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互矛盾的建议,到底该听谁的?

其他
于子桓
2023-04-19

年底年初,收获奖金的同时总免不了会小小复盘一下。

谁对我好?谁对我坏?

我喜欢谁?我讨厌谁?

不想不知道,一想真奇妙!

“你要想清楚了再行动。”

“你要行动起来,不要过度思考!”

这两句话矛盾吗?

他们可能是同一个你尊敬的人在不同事情中对你的建议。也有可能是不同的人在同一个事件中给你的建议。

我该如何理解呢?

最近从谢春霖老师那里偷学来了一个模型,把它稍微做些变化用来解决上面说到的困惑特别有意思。(注:逻辑思维层次模型原创于罗伯特·迪尔茨)

这模型说的是人才有六个层次,分别是环境型、行动型、能力型。这是很实际的三层,当事情的结果好或者不好时:

环境型会认为,主要原因是环境;行动型认为是自己够不够努力;能力型会认为自己具备了核心竞争力或者学习得还不够。

这里只能简单介绍,想详细了解请读谢老师的《认知红利》。

接下来的三层是虚的。分别是BVR层、觉醒层、精神领袖层。

BVR层说的是Belief,信念;Value,价值;Rule,规条。也就是你做事的时候的直觉潜意识或者反应模式。

不因善小而不为,不因恶小而为之。

100个人中100个人都会这样说,但行动就不必了。比如,你去丢垃圾的时候垃圾桶边还有个空水瓶,有多少人会捡起来扔进去呢?

第五层是觉醒者,也就是知道自己的角色和身份。

比如疫情来了,你只是科学家,你可以研究疫苗或者特效药,你是医生你可以研究怎样改善医疗方案治疗疗效,这是角色。但是鲁迅决定弃医从文,因为他意识到自己的身份应该是中国人启蒙运动的旗手,他是治疗中国人思想的医生,于是他觉醒了,同时召唤其他人也醒来。

第六层是精神领袖,他们总在改变世界。比如马丁.路德金,推动黑人的平等人权。至于小小的变动则是体现在下图:

微信图片_20230419095423.png

A.精神领袖和环境形成闭环,改变世界要和世界当前的状态匹配。

林肯为了解决黑人人权献出了生命,那是因为当时的环境更加恶劣,既不是能力不足,也不是不够伟大。只是因为环境是渐变得复杂系统,不能直接翻篇,这是个闭环。

B.环境和BVR对应

大家都开始做公益,讲卫生遵守文明的行为规范。大家都爱钱或者追求某种精神信仰。大家都追求独立,不结婚,不生孩子,接纳同性恋……

你的BVR来自于环境的塑造,是直觉、潜意识反应模式。上海人和纳比亚人当然不同,但如果把环境一致化,差异可能没那么大。

C.精神领袖和能力相对应。

D.而行动努力和觉醒者对应关系,刚好可以帮助我们来解答文章开头的问题。

我们在行动努力层碰到的失败根源于我们在身份层的选择错误。

想一想鲁迅,他若留在日本继续学医和回国做作家的选择时,他的良师益友会给他什么建议呢?

想好了再行动,还是先行动起来,去试错呢?

如果你身份没确定,那么要想好了再行动;如果身份确定了,那么就要行动起来。没有人不行动就能成为大文豪!

在你能力和精神领袖层面也一样,云南白药牙膏成功了不完全是因为它的渠道能力和大品牌营销能力。因为它具备了这两个能力后再推的洗护发的产品反而不成功。差别在虚的层面,它打算怎样改变世界。

疫情让人颠覆,大富大贵,大起大落。先赚后赔,先褒后贬,问题不出在环境,问题出在BVR。

所以如果听到相互矛盾的建议时,请用正文的小模型,看看你虚的三个层面的选择是什么?

然后一切自然贯通了。

参与讨论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