之,知识是所有有意义信息的集合,而智慧,是利用已有的知识,去处理和应对新问题的能力。
举个例子:
DIKW模型这六个字,就是数据;
你了解了它的定义,就是信息;
你知道这个模型的背景、应用范围,以及它在学术界中的位置,就是知识
当你遇到问题时,懂得如何利用这个模型去思考,去解决问题,去面对新的不确定的环境,就是智慧,也就是思维方式。
反观自身,我们很多时候接触到的各种“知识”,本身就停留在信息和简单知识的层次,再经过简化的解读,最后让受众“学习”到的,只能是些虚浮表面的东西,其实都是信息。
我查看了一下我在得到app里看的一些电子书(实际是听书里面的文稿,一般我都是选择听书这个版块儿,但是是看文稿,而不是听书),比如说《光荣与梦想》这个系列,我全都看完了,但是看完了之后呢,我得到了什么?我了解了美国的这个历史,但是肯定是粗俗浅显的了解,了解完了之后呢,好像什么都没剩下,时间过去了一个月,你再问我记住了什么,惭愧的说,我好想并没有记住什么,就算是饭桌上跟人家喝酒吹牛的说辞我都没有多少。所以从信息到知识这个环节,我是并没有处理好的。我没有通过归纳、演绎、比较等手段对信息进行挖掘,没有把有价值的部分得以沉淀,也没有把这些知识与我已经有的知识体系相连接与结合,所以我在阅读的时候,只是假学习,看完就忘,没有形成知识,也就更谈不上智慧了。
所以现在看来,信息没错,知识也没错,错在了我的学习方式。所以,也别赖谁了,我觉得最好的教育是自我教育。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学习这件事情,只能靠自己,谁也帮不了你。
怎么做才是对的?
我觉得,首先,你要觉醒,你要明白哪些是错的,哪些是对的。这个最重要了。任何事情,首先你要明白你现在是错的,才能去想我要采用什么正确的方式去做。如果你都没有认识到你的错误,那么再跟你说多么正确的方法你都会充耳不闻。
我们还要正确的分辨我们的接触的各类信息和知识,你才能明白什么值得学习。分辨信息后,要结合自己的目的,合理的分配自己的注意力和精力,对待不同的信息需要有不同的学习方式。读文学书,看电影,有时候我们只是想获得一种感悟,经历一种情感的按摩。对于这种不必要非要去追寻什么实际的应用。读行业工具书,看别人的实操复盘,你就要好好的总结分析,付出实践,毕竟这是能够给你实际指导作用的。
比如说我是搞策划运营的,要是想靠自己的知识升职加薪,那就要好好的去专注这方面的知识,我要去了解各种比我做的好的人是怎么做的,他们有什么经验,有什么方法,然后获取了信息之后要综合分析,理顺逻辑,复盘别人的案例,然后内化,最好是跟别人复讲,或者写成文字输出,找到合适的机会就要去实践,验证,然后如此循环下去,正向循环能够产生很大的作用。这样的方式才能获得成长。你才不会有“读书学习无用论”这种观点。
再有,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这四个字,付诸行动,拥有再多的想法,而不去行动的话,那就是白费。
写在最后
所以,老铁,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中刚开头的那个知识青年就是你,觉得自己每时每刻都徜徉在知识的海洋里,很快就能月入五万,走上人生巅峰,人生的高光时刻马上就要来临。
那我劝你好好醒醒,多问问自己:你是真的在学习吗?你学了那么多成长了么?你到底获得了什么?你是不是为了消除你的成长焦虑,在吃着别人咀嚼过之后才喂给你的“信息”?
与我一起,好好再次深化理解了DIKW模型,重新理解学习这两个字。当你又重复了之前的学习模式,当你再次带上耳机打算听一本书,当你又打开公众号又要看一篇“干货”,你要问你自己:你在干嘛?what are you doing now?你又要去学习了么?你要怎么去学习?这样的方式能让你拥有知识么?这些知识能不能变成智慧,甚至是让你成长一点点?
与君共勉。
本文作者刘子龙。现实主义摩羯座。坐标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