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力时代,谁在重新定义精致“穷”?

品牌
品牌议题
2024-05-29


降价潮席卷,精致「穷」被重新定义

近年来,“降价”悄然成为一种默契,“价格力”也频频出现在各大品牌/平台的经营策略中。

喜茶降价了;各路车企降价了;农夫山泉也顺势推出绿瓶纯净水,变相降价了。就连一贯“高冷傲娇”的苹果手机,也意外地放下身段,在618期间大幅降价促销。

(截图来自网络公开信息)

表象是降价潮的出现,深层原因却透露出中产人群对消费主义的理解出现了变化。“该省省,该花花,即便家里有余粮,也不会肆意挥霍”开始成为更多一线、新一线消费者的生活状态。

然而,尽管“克制消费”成为很多人的心声,但过去几年密集出现的“新消费品牌”以及“消费升级”趋势带来的爽感,却在无形中提高了大家的消费审美和格调。一边是对精致的向往,一边又追求合理的价格,这种略显“拧巴”的心理,让「精致“穷”」被重新定义。

在过去,网络中“精致穷”常常被认为是年轻人的一种超前消费,通过透支钱包提前实现“精致人生”的美好愿望;但对于新消费人群来说,精致“穷”更多是一种自嘲,他们不是真穷,只是擅长在“既要品质,又要格调,还要低价”的不可能三角中找到微妙的平衡。

那到底,什么样的“平衡”才算是精致“穷”?品牌经营又该如何借力精致“穷”?


精致“穷”品牌策略:

你负责精致,我负责穷

如果我们把前面提到的“既要又要还要”,对应到品牌经营中,它们就分别变成了“产品力、品牌力和价格力”。而精致“穷”品牌策略的要义就是:

①品牌的主要认知标签不能只是“便宜”,通常是“XX且不贵”;

②价格要低,但又不能牺牲产品力,不然就变成了low;

③价格上限与价格下限的差距要足够大,不然“薅羊毛”就成了“薅狗毛”,缺少价值感;

④梯度会员权益与惊喜福利,越消费越便宜,塑造归属感。

以奥乐齐超市为例,其隐含的认知信息是“国际货且不贵”。并通过四步走策略,一举抢占精致“穷”消费心智。

首先,瞄准中高端社区,实现精品商超定位;其次,专注小而美,与山姆等其他国际进驻的大卖场形成区分;进而,提升自营商品率,与国内传统商超形成差异化;最终,依托成本控制低价策略,与精品超市昂贵的认知进行剥离。

(图:奥乐齐宝山区门店)

在欧美市场,奥乐齐以“穷人”的廉价超市被认知,但因为品质过硬,所以也同时受到富人们的欢迎。刚进国内时,奥乐齐为去除低端化标签,通过直采进口商品为主,将澳洲红酒、泰国小零食、德国啤酒等成熟供应链直接对接到国内市场,主打“国际品质,社区价格”。2019年线下布局中国市场后,奥乐齐直接选定上海中环以内的市区范围,瞄准中高端社区附近的中产市场,打造社区型的精品超市。

但与国外其他进驻的大卖场品牌不同,奥乐齐只有500㎡~700㎡的小体量。然而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在这里实现超市+咖啡+面包店+餐厅的分区,成为白领回家路上可以休息小喝一杯(酒或咖啡)的地方,试图打造白领家门口的“社区食堂”。

转变,发生在2023年,随着“超值”系列产品的上限,奥乐齐更新迭代了数百款自营商品,线下门店的自有产品占比达到90%,这与国内传统商场千篇一律的选品形成了鲜明的差异化对比。在轻奢品质感的进口超市中,你会惊喜的看到10.9元/瓶的980克酸奶、2.8元800克的胡萝卜,还有10元以内500g的护发素、100克的洁面乳、1.5L的洗洁精等低价产品,高配足够高,低配足够稳的配置,又进一步与精品超市总让人望而却步的认知划清界限。

(图:奥乐齐部分超值系列产品)

通过集中在刚需的食品饮料、粮油生鲜等进入门槛低,且社交属性弱的品类,自有化商品可以极大压缩与消费者的触达环节,从而提高性价比。而在规模效应下,依托标准且成熟的运营模式,奥乐齐凭借优异的成本管理能力,实现了“以价换量”,这也成为“让消费者负责精致,我负责穷”的底层支撑。

除此之外,奥乐齐的会员积分系统则进一步巩固了社区用户的归属感。

对于精致“穷”,巴奴毛肚火锅有着自身独到的“宠粉”诠释,巴奴传递的认知信息是“产品主义且不贵”。

这家主打「产品主义」的“轻奢”火锅店,以往在小红书、大众点评等互联网平台上,常常被网友拎出来与海底捞进行对比,常见的评价几乎总是“巴奴太贵了”、“精英火锅”、“吃不起”。尽管也有“好吃”、“食材新鲜”、“吃完不拉肚子”、“身上不会有味道”等声音,但在“价格力”主导的消费环境下,却总显得小众且无力。

甚至去年2月巴奴“天价土豆”一份5片曾一度霸占热搜,尽管官方后来解释是富硒土豆,并且这位顾客点的是半份,还定制推出低峰时段特价套餐,也不法彻底扭转外围消费者对巴奴“吃不起”的认知。

在品牌公关和认知博弈的过程中,教育和硬刚往往是最低级的处理方式。或许是觉察到“核心用户”的权益和认知才是最好的实证,巴奴在去年7月、10月先后两次升级会员权益,持续推出周三会员日、积分兑换菜品、会员副卡等多项会员权益和各种随机消费福利。

(图:公开资料)

此后,网友们纷纷晒出自己的订单截图分享巴奴的“薅羊毛大法”,其中不仅有买有送,还有积分兑换的产品,原价四五百的的订单,实付金额却只有两三百。大有一副“不是巴奴太贵,而是你‘吃’法不对”的“行家”姿态。

(图:平台网友评论)

仔细研究后我们发现,比起“直接降价”这种极易损伤品牌认知的粗暴模式,巴奴似乎更愿意通过“宠粉”的方式来提升品牌本身的性价比。借助直营模式下的会员体系优势,不仅新会员有赠菜福利,老粉也有每月赠菜福利,除此之外,加店长微信能赠菜,消费和签到积分也能兑换赠菜,甚至如果你成功报名神秘顾客招募解锁巴奴体验官身份,还能领取300元官方“佣金”,报销餐费。

在我们中国的传统生活观念里,“礼尚往来”是非常重要的社交方式,通过买赠的方式,巴奴实际上跟每位新老顾客都产生了“交情”。所以我们也发现,巴奴的“老带新”模式发展的特别好,因为你带朋友去吃巴奴,你会从服务的各个维度感受到“有面子”。

在“交互”的过程中,巴奴实际上同样也为用户提供了“你负责精致,我负责穷”的认知价值,以价换量,持续吸引老顾客的复购和口碑分享,进而实现新顾客的转化。

无论是奥乐齐,还是巴奴,亦或是喜茶、苹果、农夫山泉,内卷式“降价”趋势背后,本质是一次品牌对自我价值的梳理和再定义,更是品牌“规模化优势兑现”的抉择。

如果品牌以往的客群在消费偏好上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他们更理性,更挑剔,更敏感,那么,在原有认知体系内创造出的新惊喜,未免就不是消费升级的一部分。


精致“穷”,消费升级在当下的最优解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体经历了四次大的消费升级。

第一次是改革开放初期,粮食消费下降、轻工产品消费上升;

第二次是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末,从自行车、手表、收音机等“老三件”和冰箱、彩电、洗衣机等“新三件”等标志性消费成为时尚;

第三次是住房、汽车、教育等“大三件”;

现在进入第四次消费升级,增长最快的是餐饮、文化、通讯、医疗保健、旅游娱乐等消费,总趋势是从生存型消费升级到品质型消费的变化。

尽管当下,大家的消费行为普遍趋于理性,但是品质型消费转型的惯性和方向依然是存在的。

以前的想法是结婚只买钻戒,现在的想法是纯金对戒更保值;以前周末自驾是油车狂飙,现在换购混动,有充电桩的便宜不占白不占。必要的消费一样都没少,但每一样消费里又总能“省出不少”。

身边一位90后在一线城市定居的男性朋友曾坦言“我大概是银行最不喜欢的一类人,因为我办信用卡,从来不是为了透支消费,也从来没有分期付款,主要就是为了薅银行的积分羊毛。反正都是日常要花的钱,通过信用卡支付产生的积分,还能免费兑换休息室、洗牙、咖啡券等各种权益。除此之外,长期消费,还能拥有白金卡的身份,何乐而不为呢?”

在同等支出的前提下,获得额外的“个性标签”或者权益,已经成为精致“穷”的标配。

而从品牌战略层面来说,精致“穷”,绝不是仅仅是卷价格和送福利这么简单。没有强大的供应链支撑,没有品牌认知的持续投入。更多的品牌或许只能如比宜德一般中途夭折,从而被淘汰出局。


参与讨论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