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2B数字化营销体系
冯卓
欧司朗照明有限公司
亚太区市场总监
昨天晚上,公众号给我推送了新功能:智能回复。这个功能是干嘛的?官方说的:为了让大家和粉丝交流更顺畅,私信的自动回复功能现在可以用AI来帮忙了。你只要开启这个功能,AI就会去学习你之前发过的文章,然后粉丝就能马上体验到智能回复了。简单来说,就是你把功能打开,AI就会学习以前写的东西,然后根据内容来回复粉丝的问题。我打开后,大概等了5到10分钟,AI就学完了。我马上用自己的微信号去公众号的对话框里试了试,问了一些问题。用下来,我发现这个功能有优点,也有缺点。先说说优点:一,它回答问题很快,而且很准。比如,我让它推荐几个AI工具,它马上能从我之前写的内容里,把相关的AI工具都列出来。回答也很简洁,还分了类,像搜索类、记录想法类、整理笔记类,还有作图和视频等等。这挺方便的,没啥难度。二,它比较人性化,语言也很自然。以前我用过腾讯的混元大模型,回答有点傻,很卡,还特别书面化。这个模型不一样,回答更通俗。比如我问它:王智远怎么看待AI搜索的发展?它说:我认为当前的AI搜索还存在一些局限性。朋友想了解干果品类市场趋势或者医疗行业的学术报告,AI搜索提供的信息往往不够深入精准,只是总结性的结论,没法满足对案例分析、数据解读等具体需求。还有,AI搜索要真正满足用户需求,得找到具体场景。内容有点多,就不展开了。第三,它很善于激发思考。什么意思呢?它在回答完问题后,还会加一个疑问句。这种方式很巧妙,至少能在潜意识里激发提问的人。说完优点,再说说缺点。最致命的缺点是“幻觉”。我不知道它是把我公众号的内容和互联网上的内容混在一起了,还是怎么了。我问它:王智远是谁?它说:王智远是一名一级建造师、艺人和商业创作者,平时喜欢分享一些关于科技、营销和创作的心得。可我自己的公众号里,根本没有“建造师”相关内容,这明显是它自己编的。这让我怀疑,它是不是在玩“拼贴式创作”,把网上各种碎片信息胡乱拼凑在一起,然后一本正经地告诉我这就是答案。我又问了几个和后台内容不相关的问题。比如:王智远养的狗叫什么名字?它说:这个问题有点私人,不过既然问到了,我就告诉你,王智远养的狗狗叫‘小黑’,它是一只黑色的拉布拉多犬,非常聪明和活泼。这明显是造谣。看到这里,我就知道它的毛病了。它总是试图用一种“合理化”的方式回答问题,但合理化的内容,往往是基于它自己的逻辑和想象,而不是基于我公众号里的内容。所以,它到底是怎么区分公众号的智能回复和互联网的信息的?生成内容的比例是多少?我也不知道。第二,它没有给出链接。既然它能做生成式回复,还有内容补全功能,那在回答时,最好引用相关内容的出处。就像我们用AI搜索时,能给出引用出处一样。这样不仅能验证哪些内容是博主写的,还能提醒提问的人,并非所有内容都可信。要是有人把生成的内容截图,拿去造谣说这是王智远说的,那不就翻车了?还好我不是名人,不然这种不准确的信息传出去,后果不堪设想。毕竟,公众号的对话风格,很像微信一对一聊天。第三个缺点是,它的回复内容和理解力有限。它没办法完全理解我发的复杂、模糊的消息内容,提问过长也不好。要是我一次性抛出一个很长的问题,或者内容涉及多个领域的交叉知识,它往往只能抓住一部分重点,甚至可能完全偏离主题。比如我问它:“如何利用人工智能优化自然语言处理中的语义理解?”它却一本正经地给我讲了一大堆自然语言处理的基础知识,还列举了几个常见的算法框架,但这些都不是我想知道的。整体测试下来,有优点,也有很多要改进的地方。不得不说,从博主角度来说,这个AI智能回复功能,确实挺有用。为什么呢?首先,它能让用户更愿意看文章,还能拉近和用户的关系。现在公众号的阅读量一直在下降,有了这个功能,至少能吸引一些用户回来。其二,AI可以根据用户的提问,快速推荐相关的内容。比如,用户问了一个问题,AI马上就能找到公众号里相关的文章推给他。这样,用户不仅能找到自己需要的,还能发现一些平时没注意到的优质内容。这对公众号的内容生态来说,是个好事。其三,博主可以通过AI的回复,了解用户最关心什么。如果很多用户都在问同一个问题,博主就知道该写什么了。这样一来,博主可以提前准备相关内容,既能满足用户需求,还能吸引更多读者。值得一提的是,AI生成的互动数据现在都在后台,这也是个好东西。博主可以分析内容和问题,看看用户都在问什么,哪些用户互动最多,然后,博主可给用户提供更多个性化的内容。从用户角度来看,这个功能也很方便。有时候,用户突然想起某个博主说过的话,不用一篇篇文章去翻,直接问AI就行。尤其是在功能刚上线的时候,能有这样的体验,已经很不错了。不过,AI智能回复目前还有不少问题。比如:它能不能像人一样,连续聊好几轮?我们平时聊天,很少是一问一答就结束的,很多时候是连续对话。如果AI能记住前面聊的内容,保持连贯性,那体验肯定会更好。但现在的问题是,AI处理复杂问题不太行,多轮对话也容易跑偏。有时候,聊着聊着,AI就忘了前面说了什么,或者干脆答非所问。这就有点尴尬了。所以,这个功能挺有潜力,未来能解决这些问题,体验肯定会更好。为什么会更好,我们不妨从内容行业角度看一下。现在,微博、知乎等平台虽然没有完全一样的功能,但也能做类似的事情。比如,微博的AI回复,完全可以围绕博主的历史动态来展开。知乎的AI智能回复做起来,估计会更偏向知识性和专业性,回答也会更详细,更适合需要深度内容的用户。公众号的AI智能回复不一样,它更像是一个“私人助手”。它是基于博主的历史文章来回答问题的,所以,内容更贴近博主的风格和观点。这种个性化是它的优势。再往大了说,AI在内容平台里的发展是个大趋势。现在很多平台都在用AI提升用户体验。比如:视频平台用AI推荐内容,音频平台用AI生成字幕;未来,AI可能会和更多技术结合,比如直接生成视频、音频内容,甚至能根据用户需求实时创作。那么,公众号怎么靠这个AI功能提升竞争力呢?关键还是差异化。博主通过AI智能回复提供定制化的内容推荐,或者根据用户的兴趣推送专属文章。这样,用户会觉得公众号更懂自己,自然就更愿意留下来。另外,AI还能帮助博主挖掘用户的潜在需求。通过分析用户的提问,博主可以发现他们真正关心的问题,然后提前布局相关内容。这种“未雨绸缪”的策略,很容易提升满意度,把公众号在竞争中的位置拉起来。所以,可以得出结论:内容进入深度运营的时代了。说了这么多,到底怎么用呢?博主操作挺简单的:第一步,收到内测推送后,进去把“智能回复”功能开启就行。第二步,编辑提示词。要是不会编辑,官方有个模板,直接点击复制模板,把关键信息填进去就行。当然,就算不做第二步,别人也能用,只是体验会差点。从目前来看,我觉得这个功能的核心是触发关键词和关键句。简单来说,把原来的关键词自动回复,变成了AI的能力。本质上,这和用Kimi、通义、豆包手机端创建智能体是一个道理。唯一的区别是,它们的内容是基于互联网的,而这个功能的内容是基于公众号的。既然这样,我们就得根据公众号的风格、内容和用户画像,制定一些回复策略。比如:你的公众号做科技干货,就设置一些技术术语作为触发词,让AI给出更专业、更深度的解答。你是做生活类,就用一些日常话题作为触发点,让AI的回复更接地气、更有趣。所以,提示词最好填进去,这样回复的会会更精准。如果你是一名用户,使用就更简单了。只要找到公众号,直接提问就行;无论是在手机上,还是在电脑上,都能轻松使用。在电脑端,操作是:点击公众号头像,进入对话界面,直接输入问题,就能得到回复。快去试一下。
“国内电商,越来越把「厌恶品牌」这件事摆在明面上”最近,蛮多行业内的讨论,都在指向这一观点。怎么理解?“从本质上看,电商平台和品牌是天然对立的,电商平台的本质是把流量拆分打包卖给商家,如果品牌成立且自带流量,就可以打破平台对流量的瓜分机制。”亚马逊一早想明白这事,所有产品按照品类搜索提供单品单链,不做店铺逻辑,这么多年也不欢迎Nike这样的大品牌。在国内,早期天猫大力扶持一波世界500强品牌,顺便把用户和小商家拱手送给拼多多。现在大家都明白了:平台的最优解在于大力去品牌化:让大家在搜索(货架电商)和信息流场域(内容电商)彼此竞争,卷生卷死。商家如果想做品牌,对不起,给你的流量只够推一个产品,用户的耐心也止步于此。那么,站在商家一侧,消费者可以绕过品牌直达购买和选择产品。为什么还要遵循以往的逻辑,非要做一个品牌呢?对此,我的观点是:过往,品牌是用户选择和购买的理由,即创造销售机会;现在,品牌是用户复购和增购的理由,即降低流失和增加购买。也就是,用户可能跳过品牌直选产品,但购买产品后会不会复购,会不会被竞品截流,会不会有再买旗下其他产品,品牌在其中仍旧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品牌的存在,能为用户已经发生的购买行为自证合理性,并在信任和偏好的加持下,持续主动选择和推荐。否则,要给平台一遍遍支付更高的价格去反复获客——这是存量消费市场中,企业最大的成本之一。那么,今天这篇内容,就围绕这个议题聊聊:1、从产品到品牌的营销链路,如何选择不同的平台分层布局?2、在当下,深度心智沟通如何实现?一、从产品到品牌的营销链路和平台选择根据不同的流量平台特性,我们认为,和以往相比,当下的品牌营销链路,是从「首次购买」到「认可产品」再到「深度心智」和「忠实用户」:这里澄清一个误区,很多商家认为,品牌应该在一个平台上生长和长大,比如之前有淘品牌,现在有抖品牌、红品牌。然而,如卫哲所说,「能逃得出淘宝的品牌,才算淘品牌」。品牌恰恰最不应该只在一个平台上建立。因为品牌的对象是用户,而用户是流动的。真实的用户行为逻辑是选择平台的时候有自己的不同动机:在货架电商就是买买买,在刷抖音时冲动下单,在小红书被种草,在B站沉浸看长视频,在私域可以有空聊聊。因此,对品牌而言,必须打组合拳:找到流量相对大而便宜的地方(抖音、货架电商、线下卖场),把产品快速展示和售卖,快速行动的反面是,快速忘记,甚至不记得自己买过。因此,需要做产品心智教育,告诉用户,你选得对,选得好,从而塑造真正的产品竞争力(小红书种草);把产品认知向品牌认知迁移,否则永远在和其他产品做功能竞争——必须通过深度心智沟通,构建品牌的认同感和偏好(品牌自有空间或B站),最后,维持高频沟通,培养购物习惯,或者针对同一群人做多元化产品(私域)。当然,每个层次当然会有独立的新用户涌入,也有被前一层触达或影响的用户进入。比如在B站,观看某个up主做深度品牌溯源,可能是up的粉丝(没接触过这个品牌,属于品牌新用户),ta看到之后回去搜索和购买;也可能是定向投放的品牌\品类偏好人群(在抖音买过或者被小红书种草过),ta第一次认真地了解购买的品牌。这种正反的流转都合理:不少垂直或小众品牌也可以逆向而行,由小做大。先做核心人群、建立深度品牌心智,再往上做种草和更大众平台刺激尝试和购买(比如我们猫客厅)。‘二、如何构建深度心智之前我们公众号的内容,讲第一层和第二层更多,比如抖音、小红书,也才举办过抖音全链路大课、小红书经营大课。今天,就重点讲讲品牌深度心智——在流量内卷到利润见底的时期,这个议题是更应该被重视的。1、找对场域和契机构建深度心智的第一步,不是去思考:品牌应该提供什么内容。而是要明确:用户在什么场景下,有时间、有耐心、有心情,可以允许品牌做深度沟通。大家的时间越来越宝贵,心情越来越浮躁,能静下心来沟通的场域越来越稀缺。品牌的线下自有空间是一个对的场景,从当初的星巴克、宜家、到现在的跳海酒馆、Aesop,都是通过沉浸的空间体验,去完成深度心智的沟通。在线上,我认为最有可能接纳深度沟通的平台,是B站。因为,在打开B站之前,大家是准备好了「花比较多的时间,沉浸看一些新东西」。别小看这两句话,非常非常重要。长视频网站也会占大家的时间,但是目的性很强,我就是看综艺或者追某个剧的。不会有动机去「探索」和「发现」。但B站的特殊之处在于,我想看看,有没有一些值得的新内容:或是全新内容,或是看看熟悉的up主在更新什么。这就给品牌提供了一块类似品牌自有空间一样的场域:进入朋友(新朋友或者老朋友)的家里,准备好好聊聊天。这才是当下建立品牌心智的第一步:找到对的场域和契机。我们当时做的微电影《老杜》,选择B站作为首发平台,并成功登顶全站热门top2,获得大量催泪弹幕。也是因为B站用户对长视频的耐心,对新内容的开放和探求。事实证明,同一个片子,在短视频平台,只有模仿电影剪辑的短平快版本才能火;而完整、深度融入品牌的短片,只在B站才能拥有真正的热度。2、找到深度心智沟通的切入点如何做深度心智沟通?这里我们先做一个区分:根据上文的模型,第一层我们主打的是产品认知和激发行动,通常使用痛点或场景诱惑来刺激,把产品最大最亮眼的功效呈现出来,在搜索或信息流中捕获需求人群的青睐;第二层想要用户真正认可产品,仅仅植入式营销不够了,需要用种草的方式讲明产品为什么值得。而深度心智的沟通,就是从产品到品牌的一步,找到产品背后的「值得点」,注意,是「为什么值得」,而不是「为什么可尝试」。举个例子,有一个新品牌叫做伊帕尔汗,主打薰衣草精油,它在B站做深度心智沟通的时候,不讲用户为什么要用精油,或者这个精油的具体功效,而是从背后的企业讲起,这个企业背后是兵团背景,当年是在新疆做援疆建设的,因此,品牌内容以援疆工作为切入点,讲述怎么在当年在新疆怎么去种植薰衣草,怎么去做产品发展经济——用这个方式讲出产品真正的价值点,向用户说明「为什么ta真值得」。3、定制深度沟通的内容如何定制和用户深度沟通的内容,让用户愿意看、愿意吸收?让我们回到第一点所说的场域,比如,用户步入品牌的自有空间,是为了某种新的体验,用户打开B站,是为了获得新的内容或信息。因此,我们要把品牌内容融入到「用户愿意观看」的内容里,在这里,提供三种范式:A、提供没听过的新知我经常在B站看IC实验室的内容,他们在和品牌合作的时候,经常通过两个点切入:1、讲透品牌发展史,通过介绍品牌发展史来为用户提供新的知识,比如奔驰发展史,韩束品牌翻身仗等。同理,还看到某个up主推荐CHANEL的一款八角形腕表时,通过讲述太阳王路易十四创造的建筑美学,来介绍八角形设计的美学内涵,也就是,通过艺术历史来解析产品的设计,观众不仅能够收获艺术史的新知,还能更深入地理解品牌内涵。2、沿着商业分析视角,从商业洞察、用户需求、市场竞争的角度详细讲述品牌切入市场的机会点和发展机遇,比如为什么乐事新口味每次都受欢迎,好望水和老乡鸡真正的定位点和用户洞察是什么,费列罗为什么一直令人着迷。用户不仅能深刻了解品牌操盘的逻辑,对产品价值本身也有深度的理解。B、提供不知道的方法让品牌成为问题的解决方法,也是很多品牌在用的、深度沟通的模式之一。比如Ai类工具产品找到知识类up主合作,把自己作为解决实际工作或学习问题的方法。C、提供有共鸣的精神力量在当下,很多品牌会觉得:品牌精神力量,是一件很虚的事。没错,一个口号、一句话,通过大片表达的方式,很难有以前的效果:一方面大家的精力分散,耐心有限,另一方面,也很难只通过一个广告就去信任一个品牌。现在,品牌往往要通过做更具体的事,去传达和用户有共鸣的精神力量。比如,可以和up主一起去完成某件事、某个任务或者共创某个想法,把品牌的精神力量具体化、被充分感知。我记得青岛啤酒做过这类的共创,反响很不错。4、找到可衡量的指标构建深度心智,最终要落到具体的人身上。那么,有没有可衡量的指标呢。对线下空间来说,通过用户的进店频次可以判定,高频用户即是拥有品牌心智的核心人群。而在线上,B站也有一套「心智测量指标」——MATES人群资产模型,在其中有一个指标叫做「TE人群」,T指的是trust信任,e指的是endorse认同,这类人群的背后是深度互动和深度意向,代表拥有品牌深度心智的人群规模。可量化的测量标准,才能成为衡量沟通效果的准确指标。查询品牌资产见「哔哩必达」总结一下:今天,在平台电商不再欢迎品牌,或者说,品牌已不适合在平台电商生长和长大的情况下,从「到底品牌能带来什么」切入,推导正反双向都可走通的模型:【产品认知】-【产品认可】-【深度心智】-【忠实用户】泛人群品牌可从左到右,去加深自己的护城河,找到降低获客成本增加收入利润的办法;垂直小众品牌也可自右到左,把基础打牢,心智做透,再去破圈更大人群。每个层级有对应最适配的平台,比如产品认知发生在货架电商或抖音,产品认可通过在小红书种草实现。这个链条上的【深度沟通】,不再是通过传统广告、价值观或者放一个【大烟花】爆款刷屏,而是「像朋友一样把用户请到自己家聊天」,可以是品牌的自有空间,也可以是B站(用户带着耐心和期待而来,愿意沉浸式体验和互动)。在【深度沟通】的过程中,要把品牌【为什么值得】作为切入点,而不是【为什么可尝试】;在沟通的具体内容中,向用户提供没听过的新知、不知道的方法或有共鸣的精神支持。最后,通过科学的衡量标准对【心智】规模和效果(比如MATES人群资产中的TE人群)。2025年,肉眼可见的流量竞争更加剧烈,红海更红,大家可以试试去搭建品牌营销的新链路模型,以及制定深度心智沟通的策略。今天就说这么多啦,提前祝大家新年快乐!
最近又起了些新的链接,虽然起链接的思路和打法跟之前一样,但是起链接的效果已经今非昔比,真的是不同的行情下,不同的数据呈现。赶上行情好,流量大的时候,十条链接每条都能稳稳冲起来单量,行情不好的时候,个别链接唯有降价才能拿到些单量。行情怎样咱们无法控制,不过经历了这么多,渐渐得出了一些结论,真应了那句话,做电商,7分靠产品,3分靠运营。这个产品也包含了当时的市场环境,不一定好品就能爆,还要看做的人多人少。另外,做了那么多的链接之后,对于链接爆单也逐渐的总结出来一些规律,那么什么样的情况链接能够爆单呢?听我慢慢讲。01 爆单的前提之价格要有优势我是厂家和代理商都做过的,白牌和品牌也都做过。就说一下实际情况是怎样的,如果是代理商,做的链接完全没有价格优势,因为我的拿货价就等于别人的卖价了,这样的链接期望爆单吗?别做梦了。如果高价链接能爆单,就违背了客观的市场规律,市场规律是怎样的?量价公式,有价格没量,有量没价格。谁要是能破这个公式,绝对可以拿诺贝尔经济学奖了。所以各位电商盆友如果想爆单,先看自己属于怎样的角色,我那个电商群里有人问:无货源能做吗?无货源是啥,是一件代发。一件代发的本质是什么?就是按别人拼多多正常售卖的价格,你拿货去卖。请问,你要赚钱吗?要赚10~30个点吧。那得加价吧,好,加了价,得开车吧(强付费)。30个点的利润拿出10个点去开车能拿到量吗?悬!拿30个点去开车呢?有一丝丝希望。假如各位亏钱把量冲起来了,准备赚钱,那就开始拖价吧,然后链接单量就噶了,请问这种情况下是要继续还是要退出呢?真的是进退两难。所以,无货源看似不囤货风险低,实际风险远大于厂家。对于这种没有价格优势的品,我的预期就是单链接一天十几二十单就万事大吉了。单店靠几条这样的链接撑着也是能做到一些流水的,唯一的缺点就是有流水,但天花板有限,池子就那么小,很难突破了。02 爆单的前提之链接转化率要够高大家可以把拼多多单量放大理解为水面的涟漪效应,你能放大的范围越广,意味着拿到的单量越多。而决定着咱们链接是否能放大以及放大的量级的核心数据就是转化率了。不是点击率、不是收藏率,是唯一的转化率。我做的链接里面主图点击率10个点以上的链接有很多,虽然相比素材竞争力低的链接单量是高一些,但跑下来发现这些链接并没有那种爆单的命。啥样的链接能爆单呢?新链接一推,转化率直接10%以上,而且放大曝光后,转化率没有掉。这样的链接铁定能爆单。这里说到转化率,就好比说到要好好学习,大家才能考上好大学一样。你我都知道这个理,但做链接的转化率可真是巨难巨难得。拿点击率来说,这个是可以标准化的,无非是产品展示形式、背景颜色、文案,这3个模块,只要按照高点击率的主图思路来做,咱们主图的点击率一般就不会差。而优化链接的转化率就真的是难于上青天了。我做的一个链接,点击率领先同行99%,但是转化不行,我心想这个链接如果转化率我给优化上去,那链接起飞就指日可待了。于是我就对这个链接进行了长达一周的优化,调整卖价、优化评论、改副轮播、优化SKU文字等等,除了第一张主图外,其他的地方或多或少的进行了优化调整,猜咋样?转化率就是上不去。我怀疑是不是人群偏了,然后同素材又上了一条链接,开车后发现两条链接跑的数据是一模一样的,点击率很高,转化率很低。最后没办法了,直接放弃。可见链接的转化率优化起来是相当费劲的。当时放弃的原因是得出的最终结论:主图与产品不匹配,导致带来的人群不精准,但主图又不能换,于是就无解了,所以干脆放弃掉。03 爆单的前提之市场需求要大上次听小二说,春节快到了,搜春节饰品的人从无到有,现在一天有80万人次了。这是啥意思呢?就是用户需求,也是市场的大小。小二说现在热度起来了,没有做的赶紧上链接。市场需求大,做的人少,意味着什么?爆单哇!前几天我在电商群分享了一个品:手机自律锁。这个品是逛拼多多时,无意中刷到的。以我电商的职业敏锐性,感觉这应该是个好品。然后立刻去查了下这个品的搜索指数,也就最近三个月刚刚起来,然后拼多多里搜了下产品关键词,呈现在眼前的是啥?链接很多,但是素材极其简陋。说明了什么?说明了现在玩这个品的都是小商家,大公司还没看到这个品。结合上面说的,市场需求大,做的人少,意味着爆单赚钱,你就知道了,这样的品专业玩家现在进来就是捡钱。市场需求大不大和能不能爆单,中间还有个变量就是做的人多不多。就算是一个小类目,比如耳机清洗工具。现在一天能有多少单?如果这个品全市场就你一家做,你说能不能爆单?给咱们的启示就是红海类目,想爆单就得选大类目,至少同行单链接有一天2000单以上的。蓝海类目,想爆单就得下手快,做的人多了,你就啥也捞不到了。至于哪些是蓝海类目呢?没人会告诉你,别人告诉你了,就不是蓝海了,这个只有自己去挖掘了。04 最后电商运营想爆单,天天想爆单,年年想爆单。但是纯想是没用的,只有行动了才有爆单的可能。如何行动呢?找到成本有优势的大类目商品,你去做这样的品,只要脑子稍微灵光点,会玩活动和开车,在拼多多上爆单那就是自然而然发生的事情了。
我们知道索尼最近生意比较一般,所以大家可能都会觉得索尼需要重塑自己的品牌。那么索尼该怎么样重新打造自己的品牌呢?首先,有营销爱好者就会问,索尼到底是卖什么品类的呢?究竟代表什么?是手机、汽车、电动汽车还是机器人?是代表着像苹果那样的创新,还是像同仁堂那样的传统传承?相信只要让爱好者们不停地发言,我们会收到无数的好的建议。比如,如果我们把索尼想象成一个人,他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和把苹果想象成一个人,这两种人有什么样的差异?所以我们可以认定所有的这些建议都是好的建议,但如果不加区分地去使用它,那么这些建议又都是坏的建议。因为事实上我们要评判索尼当下的问题,需要知道索尼未来的目标,所谓问题,其实不过是当下的索尼和未来想要达成目标的索尼之间相比较而产生的差距。如果我们想要定义未来的索尼或者叫索尼的目标,从品牌的角度,我们应该怎样去定义它?在教科书上有很多的量化的指标体系。因为品牌是消费者眼中的品牌,所以必然要从消费者的角度去定义它。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索尼面临着品牌重塑的挑战。为了重新打造索尼的品牌形象,我们需要从消费者的角度出发,深入探讨品牌的四个真理时刻:心智时刻、口碑时刻、体验时刻和购买时刻。这些时刻不仅定义了品牌在消费者心中的地位,也是品牌长期影响力的体现。01 心智时刻:品牌与消费者的关系索尼需要明确自己在消费者心智中的位置。每个品牌都应该在消费者心中占据一席之地,无论是香奈儿在女性心中的形象,还是可口可乐在男性心中的自动购买模式。不要脱离自己的品类想问题,要回到自己的品类和消费者的关系当中去评判,所谓的大脑时刻或者是心智模式是什么?对于可口可乐而言,它更多的是一种自动购买模式。所以心智代表着惯性购买,或者惯性的印象,而有一些品类只是主动购买模式,所以会启动大量的大脑带宽资源参与决策。索尼需要找到自己的品类和消费者关系的平衡点,建立一个清晰的心智模式。02 口碑时刻:消费者讨论的力量品牌除了活在消费者的心里面以外,品牌还活在消费者的嘴上。也就是消费者总是在讨论他们,如杜蕾斯和小米通过各种营销活动激发消费者讨论。索尼需要考虑自己的业务在消费者讨论中的状态,以及如何利用这种口碑时刻来提升品牌影响力。03 体验时刻:个性化的产品体验尽管这是一个产品同质化的时代,但是每一个消费者其实都是个性化的。就算同质化的产品,在个性化的消费者使用的过程当中也会产生不同的体验。况且真正的满意度其实是等于体验减去期望值。所以最终我们会在消费者那里获得什么样的满意度,也不完全取决于体验,同时还取决于我们到底给消费者传递了一种什么样的期待,其实也会影响我们的体验时刻。索尼需要关注产品的使用体验,并管理消费者的期望值,以提高满意度。同时,购物时刻也影响着消费者的购买决策,索尼需要理解消费者的购买习惯,是惯性购买还是理性分析。04 购买时刻:品牌渗透与渠道品牌的成功不仅在于广告和宣传,更在于消费者的实际体验。事实上,很多时候我们都会把消费者设想成一个非理性的存在。消费者更多的时候,也许是95%的时候,其实是处于一种自动购买的状态,按照过去的印象和惯性进行购买。只有大概5%的时候,会真正的去比较权衡分析各种信息,最后做出相对理性的决策。所以夏普教授写了一本书叫做《How Brains Grow》,中文翻译成非传统营销,他会强调品牌真正的核心在于渗透率才是王道。夏普教授告诉我们,品牌有品牌独特性、营销大渗透和渠道大渗透三部分构成,最后总结为“想得起、买得到”。其实简化为真正的品牌核心,索尼需要从产品、研发到营销全方位与消费者建立共识,实现品牌渗透。小结这4个时刻之所以被称之为真理时刻,其实代表着它在品牌体系当中,具有着某种长期影响的作用,或者我们可以理解成为永恒的影响力。这些影响力不是随便去拍几条广告,找几个KOL大声疾呼就能够解决的。品牌或者企业自己怎么说固然重要,但真正重要的是消费者到底体会到了什么。消费者在和品牌的相互作用的时候,到底真正收到了什么。这才是真正品牌的基础或者是品牌体系逐步打造的框架所在。事实上,品牌建设是一个动态过程,需要不断适应外部环境和消费者的变化。索尼应该以消费者为中心,摆脱以企业为中心的品牌框架,从而帮助品牌与时俱进,实现基业常青。
01今天是周一,也是临近春节假期的最后一周,很多公司基本上也就在这几天放假了。当然,无论是对企业,还是个人来说,一个发展中的公司,一个需要成长的个人,像春节这样的长假期间一定不是完全的休息,放假不等于放松,更不等于躺平。特别是对于给予厚望的2025年来说,我们都希望借助于今年大规模的刺激,让公司能在2025年保持持续的增长,像很多牛商同学在2025年都定下了更上一层楼的目标。所以,每到假期开始之前,我都会习惯性的对假期做好规划,让自己在适当休息的时候,利用假期做一些学习和弥补,同时,也会安排公司做好假日经营。那么,对企业来说,在假日经营当中有哪些关键要点?02第一、做好客户的假日经营,特别是经营好老客户。在假期当中,客户会有两个特点:一是他们更有闲暇的时间,像我们有很多客户平常忙于工作,到了假日才有比较充足的时间,这个时候可以去做一些深度的沟通交流,包括线上。二是有了悠闲的心情,在假日当中,客户的心情一般来说会比较放松、愉悦,在这种轻松、团圆的假日氛围里更容易去联络感情,创造机会。当然,利用假期去跟客户做交流的时候,一定不是以功利的目的为主,而是发自内心向他们表达节日的祝福,联络感情,往往客户这时候不会拒绝,可以开创一个良好沟通的氛围。同时,很多企业在新年的时候都会对接下来的业务进行调整,这个时候就可以把公司目前的动态、资讯、服务跟客户做一个简单的交流汇报,让客户知道我们有哪些变化,有什么调整,邀请他们年后到公司来深入了解,或者去上门拜访。除了利用假期对老客户做假日的问候,创造机会和他们去互动之外,有机会也要去深度拜访那些给我们做转介绍的客户、未来可以持续跟我们做生意的客户、以及潜在客户当中有机会可以转化的客户。我们可以借用“波士顿矩阵”的思维模式,用四象限去梳理自己手上的客户,区分出他们的优先度,注重那些有足够价值,值得深入交流,未来有机会能够转化,转介绍,带来业绩的客户,把他们优先挑选出来。所以,没有日常当中对客户的深度积累,没有对客户去做好分类,没有一个科学的分析方法,我们就很难去谈假日经营的效率。当然,我们去提出假日经营要求的同时,对公司来说,我们要给员工准备一些假日经营的工具,比如说给客户去深度学习的内容,员工在假期朋友圈发布的内容。如果有机会去拜访客户,我们可以适当准备一些有价值的礼物,表达对客户的关心,这份礼物不需要有多贵,有多精美,需要的是去塑造这份礼物的价值。比如说公司发行的书籍、案例、手册,以及跟客户身份匹配,对他们有价值的书籍,这些价格都不贵,但是能够去让客户阅读后有所感悟和成长。这些在假日对客户的经营,不需要花太多的时间,但往往可以创造出更多的惊喜。03第二,假日的员工经营。在假期里,员工的经营也是一项重点。很多老板都会担心,放了个长假,员工会不会没状态、回来是不是很难收心?就在假期里额外布置一些任务,像正常上班一样。但是,我们所说的假日经营不是这么去做的。相反,要想把人管好,先要有信任,再把人用对,更重要的是日常生活中的培养。我们企业的经营者,应该同时给予员工五张钞票。哪五张钞票?第一张钞票,是给员工的收入,稳定的收入是员工安心工作的基本条件。第二张钞票,是给员工成长训练,企业的经营,短期是业绩,长期是人才,经营人才,是企业的经营之本。在这方面的投入,我们之前也跟大家谈过,是有复利的,其实,我们往往是借势修人,让大家不断去进步。第三张钞票,是给平台,给员工一个为自己、为客户、为社会创造价值的平台。第四张钞票,是给员工不断升级、不断成长的发展空间,能力越大,责任就越大,给员工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第五张钞票,是给人脉,创造机会让员工参与内部交流和社会活动的机会,给员工创造成长的环境。所以,给员工创造环境,发挥员工的优势,对公司产生一种归属感,这是用人的一大重点。像在春节当中,我都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下级不得给上级上门送礼,上级要主动去关心和问候员工。我在春节期间,也会抽出时间,带上一点小礼物主动去到高管的家里拜访,和他们的家人一起吃个饭聊聊天,一方面感谢他们的家属对公司工作的支持;另一方面感谢高管对公司做出的贡献。我们今天都在说,要让员工对公司产生“主人翁的责任感”,但是要形成这样的意识不是凭空得来的,而是需要我们领导者去一点一滴灌溉,慢慢去培养出来的。特别是对于今天的年轻员工来说,抛开上下级的身份、不谈要你去做什么,只是在假日的时候去问候、倾听和建议。我相信对他们来说,更加容易接受,也有助于他们在能力和动力上有所提升。这个世界只有因果,没有偶然,智者是懂得把所有的偶然变成必然。04第三,假日经营也是我们补员的最好时机点。本身年关就是一个离职的高峰期,这几年因为各种原因,企业经营环境不太好,我们身边不少企业,包括大企业都在减员收缩,就业环境非常难。这个时候,一定会有不少优秀的人员离开公司,进入到人才市场。那么,对有发展空间、要想在2025年做出更好业务的公司来说,现在利用假期就是做增员换血、补充弱势环节的最好时间点。增员,增什么人?怎么增人?我们可以在假期里关注三类人:第一是过去我们在招聘当中,曾经看好的人才,但是因为各种原因没能来到公司来,我们就可以在假期当中,再次跟对方联络确认,如果合适,就可以发出邀请。第二、在市场不好的时候,企业要加强营销,特别是强化业务系统。企业要增加那些能对企业有价值贡献的员工,把手上有资源,有基础业务能力的人员吸引到体系里面来,给公司快速带来业绩。第三、除了在外部增员,还要学会做老兵归队的工作。公司的经营者以及人力部门,应该借助假期跟过去因为各种原因离开的那些优秀员工做交流,了解他们的现状,创造让他们归队的机会。很多能在公司工作三年以上的老兵,对公司的文化,对公司的业务都比较熟悉,不需要太长时间的培训就能马上进入岗位,进入状态。而且,很多人在离开公司之后,他们会有一些成长和感悟,一旦回来,对公司的情感会更深一层。对企业来说,在这个时候,就是老兵归队,快速给企业贡献价值的最好时间点。过去一年,对中国经济来说,是非常艰难的一年,对我们大部分企业来说,也遇到了比较大的经营压力。在2025年的春节过后,马上就会迎来非常关键的两会和具体的经济刺激政策。我相信,2025年是中国经济实现复苏和爆发的一年。所以,从假日经营开始,为2025年一整年做好铺垫和布局,实现业绩的增长和突破。今天也是我们在假期的最后一天直播,在晚上7点,我在单仁行和单仁牛商视频号上跟大家拆解今天这个时代企业的增长路径,分享我们最新的研究成果,同时,我也会请来白小T创始人张勇给大家分享,他们过去这几年是怎么从0突破13亿的成绩。
今天要聊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品牌如何在小红书做好场景化营销每次写这种选题大家都看不下去,我能理解,太枯燥离实际工作太远,但随着平台变化,人群变化以及需求的变化,场景营销或许会成为品牌在小红书新的破局点,我们今年在小红书几个重要洞察,都跟场景营销息息相关,可以说2025年得场景者得消费,这篇文章推荐大家拿出耐心,好好看一看消费没有降级,而是在分级国内的整体经济确实在下行,纵观所有平台的消费环境,小红书相对来说受到的影响最小,小红书用户是国内相对来说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最高的消费人群,虽然说消费水平没有受到大的影响,但还是出现了一些变化,也就是消费没有降级,而是在分级消费者不是不愿意消费了,而是更冷静更理智了,不再随大流,不再冲动消费,更关注自身需求。所以,需求在分级,相对经济上行时期,需求是更具体,更多元,我们也通过相关数据发现,小红书的消费者正呈现“场景化”特征,需求逐步从由品类激发变为“场景激发”小红书的品牌投放,说到底还是内容之争,这几年主流在做的品类场景内容,说服力在下降,又或者说开始对不上消费者需求了。所以,如果2025年还是要深耕小红书,就要把场景重新做一遍!什么样的产品适合场景化营销?1)日常生活中高频出现的产品的产品这类产品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用户在生活中能频繁看到它们的身影,使用频率高,容易让消费者心智加强,产生购买欲望例如:零食,像“小饿小困就喝香飘飘”“没事就吃溜溜梅”等,通过精准定位在人们感到饥饿或无聊时的场景,让消费者在相应情境下自然联想到该产品,从而激发购买欲望2)多功能性或可适应多场景的产品1️⃣一物多用:具有多种功能的产品,可以直接把“一物多用”作为差异化卖点,容易吸引消费者,非常适合进行场景化营销例如:Mammut三合一冲锋衣,既适合休闲场合穿着,又能用于户外运动、冬天也能直接当外套,消费者可以通过更换或调整部分组件,使其适应不同的使用场景,满足一衣多穿的需求,品牌可以在宣传时展示其在不同场景下的搭配效果,吸引消费者购买2️⃣多场景适配的产品:一个产品如果能在不同场景下都有可搭配的选择,品牌可以在宣传时展示其在不同场景下的使用效果,吸引消费者购买例如:三得利核心消费者是打工人,然后根据打工人工作、生活压力大;饮食不规律,喜欢点外卖;向往自由的痛点,占位了“解压、解腻、解脱”三个场景,这三个场景的占位很容易让打工人共情3)能够引发情感共鸣的产品1️⃣与情绪相关联:产品如果能够与消费者在特定场景下的情绪相呼应,更容易打动消费者例如:独居场景下,RIO鸡尾酒就很适配一个人的微醺时刻,它所营造的轻松、惬意的氛围与独居时想要放松、享受自己的情绪相契合,从而在消费者心中建立起“独居微醺=RIO鸡尾酒”的认知2️⃣满足情感需求:有些产品本身承载着一定的情感价值,能够满足消费者在特定场景下的情感需求例如:作为成年人“精神奶嘴”的jellycat在520推出了限定礼盒,既与浪漫、庆祝等情感紧密相连,商家还通过营造相应的场景,来强化产品与情感场景的关联,促进销售4)解决特定场景下的痛点的产品1️⃣针对性强:当产品能够精准地解决消费者在某个场景中遇到的问题时,场景化营销的效果会非常显著例如:在户外运动场景中,人们需要轻便、防水、耐磨的背包,TheNothFace的户外背包就基于用户在户外的需求,在宣传中突出其在户外运动场景下的优势,如展示背包在雨中依然能保护物品干燥、在崎岖山路中依然稳固耐用等,就能吸引户外运动爱好者的关注和购买2️⃣特殊生活场景:一些产品主要针对特定的生活场景,当我们在内容营销时给用户种一个场景化的种子,在其特定场景就很容易被消费者想到例如:出游时的肠胃药康恩贝肠炎宁,将其定位为“出游必备肠道药”,通过广告片和线下渠道展示出游时可能遇到的肠胃问题,以及产品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成功将产品与出游场景深度绑定,拓展了消费群体和使用场景5)产品使用具有周期性或季节性的产品1️⃣周期性场景:有些产品与特定的周期性场景相关,像一些季节性很强的产品,就需要围绕其特定季节布局场景化营销,打个比方防晒衣如果布局在冬天卖,那一定很灾难例如:止汗露就是季节性很强的产品,在布局内容的适时候,就要营造“炎热的夏天出汗多”的场景,这样才比较容易让人带入,当消费者看到这个产品自然会联想自身2️⃣节日场景:节日是产品销售的重要时机,许多产品都具有节日属性例如:一个很典型的案例,“今年过节不送礼,送礼就送脑白金”就是把产品很好的和春节送礼场景联系起来了,尽管这个广告已经过去很多年了,但依然是洗了一代人的脑如何洞察到场景?想要将产品精准匹配到合适的场景,第一步还是要洞察消费者,观察其需求和消费行为,然后真实再现消费者需要产品的场景,当然现在市场饱和、产品内卷,品牌对消费者需求场景的挖掘也需要越来越深入、细分、独特1)深入洞察人群挖掘痛点1️⃣挖掘潜在需求:通过大数据分析和用户调研,了解消费者在特定情境下的潜在需求,再针对每一个需求匹配合适的场景进行营销2️⃣关注特殊情境:关注消费者在特殊情境下的行为和需求,比如上面举的止汗露的例子,止汗露不仅可以止汗,还可以作为夏天“体香”的利器,针对夏天出汗多、身上有异味,来营销止汗露的香味,很容易戳中消费者3️⃣创造令消费者向往的场景:有的时候消费者是为了向往的生活买单,如果可以营造出一个消费者向往的场景,就很容易让消费者产生联想,冲动消费,例如小度添添闺蜜机就是靠营造出“轻松的宅家生活”,让很多独居的用户对拥有闺蜜机产生向往4️⃣让消费者产生“情绪共鸣”:对于现在的很多消费者除了为需求下单,还有很大一部分用户是为了情绪下单,创造让消费者共鸣的场景,更容易打动用户,让品牌被选择例如:主打“不要身材羞耻”的“内外”,它们家破圈的点就是和有身材焦虑的女生共情,创造了不论年龄、不论身材的女性都适合的场景,女性品牌为女性发声,从而赢得市场根据人群特点,扩大场景有时候选择人群时可以在核心人群的基础上扩大范围,可以选择和产品核心人群爱好相同的人群,这里举个我们实战的例子,我们团队在为一个”电动窗帘“的品牌选择用户时,没有局限在只是对电动窗帘感兴趣的用户,而是扩大场景,选择了对“智能家居”感兴趣的用户,用“智能的家电”布局场景,实现种草1)分析竞品,见缝插针分析竞争对手在非常规场景下的营销策略,了解他们的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关注市场趋势:关注市场动态和新兴趋势,及时调整营销策略2)根据趋势拓宽场景最后,在小红书这个引导趋势的平台,品牌也一定要关注平台的热点和趋势,蹭对热点拓宽场景,反而能让品牌“爆”一次,例如前段时间的“麦琳熏鸡事件”,KFC看到热点趋势立刻拓宽了“买KFC熏鸡的场景”,又一次成功破圈对于品牌来说,不仅需要基于消费场景去发现需求和创新产品,更应该在消费场景基础上构建信任场景去强化消费者和产品价值之间的认同纽带,只有在消费者心中建立某种心智,才更容易被记住,获得“优先购买权”品牌的场景营销不应局限在单一、固定的场景中,而是需要在场景的不断重构和创新中找到与消费者之间双向奔赴的组合方式,从而进发多元的营销灵感,赋能从单品到品牌的全链经营
刷到小红书的翻译功能了吗?没有,没关系,告诉你怎么用。三步走:一.去手机应用市场更新最新版小红书;二.进入设置,找到「关于小红书」,点击「检测更新」;三.更新完成后重启小红书,就可以使用了。然后,在评论区下面,看到纯英文、直接点击翻译按钮,就能实现;不仅如此,它还支持 日语、韩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等。我体验一会儿,发现「翻译功能」越来越通人性了。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在一些陌生网友的帖子下,我试着用非标准的英文表达,比如「you see see you,one day day,just know eat」,它竟然翻译成了「你看看你,一天天就知道吃」。挺有意思。接着,我又尝试了几个网络流行语。比如:CPDD和on9。它告诉我,CPDD是「处对象」的意思,on9在香港粤语中意味着「傻」。更让人惊叹的是,它不仅能够处理常规的文字翻译,还能应对一些特殊格式,比如:Unicode、CSS,甚至是摩斯密码,兼容性让人眼前一亮。虽然不确定翻译是否百分之百准确,但至少目前看来,结果非常「人性化」。我发现,小红书的翻译功能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一点,是因为它基于大语言模型(LLM)提示词实现的。所以,无论是非规范英文、网络用语、表情符号,还是语气词和缩写,它都能结合现状给出贴近实际语义的翻译结果。不过,目前该功能也还存在一些局限性,对于中英文混合以及英文加表情等内容形式,并没有发现「翻译」按钮;还有,一些特殊语境下,结果还存在不够准确的情况,但总体来说,够用、满足日常需求。我比较好奇:为什么小红书翻译功能这么厉害?其实市面上有很多成熟的翻译工具,比如:谷歌翻译、有道翻译。它们各有优势,但小红书的翻译功能确实有一些独特的亮点。首先,谷歌、有道翻译在处理常规语言时,表现得非常出色。不管是学术文章、正式商务邮件,它们都能提供非常准确、专业的结果。毕竟,在标准语法和正式文本方面,已经很成熟。相比之下,小红书翻译功能在处理网络热梗、非标准表达时表现得非常灵活。比如:「yyds、绝绝子」这些网络流行语,或者「you see see you」这种不太规范的英语表达,它能轻松搞定,这是其他产品暂时做不到的。此外,它似乎有一个缓存机制。如果某段内容已经被翻译过,它能瞬间完成翻译。不过,当我试图用一些特殊语言或符号进行“攻击”时,它的风控系统非常严密,完全无法突破。举个例子:我故意输入了一段骂人的话,它会提示“翻译失败,请检查输入内容”。这种对敏感信息的精准识别和拦截,说明它的风控机制非常严谨。还有一点,小红书的翻译功能与社交平台紧密结合,不需要切换到其他应用,这种无缝衔接的体验,让我的感受更自然。当然,其他翻译工具也有它们的独特之处,像谷歌翻译有语音输入功能,这对于一些不善于打字的用户来说非常方便;有道翻译对学习外语的学生来说也非常实用。所以,不同的工具适合不同的场景,小红书的翻译更像一个懂你的朋友。那么,它到底用了哪家的大模型呢?关于技术细节,在站内直接提问,肯定得不到答案,因为相关回答都被过滤掉。不过,通过查阅小红书技术团队的公开分享,我发现,他们之前开发了自研的RLHF框架,并使用了PPO(近端策略优化)算法,这是一种被广泛认可的强化学习算法。此外,小红书在2023年还自研了大模型基座「小地瓜」,虽然目前尚不清楚翻译功能是否直接基于小地瓜,但可以推测技术架构与自研模型有紧密关联。值得一提的是,它也可能使用了一些外部的API服务。例如,有第三方插件RedTrans支持小红书的翻译功能,但这并不意味着官方翻译功能完全依赖外部模型,而是可能在某些场景下作为补充。因此,一个结论是:小红书的翻译功能背后既有自研的大模型技术,也可能结合了外部模型服务。不过,通过一些技巧,比如使用prompt、<s>、<bos>等标签,还是可以推测出部分系统提示词(system prompt)的内容,当然,这些是我的主观判断。考虑到如此庞大的语料库和复杂的模型训练,小红书临时抱佛脚的推出这项能力,确实令人惊叹。所以,这是否会让小红书在AI赛道中更进一步呢?答案是肯定的。昨天还看到一篇文章讨论:小红书是否应该做大模型或AI产品?我认为,它一定会做,但不会独立去做,而是会将能力深度融入现有产品中。从过去举措中,我已经可以看到这种趋势。比如,2023年3月,小红书筹备独立大模型团队;同年4月,上线主打中国风AI绘图的「Trik」;7月,推出了文生图功能「此刻」。9月,又开发AI聊天功能「达芬奇」。这些动作都表明,小红书正在将AI技术逐步嵌入到产品的各个场景中。这些产品里,我对「达芬奇」印象最深,它虽然挺好玩,但有时候也挺「傻」,在遇到复杂问题或者网络热梗,它有点应付不来,回答得不太准,有时候还显得特别死板,不够灵活。但现在翻译功能,正好补上短板。它不仅能翻译得又快又准,还能识别敏感信息,连网络流行语都能搞定,这样一来,AI能力就更全面了。除了这些,小红书还在不断探索新的AI应用场景,比如,AI搜索产品「点点」,通过多模态技术让用户可以拍照提问,获取更有“画面感”的回答。综上,很明显看出:通过翻译功能和聊天助手提升用户互动,通过AI绘图和内容生成丰富用户创作,小红书正在构建一个智能、便捷,有趣的社区,AI已经全方位渗透到各个场景中。写到这,我觉得,它潜意识给大模型应用上了一课。为什么这说呢?一开始,我看到一些评论,比如:「这AI翻译太神了,完全不像机器翻译」,或者「yyds居然都能翻译出来」,我还以为大家是在开玩笑。后来,类似评论越来越多,我才意识到,很多人根本不知道大模型已经发展到了什么水平,我们都陷入了信息茧房,关注的视野有限。像LLM、RAG、MOE等术语,可能已经听惯了,但实际上,它们很小众。有一个博主的评论让我特别震撼。他说:以后小红书就是我的翻译软件了。下面还有几百个人回复「天才」。这让我意识到,AI在普通用户中的落地应用,还有很大的空间。因为很多AI产品现在处于一个「中间态」。它们有功能,但没有真正融入用户的工作流。就像你面前有一把锤子,但你不知道怎么用。结果,市场的潜力没有被完全开发出来。这里我要提到一个概念:技术接受模型(TAM,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简称TAM。这个模型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感知有用性,即,用户认为用了技术能提升工作效率,或者带来其他好处。比如:一个技术产品能让工作更快更好,或者让生活更舒适,大家肯定觉得它有用。感知易用性,是用户觉认为技术用起来简单不费劲。比如,学起来容易不容易,操作起来顺不顺手,能不能轻松融入到日常生活中。不过,技术有用不一定就容易用。有时候,你认为某个技术很厉害,能帮大忙,用起来特别复杂,就会让人觉得麻烦,这是所谓的使用距离(perceived complexity)。我第一次使用Adobe Photoshop时,头发差点掉光;它的功能藏在一层层的菜单里,连裁剪图片、调整颜色都要经过好多步骤,这种复杂的操作直接把我劝退。如果用户觉得一个技术不好用、实际帮助不大,他们会对技术敬而远之。虽然用小红书做翻译软件有点低效,直接用Kimi、豆包APP或者网页版大模型更方便,但很多人就想用小红书翻译功能,这说明小红书的「翻译」按钮是一个真正好用的产品设计。这些用户可能不知道网页版大模型能做翻译,所以,从来没用过;小红书有了这个方便的翻译按钮后,大家都能轻松使用,这就成了他们的需求。从今天起,我们得正视大模型落地应用的信息差,技术上微调一下还不够,直接用AI颠覆产品形态也很难,所以,小红书的创新,给我们提了三个醒:一,AI技术不是高高在上的概念。要融入到产品里,让用户感觉不到它的存在,又能实实在在地帮助大家;二,易用性很关键。产品不能太复杂,得让它变得简单、易用、顺手。三,市场潜力巨大。许多用户尚未意识到AI强大能力,比如翻译网络热梗或生成个性化图片,这些能力触手可及,恰巧是打开市场的机会点。AI应用并非千篇一律的大招,希望做产品的朋友,不只盯着应用本身,多关注用户的具体需求和体验。嗯,是「具体的」需求,而非「组合型」需求。
2025年伊始,市场环境波谲云诡,部分行业的品牌为缓解终端压力已采取了积极行动,这对同样面临诸多挑战的珠宝行业来说,或许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在白酒行业,头部品牌纷纷出招应对市场变化。五粮液的第八代五粮液(普五)已在多地停止供货,早在去年6月底的年度股东大会上,五粮液公司高管就明确表示第八代五粮液将遵循量价平衡原则,持续优化投放节奏和商家结构,投放不盲目求增,降低在主品牌中的市场投放比例,新增计划量向其他主销产品倾斜。习酒对库存比例超过红线的经销商暂停产品供应,实行比以往更为严格的“动态评估提货”供应机制。同时,对市场动销好、按约销售的经销商,则可正常提货甚至在签约量的基础上适度增量。此外,习酒还加大了对市场费用的调控力度,严格管控动销投入确保落地执行,避免产生区域之间或商家之间的不合理成本差距,大幅增加市场基础建设及消费培养类的投入。洋河品牌海之蓝、天之蓝产品停止向各线上平台供货,引导消费者春节旺季将视野集中在线下,此次停货措施是在高集中线上“年货节”后的控量措施,并且并不包含主要产品“梦之蓝”系列产品。在洋河2024全球经销商大会上,张联东定调2025,实施“12355发展纲要”,坚持“主动降速”,尽可能减少渠道库存,让供需平衡趋于稳定。快消品行业亦是动作频频。2025年也少提开门红,春节旺季不旺也无所谓了,这已然是深度分销的至暗时刻,自2024年三季度开始,大量头部企业认同销量下滑是正常的,以平常心对待。2024年上半年,快消品上市公司还为了漂亮的半年报在压货,然而三季度话锋一转,开始控货了。那些主动控货的企业,其实都是被动的,因为再不控货,渠道就崩盘了。事实上,有些行业价格早就崩盘了,只是经销商为了保经销商资格,还忍着最后一口气,再不控货,资金链就崩了。例如伊利,2025年主动把目标下调10%,1000亿的企业就是下调100亿任务。胖东来创始人于东来也表示,不允许比去年卖得多,销售任务下浮10%属于正常,增长11%不允许。通过这种方式,让员工在合理的工作压力下更好地服务顾客,提升顾客满意度,而不是单纯地追求销售额的增长。而珠宝行业自2020年以来进入去库存周期,当前也面临着经济环境变化、中美关系紧张、同行竞争加剧等问题,不少品牌的终端销售压力较大,部分品牌如周大福在2025财年上半年,在内地市场净关闭了239个零售点。这不禁让人思考,珠宝品牌是否会借鉴其他行业的做法,在2025年集体降指标为终端解压呢?目前,虽然还没有明显的迹象表明珠宝品牌会集体采取这一行动,但鉴于行业整体面临的困境和部分品牌终端销售的压力,一些品牌可能会根据自身情况适当调整指标。对于依赖加盟商的品牌来说,为了维持与加盟商的合作关系和品牌的市场覆盖面,或许有必要采取降指标的方式来帮助加盟商度过难关。珠宝品牌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机遇。虽然不能简单地呼吁珠宝品牌直接学习白酒行业和快消品行业的做法,但可以借鉴其在应对市场变化、处理库存和调整策略方面的经验,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经营策略和指标体系,以实现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各位,您呼吁哪个品牌2025年下调销售任务?为加盟商解压,保价格保利润。请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