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周话题浏览量1200万+!0元“打野”成小红书新顶流

职业指南
小红书瓜瓜
4天前

当代年轻人为何集体“挖野菜”?


不是露营去不起、而是挖野菜更有性价比,“打野”成为2025年春天最流行的社交方式,年轻人纷纷在小红书上演现实版 "王宝钏挖野菜",年轻人手持小铲子、塑料桶,化身“野菜猎人”,掀起一场与传统农耕文明对话的“自然复兴”。

小红书上 "挖野菜" 相关话题持续升温,#挖野菜的乐趣 近2周话题浏览量高达1200万+,近3个月“野菜”相关笔记互动620万、热度值10万+,城市青年的社交方式悄然转向田野。


年轻人为什么开始热衷挖野菜?笔者将从三个维度解析这一现象。

1、低成本与“反消费主义”的共鸣:从露营平替到社交货币

“露营需要人均200元,挖野菜只需一把铲子”,在年轻人眼中,挖野菜是户外活动的“性价比天花板”——“徒步锻炼+省钱环保+天然食材”的超值行程,不仅放松身心还能增加技能,这种“0元购”体验,完美契合了后疫情时代年轻人“重体验、轻拥有”的消费理念。

小红书上,“野菜图鉴、挖野菜神器”等笔记成为热门内容,爆文笔记频出,用户晒出“战利品”野菜的市场价格,将免费劳动转化为“省钱美学”的具象符号,用泥土的收获完成了一场对消费主义的温和抵抗,以“看得见的获得感”重构价值认同。



2、自然疗愈与数字生活的对冲:在泥土中寻找“心流时刻”

“弯腰的瞬间,烦恼好像被连根拔起”,在高速运转的社会,年轻人却愿意花2小时蹲守一株荠菜,这种“反效率崇拜”的本质,是对屏幕生活的集体逃离。

小红书上,“野菜图鉴”取代美颜滤镜,“挖宝地图”替代网红打卡,用户通过分享路线、美食教程,将挖野菜转化为一场沉浸式现实游戏,相关笔记达互动量比达人平均水平高出近400%,引发大量美食相关热评词。


3、社交重构与“搭子文化”的渗透:从“孤独经济”到田野社群

“约挖野菜是上海人最深情的暗示”,当传统社交陷入“吃饭拍照—修图发圈”的循环,挖野菜以其天然的协作属性成为破局利器。小红书上招募“打野搭子”笔记下,用户纷纷留言,陌生人因辨认荠菜展开对话,因分享采摘技巧建立信任。这种社交重构的背后,是年轻人对“浅关系”的创造性利用。


总结

这场“野菜热”的爆发,本质是年轻人对过度商业化生活的解构。而小红书凭借“内容-场景-社群”的三重赋能,成为现象级传播的核心推手:

  • 内容生态:通过算法推荐将“土味”活动时尚化,野菜笔记的视觉呈现融合森系美学与实用主义;
  • 场景再造:将农耕行为解构为“打野”“寻宝”等游戏化叙事,降低参与门槛;
  • 社群裂变:依托话题标签和同城功能,将分散个体聚合为在地化兴趣社群。
  • 可以预见,当年轻人将“打野”从季节性活动升华为生活哲学,这场“自然复兴”或将催生更深层的文化转向——不是逃离城市,而是在机械文明与农耕智慧的张力中,寻找更具弹性的生存姿态。

参与讨论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