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了,企业怎样用公众号掘金?老套却有用的营销方法

内容营销
市场小君姐
23小时前

在最近的咨询平权直播互动中,小君姐邀请了好友小花做了分享。小花在网易写出过10万+,也负责过屈臣氏公域转私域业务,现在自主创业。公众号,这个诞生于2012年的平台还有用吗?不同商业模式的企业怎样进行业务定位用好公众号?屈臣氏是怎样做个性化推送实现转化的?新手起号还有机会和红利吗?这一篇详细解答。

关键词:公众号、公域转私域、业务定位、小绿书

◆◆◆

一、2024年了,还要搞公众号吗?

微信公众平台在2012年上线运营,在这十几年中,公众号做了大大小小的改变。

克制的公众号

从渴求高质量创作者进入平台,到减少频繁推送给用户的“骚扰”,再到移植其他平台的轻图文模式,我们能够看到的是公众号生态也在努力适应用户的使用习惯。

2012 年微信公众号上线,第一批进入的自媒体人推出自己的个人公众号,当时只要能写出较好的文章,就可能迅速达到 10 万 + 的阅读量

微信简史:

  • 2015年-2019年:各种自媒体遍地开花,也就是所谓的“红利期”
  • 2020年:公众号文章从按照推送时间顺序排列,改变为按照公众号的优质程度、用户对订阅号的喜爱程度以及文章质量进行显示
  • 2023 年:年初推出 “图片 + 短文字” 的内容形式(类似小红书,民间昵称“小绿书”);引入公域流量推荐,流量更加精准,即便粉丝少,文章写得好也可能被平台推荐获得曝光
  • 2023 年,视频号可以以公众号身份展示视频和直播
  • 订阅号、服务号被折叠,乃至“消失”——订阅号改成了信息流的列表

众号列表里保留了置顶的常看的公众号,以及自己所订阅的部分公众号的推文信息。未能排在列表前的,即被折叠,再往下拉已是“小绿书”区域。

回头看,微信公众平台的slogan确实是再被践行的:再小的个体,也有自己的品牌。

(小君姐:好的口号像灵魂,经久不衰)

这么多年,公众号对于品牌而言已成了“标配”,消费者对公众号的认知,从“好奇”“有趣”也变成了“习以为常”“基础操作”。

微信当下:

  • 公众号=一个品牌的官网,没有的话看起来就“挺不正规”的。
  • 公众号打开率在1%左右,从这个角度,它确实是在走“下坡路”
  • 依靠做爆款内容,瞬间积累几十万粉丝的年代,不复存在
  • 随着“小绿书”的出现,还是不断有人涌入公众号,并且利用机制获得了效果

公众号是自媒体渠道的“标配”,但需要重新思考它在传播渠道的角色和作用。


二、 公众号在微信生态圈的定位:公域-私域桥梁

10亿人在用微信,公众号背靠社交网络,它的存在和角色自然有它的地位,自然不能单点去使用。

  • 视频号:公域流量入口,可引导即时成交
  • 朋友圈:认知的植入
  • 社群和1v1:活跃用户、粘性
  • 公众号:公域-私域的窗口之一,沉淀视频号/直播等来的流量;利用朋友圈、社群等在后链路进行种草、成交,同时可搭载私域小程序、工具化功能等。

so,要用就用到尽,发挥它在微信生态圈本有的功能,如果只理解为发文章,实在就是大材小用了。作为品牌方,要思考现在我这几环里面,相互的关系是怎么样的,哪些环节我有了,哪些我未来要有,哪些要重做哪些轻做。

不同的商业模式,匹配不同的公众号模式

【订阅号(现域内显示名为“公众号”)和服务号的功能,有所区别,主要是在菜单栏和后台开发者的接口;但是面对企业而言,会更加倾向于服务号,因为后台的支持模块、支付方式等,服务号都能够更好地满足,服务号也是能直接链接到卖货的】

消费品-以屈臣氏为例

美妆护肤、服饰鞋包等零售行业公众号,一直是微信生态玩得比较溜的。

用户选择很多,竞争激烈,这类品牌做公众号时,从外部流量拉进来很重要,联动其他微信生态比较多。例子给大家参考下。

涨粉一招鲜——常见的有包裹卡的引流,通过钩子(积分、奖励、返现、后期服务等),引流到公众号,再打通其他私域环节。

任务的一环——在做某些营销campaign的时候,把公众号作为任务一环,用户需要去发送暗号、留下信息等,都能引流。

另外,关于如何用好这个入口触发整个私域的联动,屈臣氏也有很多可参考的经验。

对于屈臣氏,公众号在整个客户留存方面都是基石一样的存在,用户体量很大,在公众号、朋友圈、小程序、企业微信1v1都在做成交动作。在链路的设计上,把公众号设计成任务的一环,比如ba加了用户,给用户推荐的商品是来源于公众号的内容、或者小程序下单后,在公众号有相应的服务。又比如,一些联名活动、粉丝活动、公众号互推等,让公众号作为完成任务的一环,借力吸引一波粉丝。

一旦这个池子够大,后台就可以沉淀你的用户信息,给用户打标签,因为和企业微信的后台、小程序后台是通的,后期可以用来做用户内容测试、精准化推送。很多时候,我们去做内容测试,或者人群测试,第一步就是从公众号圈人,圈年龄、地域、读者偏好等,小范围测试后再放大。

服务号的规则是,一个用户一个月只能收到4条推送,1条推送最多可以有6、7篇文章,但我们以前一个月的推送文章可以到上百条,原因就是根据粉丝标签去精准推送。

耐用品-以小家电为例

想要粘性强,在公众号植入“功能”,举例:电器类,sony、戴森、电动牙刷等。这类型都是通过“延长保修期”、“以旧换新”等功能的搭载,让人关注公众号。戴森的公众号是在2021年左右做起来的,据一些小道消息,当年的戴森公众号通过保修服务拉人到公众号,定期推送后,浏览过7篇公众号内容就会带来成交转化。

经销网络-2B模式

公众号承担着一个“知识库”的作用,主要的服务用户可以是经销商,或者各个分店,保证总部-》经销商推出的产品、功能等能够及时被全国销售都能准确知晓,信息的一致性的,比如说一些麻将机的品牌方。这个时候其实是不是toc的,是to b 的功能。

知识/服务类型-个体IP

越来越多IP、个体工作者去开通公众号,沉淀关于自己的服务、案例、日常思考的功能。举例:群响刘思毅,天更公众号。

总结:

这个时代精准服务用户,把公众号当作私域的一环,比单纯追求粉丝量、阅读数更加重要,微信公众号在各种社会化媒体中有着独特的作用(深度、详细的内容,目前只有公众号能够做到,短期是不可被替代的),关键是我们要想清楚公众号在此刻能为企业、品牌提供的最大化利益是什么,不要盲目追求粉丝量和打开率。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打开率低,一定程度上是更精准了。


三、 做公众号的轻与重

首先一个问题:你们知道写一篇好的公众号内容需要花费多少时间吗?

多少个人能够实际去运营好1个公众号?

最近以前的一个前下属去应聘,说1个人要管公众号、小红书、抖音等渠道,我都惊了。事实上,公众号看似“鸡肋”,要运营起来根本省不了太多的人力。

我以前1个人管1个订阅号,从选题、写、作图排版、一篇800字左右的产品/品牌内容是需要至少3天才能有成品的,更不用说是有专门的设计团队在配合。

所以,在想好了一个公众号要怎么为品牌服务之后,是需要运营策略的,毕竟就连在微信生态都那么多个口子,而我们人力有限。

就上面的讨论,做功能是花人力、物力比较多的板块,比如你要在服务号菜单栏去重新搭载某个功能,(订阅号又不能跳外链),比如小程序之类的,是需要开发、打通以及搞微信平台的各种手续和送审的,没有半年下不来。(当然也可以用第三方快速上线)

这就是品牌把公众号“工具化”后,比较“重”的一个方面;

另外一种做法,是把内容的本身作为推送重点。

无论微信公众号的功能怎么变,算法逻辑怎么改,其实做内容的底层逻辑是不变的。无非就是用户群体、内容选题、呈现形式。

如果预算有限,挑内容这种成本比较低的,作为重点。

第一,我觉得公众号的内容离不开用户本身的需求,还有产品自身的特点,形式反而不是最重要的。

大家都见过一些很fancy的公众号内容,比如早几年的H5,还有像GQ那种,用了超级多的设计和SVG效果的,这种其实只是为了匹配他们的内容群体,使用的一种形式。

举个例子,如果你的公司就是一个提供当下最热资讯的,比如那个“刚刚,xx发生了什么”一些基金公司的账号,用户对它的需求也只是最新信息,内容就是把这个信息表达清晰,已经完全足够了,你就是用excel表做完贴个图进去,用户也愿意看,因为它的价值就是信息本身。

很多快消品、化妆等号(比如屈臣氏的),用户对它的需求就是:有什么特价?有什么好用?怎么买?

即便它要附带一些种草属性,价格、优惠、产品信息都是核心的内容,耍个宝也只是为了在众多的公众号吸引他们的注意打开,而里面的内容,一定是围绕着这些东西来写的,就很直接。但也不能说太丑啥的,因为品牌、行业的属性放在那里,你是售卖美丽的,那内容和形式必然不能“丑”,不然就违背了你的品牌形象了。

一个我关注的卖货博主号,她的内容都几千字那么长,但是她的用户就是爱看,因为她非常详细地去分享她卖的产品,卖一个破壁机,她除了要研究对比市面上的同类机型的优劣性,还要分享她的食谱,附加了很多本来没有的价值。

第二点我想讲,在人群越来越垂直的情况下,风格化就变得很重要了

你的公众号的气场=你品牌的气场=你用户的气场

同频才有可能交流。

而这个“风格化”是研究了用户群体之后的一种外化。

做有性格的公众号,你要能用形容词把它形容出来,且不能多于3个。

观夏,为什么图要做得那么好,那么有逼格,那就是因为她想要的目标用户在乎“逼格”,在乎故事,在乎这些香味带来的体验,而且香薰又是通过屏幕闻不到的东西,它必要需要通过营造氛围去讲故事。

又比如,早起的云音乐的公众号、支付宝的公众号,都是非常逗比的形象存在,发东西看起来很“无厘头”,你往深一层想,云音乐的用户就是爱玩梗啊,那就是它的文化。

还有靠“风格化”出圈的,深圳卫健委,当年很多老板想学,但是学不到,原因就是它的反差实在太大了,一个官媒玩这个,传播力度会很强,而且用户基数本身很大,它就不怕没人看。

还有曾经的靠1条公众号卖10w GMV的“大人糖”,大量地用了用户提供的故事,去宣传那些,大人玩具。诸如此类。

所以,正如每个品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气质一样,我们的公众号也有气质,是严肃严谨,还是欢乐逗比,都可以用内容和形式塑造这样的气质。自然会吸引这些类型的用户。

哪怕是抓住你品牌的一个用户认可的“梗”,然后疯狂深挖,都会比做泛泛的内容来得好。

最后讲一下最少化的公众号团队搭建,纯做内容推送的情况下必须有1个主要负责的一线操盘手,1个设计,1个能写的、有网感的、能看懂运营数据的小编。

最后,讲一下小绿书的空间!

“小绿书”是微信公众号开放了 微信小店和带货的橱窗窗口,如果有自己的小店,可以通过绑定,直接用图文带货,如果需要带橱窗的,需要满100个粉丝。

随着订阅号的“消失”,微信加大了“小绿书”的流量倾斜,订阅号变成列表之后,下面大篇幅的就是图文排版形式的“小绿书”。

(猫狗号,2024年8月注册,已经产生了1篇10w+)

(丸子之家,品牌方通过小绿书让种草的打开率提升)

这个改版可以看到微信有意地向“小红书“靠近,图文形式非常的”轻“,且不需要100%原创(某种程度上是真的可以搬小红书的内容”)一般3-6张图。

最近出现了很多新注册号+图文+直接挂购物链接的形式,看起来非常“轻”,但它的阅读和评论出乎意料的好(一篇5-6w的阅读,如果按1%的打开率,这得几十万粉丝才有可能啊),反推一下,微信真的会给这些可能在小红书“烂大街”的内容(但是质量不差的),很高的流量推荐。

那在短视频当道的情况下,在公号做绿书的价值是什么?

首先,小绿书的流量和推荐机制,和短视频其实不是一个维度的,小绿书是蹭势头的阶段,有平台流量的倾斜且小绿书的内容是能被搜索到的,在搜索上有价值。

其次,如果本身有在运营小红书的账号,它可以很方便地就平移过来,甚至不需要太多的修改;

再次,图文信息量可以很大。短视频它能承载的东西有限,因为平台它考核的是前几秒的播放率完播率这种优先,你要了解全貌必须看完。但图文内容,短短几张图呈现的信息量可以巨大,几张图就可以完成“种草”。

如果你有更多关于公众号、视频号营销闭环实践的疑惑,欢迎和小君姐联系。


参与讨论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