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去过的咖啡馆,谈谈它们的生意经

销售
芋艿和猫说
2023-11-08

最近桂花季过去,杭州依旧天热,中午的阳光肆无忌惮灼热明亮,带着一种理所当然的傲娇朝所有人嚷嚷:“秋冬就该多晒晒太阳!说的就是你”

好好好,马上出门。

总之,很适合泡咖啡馆。

躺在我的收藏里有好几家店,最近就一一去临幸了一遍。给大家捋捋有什么值得去的小店,准备聊聊这些店的生意模式和一些思考。


第一家:两条人食志‍‍‍‍


这家比较好玩,主推产品是干拌馄炖和美式,从产品角度,你可以理解为「袁记云饺」+「一家只做美式的咖啡店」的组合。我没吃馄炖,点了一杯气泡美式,豆子一般,调味还行。店面开在黄金商圈,布置也挺有趣的,一种烟火气和小调性融合的诙谐感,服务员以男生为主,有一点江湖气。

傍晚店里开始做馄炖,闻起来很香。

商业小洞察:咖啡+X的混搭模式,从上海流行起来,比如咖啡+油条、咖啡+煎饼果子等等,往往越是跳脱的组合,越容易吸引眼球和兴趣。在经营细节上,这家店也很聪明:

第一、场景层面,这家开在嘉里中心,店面还挺大的,有两层楼,租金不菲。因此,得充分利用地理位置的优势覆盖更多人群和场景,才能cover住成本。这么看,这家店其实包含了四个场景:

(1)咖啡场景,打卡或社交;

(2)下午点心场景(有一些小食提供,比如葱包烩);

(3)正餐场景(有干拌馄炖填饱肚子)

(4)夜宵场景(小食、馄炖)

这样不仅最大化利用门店,还能通过关联产品提高客单价。

第二、产品搭配,美式+热辣食物的搭配,这个选择很妙,在一碗热气腾腾又重口味的食物面前,美式更多扮演一种冰爽饮料的角色,让人忽略或者不在意它的品质(比如豆子),这家的美式主要以各种冰美式、特调为主,更饮料化。从而有机会在不降低客户满意度前提下,进一步降低豆子成本。

开个脑洞,是不是之后可以更大胆的组合,比如「烤脑花」+「奶盖美式」=脑力爆炸,「烤芋艿」+「美式」=芋艿最美。‍‍‍


第二家:33coffee


这家是网红咖啡店,坐落在一个比较偏僻的公路边,面积很大,白色的房子,有露天桌椅、大大的落地窗台、到处布满鲜花。估计是拍照的人太多了,店家还在各种显眼位置标明:禁止商业拍照,禁止走动拍照等等。

它主打咖啡和brunch,brunch比较简单,以早餐拼盘,意面、沙拉这些为主。价格挺贵分量挺小。(这个装盘也太粗糙了)

芋艿发现,这家的客流还是集中在午餐时段,大部分人是来用餐~顺遍点一杯咖啡坐到下午。

从食物的质量、服务上,肯定是不怎么推荐,桂花美式淡而无味,早餐餐盘菜品少而不精,服务一板一眼。但从美景和打卡的角度呢,好吧,其实也有更好的选择。

商业小洞察:在芋艿看来,这家店的经营模式是有问题的。它的位置决定吸引的主要是一次性顾客(完成探店打卡即可,奔着菜品咖啡都并无再来的必要),短期可能客流还行,大家奔着新鲜,长线就不一定work。

如果给一些建议,芋艿的想法是:‍‍‍‍‍‍‍‍‍‍‍‍‍

(1)与其做brunch还不如下午茶,因为对brunch来说,第一食物品质还是重要的,而且大部分做brunch的店,场景也不会太丑。第二就是有时也会考虑地理位置,尤其周末懒懒地起来,找个离家近点的更方便。

而下午茶,对拍照和分享更有强需求,意味着可以充分利用场景和食物的结合,打造独特的氛围感,比如北京有一家店「元古云境」,主打四合院氛围+中式甜品,生意一直不错。

(2)专门设计一些生活方式、生活美学类的运营活动,把活动作为吸引客流的钩子,比如插画、花花,尤其在工作日的上午和下午,既可以充分利用空间,也可以吸引有钱有闲的姐姐们经常参与,还可以把这些用户沉淀到私域,不断“提醒”她们自己来、带朋友来参加。


第三家:Freshness


同样是咖啡+brunch结合,这家brunch好吃多了,特调也不错。芋艿点的这一杯叫做「菊次郎的夏天」,有一点隐约的橘子香很妙。

这家定位和33coffee不太一样,是在一个办公圈,周围好几个商务写字楼,店面小小的,大概中午可以坐一半这样。

商业小洞察:从选址以及餐品、咖啡来看,这家店没什么问题~人群也是附近写字楼的员工为主。唯一问题是,效率有点低,店员和咖啡师就一个人,坐下不久就有邻桌开始催餐,点了杯美式,也等了20多分钟。如果能提升效率,可以把外卖做起来,或者基于附近商圈做一些活动。

也有机会做成本地化的「brunch+咖啡」轻食连锁店。


第四家:邻居neighborhood‍‍‍‍‍‍‍


这家是闺蜜带我去的,一个小小的、浙江广电新媒体中心门口的小店,放这家的原因,主要想晒一下照片。

它属于非常「广电化」的小店,芋艿看到一个台里的女生熟门熟路地和店主打招呼,说要一些咖啡渣放冰箱除味,店主慷慨给了一大包。凭广电的工卡,也可以有折扣。

咖啡口味还行,属于中上水平。‍‍‍‍

商业小洞察:寄生式咖啡店(园区、写字楼等)是一个常见业态,直接的竞争者就是连锁咖啡店,包括堂食和外卖。对此,这类独立小店的差异化竞争优势,除了产品——手冲或者更个性化口味,还在于要有「人情味」——福利层面是公司打折、积分优惠、特殊礼物之类;软性方面就多了,包括熟络口味、代办一些小事等等。


第五家:山野咖啡馆coffee&bar


当时和朋友约在这家,主要离我家不远,是在一个小区门口,挨着马路,有一个小小的院子,可以晒太阳或者晒月亮。主打日咖夜酒,我们点了好几杯特调,颜值和口味都不错。

浅浅观察了一下,下午来喝咖啡的人,有朋友聊天谈事,也有一个人探店,也有闲闲坐着看书办公。

商业小洞察:相对来说,靠近小区生活圈的咖啡店,还是有一些比较稳定的客流,不过数量有限。一方面需要拓展已有客流的消费场景,像这家店,早上有燕麦粥,晚上有小甜酒;另一方面就是增加自己本身的吸引力,比如山野这家,有适合出片的露营风户外小院子、以及颜值不错的特调咖啡。

独立咖啡店(区别连锁类咖啡点),根据选址场景、人群客流和SKU的不同,也可以大致分为两种类型:「搜索型」和「体验型」。

其中,「搜索型」主要是依靠写字楼、学校或者社区,人们因为种种原因想要咖啡店,于是选到了附近的这家。对应的方式是——提供清晰的定位逻辑。比如「学校门口左边的咖啡店,有洗手间和电源,可以自习」,或者「公司楼下咖啡小店,可以打八折」。

而「体验型」则是有一定网红属性,靠本身的吸引力获得客流,但究竟如何,大家体验了才知道。对「体验型」,重要的不是定位,而是一个感官的记忆符号,比如「馄炖」、「户外小院」、「鲜花」这类充满意向的符号。

而在往前进一步,则是要找到用户内心深处的问题,并提供产品或服务「解决问题”。

特别强调一点:

请大家务必先区分类型(搜索型、体验型还是信心型?),再去设计卖点、渠道和具体打法。

因为即使看起来差不多的产品,因为目标市场的微妙差异、发展阶段的不一样,很可能是属于不同的类型。每一种类型产品的定位和营销是完全不一样的逻辑。

如果不区分清楚,很容易会迷失在一堆营销理论或者案例中,但始终没试出正确的道路。

参与讨论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