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每个人做决策首先根据直觉,其次根据立场,最后根据事实
这是人性,非常正常。直觉本来就是基于过去大量经验而形成的行为模式,在处理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小事情时,依赖直觉并不会犯什么大错。
但遇到了人生的重大场合,尤其是很多复杂因素叠加在一起的事件,直觉就不那么起作用了。
我常和大家说,要不厌其烦去“重新发明轮子”,即使你知道这个事情七八成大概是这么干,但剩下的那三成千万不要掉以轻心,往往决定成败的就是你不熟悉的那部分。
把事情从头重新捋一遍,哪怕你做过,很熟悉,也费不了多少时间。一上来就套用过去的经验,10次有9次可以这么做,但只要有1次失败了,就会遭受巨大损失。
其次是立场,我们在判断一件事情的对错时,会不自觉地站在自己想站的那一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个信息茧房,在这个茧房里,我们只会相信自己想要相信的,本能地怀疑和抗拒和自己认知不同的东西。
为什么很多在网上吵架的人,一方永远说服不了另外一方,因为大家根据的不是客观事实,而是自己的立场。
如果只根据事实,那结论往往是单一的,肯定的,可一旦加入了立场这个东西,那么解读的方向就会千变万化。
举个例子,老板骂员工,简单5个字就可以有很多种解读。
老板骂员工,可以是因为员工的工作出了岔子,给公司带来了损失,所以被骂。
老板骂员工,也可以是老板本身就是个神经病,情绪不稳定天天骂人为乐。
还可以是老板骂归骂,但这都是对员工的培养和鞭打,骂中也有教导,也有干货。
更可以是老板根本没有骂员工,只是语气严厉地批评了一顿,但被别有用心的人添油加醋一番,或者删除上下文,就变成老板在骂员工。
你相信哪一个说法,并不会依据事实,而是你本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就会选择相信什么样的事实。
所以大家在做决策的时候,一定要理解这一点,我到底是根据立场在做这个决定,还是立场+事实?
比如我明知道这件事不该做,是有违规则的,但坐在我这个位置,就必须给公司带来业绩增长,所以这个事我要搏一下,这就是基于立场。
但比如我知道这个事情虽然大家都反对,可我看到了其中的几个关键点,觉得这事儿能成,这就是基于立场+事实。
每一个决策都有一个立足点,立足点不清楚,中间就会出现各种问题。所谓师出有名,就是这个道理,不要为了做而做,想清楚为什么要做更重要。
02 去抓确定性的东西,不要想着以小博大
什么叫确定性?
比如我投入10000块的广告成本,获得了XXX的曝光,这是确定的;我花一个月坚持锻炼,调整饮食,一个月后瘦了XX斤,这也是确定的;我背了3个月的单词,最后考试考了XX分,这依然是确定的。
确定性,就是这个事情有一套自己的运转体系。
当你进入这个体系的时候,你采取行动A就会获得结果A,采取行动B就会获得结果B,采取行动C就会获得结果C。
所以确定性的东西有一个好处,就是它不会经常改变,你有充足的时间去研究它,掌握它。
你可以慢慢摸索规律,反复测试,在这个既定规律上采取相应的行动,等到你摸透规律之后就可以利用规律,甚至凌驾在规律之上。
但以小博大,就是不确定的事情。
因为它没有规律可言,或者说,掌握这个规律的人,完全是在你认知范围之外的。你无法去揣摩它,研究它,只能听它的摆布,充当规则的韭菜。
比方说,炒币就是个不确定的事情。
你只看到了别人进场一天赚几百万,没看到无数人亏到倾家荡产。但你说这个事情赚钱吗?确实赚钱。但这个钱该你去赚吗?不见得。
因为真正赚大钱的是背后的庄家,不是散户。
制定规则的人跟你一毛钱关系都没有,你没有这个思维能力也没有这个资金实力去研究,那么对你而言这就是不确定的。
一定要记住,只有能够上牌桌的玩家才有资格去研究规律,去制定取得胜利的策略。如果连牌桌都上不了,那么这个事情对于你而言就是不确定的。
所以聪明的人,都会找到属于自己的那张“桌子”,那个你可以去掌握的,很确定的“桌子”。在这个桌子上去投入时间精力来研究,而不是在不属于自己的“桌子”上浪费时间。
03 带着结构化的思维去想问题
有些工作天生就需要用到结构化思维,比如游戏架构师,咨询顾问,律师,产品设计,人力组织架构经理等等。
所以你去和这些人接触的时候,很容易透过对方的言谈举止看得出来这个人逻辑思维是不是很强,进而判断对方的工作性质是什么样子的。
那结构化思维怎么培养呢?很简单,你要学会拆分和重组。
如果你常常觉得自己想问题脑子不清楚,好多因素混杂在一起,那是因为你没有对问题进行拆分。
打个比方,这个时候你的思维就像揉面一样,一大坨东西全部混在一起,你需要做的是把它们一个个全部摘出来。
那怎么摘?也有讲究,不是让你乱摘,东一块西一块,方的一块圆的一块,而是你要先找个模具,按照模具的要求把面团一个个塞进去。
当你按照模具的规范再次组织了信息,你就完成了重组。
比如你找到一套叫做“时间线”的模具,那么你就要按照时间发展的脉络顺序,把事情一个个拆出来,大事件拆成中事件,中事件拆成小事件,最后按照时间发展的先后顺序把它们串联重组起来。
再比如你找到一套叫做“计划表”的模具,那么你就要按照计划的完成顺序来进行拆分。
第一步做什么,第二步做什么,第三步做什么,以此类推,每个框框里面做完形填空,先把初步的步骤框架搭建起来,塞不进去的信息先放一边,最后再来整体看。
又比如你找到一套叫做“优先级”的模具,那么你就要把每个事件按照重要程度进行归类,第一优先级是什么,第二优先级是什么,第三优先级是什么,这也是一种重组。
结构化思维的重点不是怎么去搭建这个结构,而是你要找的结构模具是什么。
模具不同,你对信息的梳理规整方式就不同,而模具的选择,一定是基于你的目的。
你的目的如果是要了解事件的全貌,那么模具就要选择“时间线”。你的目的是制定行动计划,那么模具就要选择“计划表”。你的目的是要做决策,那么模具就要选择“优先级”。
有了这个思维,你去分析任何问题都能找到得心应手的工具,不会再手忙脚乱。
04 锻炼自己的适应力
最后这点很少有人提到,但实际上一个人对新事物、新环境的适应力,也是他综合竞争力的体现。
你适应地越快,融入新环境就越快,做事情也就越容易上手。相反你如果适应地很慢,怎么做都不得劲,最后就会拖大家后腿,被排除在新体系之外。
有时候做人就要像水一样。水是无形的,它的形状取决于外界的环境是什么样子。
你用圆形的瓶子装水,水就是圆形;你用个方盒子装水,水就是方形;你用菱形的杯子装水,水就是菱形。
人也是一样的道理。
如果你去观察那些很厉害的人做事情,就会发现他们的适应力普遍都很强。无论把他们丢在什么样的环境下,他们都能快速学会在这个环境下的生存法则。
而不是疑惑,抱怨,迷茫。
他们有可能一开始会出现心态情绪的波动,但很快就能调整好,通常不会超过10分钟,然后就会把所有精力和时间花在研究新环境上。
因为他们知道,以目前自己的实力,根本改变不了这个环境,所以第一要义不是去改变,而是活下去。
冒险电影里经常会出现这样的场景,一群人被不知名的力量”绑架“,然后被丢到一个荒无人烟的小岛,或者布满机关的牢房里。
接下来你去观察这一群人的行为,就很有意思。
通常一定会有一个人大喊大叫,情绪激动,往往这样的人是第一个死的。然后也一定会有一个人自作聪明,自作主张去东碰碰,西敲敲,最后被某个机关突然弄死。
而活到最后的,往往是那个一开始不动声色,话不多,甚至都不怎么起眼的人。因为,他把时间精力都放在潜心钻研新规则上。
比如,观察周围的环境有什么特点,什么样的行动会导致什么结果,如果这样做可能会怎么样,如果那样做又会产生什么不同,这些信息可以共同推演出一个什么规律。
既来之,则安之,然后钻营之,这就是高手的做事逻辑。
以上就是今天的全部内容,最后简单总结一下,厉害的人做事,都懂得4个底层逻辑:
1. 每个人做决策首先根据直觉,其次根据立场,最后根据事实。
2. 去抓确定性的东西,不要想着以小博大。
3. 带着结构化的思维去想问题。
4. 锻炼自己的适应力。
希望能对各位有所启发,共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