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点奖被喻为“设计界奥斯卡”、“世界三大设计大奖之一”,乍看是设计领域非常“德高望重”的国际奖项。
但这几年,红点奖感觉都有点要烂大街的意思了。今年,我国获得红点奖的产品占比达到了28%,成为获得奖项最多的国家,甚至超过了德国。
我国得奖太多,以至于有的人提起红点,都快嫌弃地发出一声“咦……”了。趁着年底各种奖项满天飞,我们就说说奖项的事。
01 红点奖的实际情况
1) 红点奖,到底厉害吗?
红点奖的前身是德国设计协会“Verein Industrieform”创办的一个年度设计竞赛。由1955年发展至今,红点奖已经是全球知名的设计大赛,参赛作品来自70多个国家,是世界上规模最大、最著名的设计竞赛之一。
国际地位和名声都是有的,但到底厉不厉害主要是看你具体得了什么奖。
红点奖分设置了各种不同级别,厉害的有最佳设计奖(Best of the Best),红点奖中的最高荣誉,获奖率在1%-2%之间;不厉害的有普通红点奖(Red Dot),获奖率高达25%-28%,基本上就是阳光普照奖了。
当然,我们看到的满大街吆喝的基本上都是“阳光普照”奖。根据2019年的数据,我国拿到的红点奖中有95%都是普通红点奖。
2) 红点奖,是花钱就能买的吗?
简单来说,红点奖不能“直接购买”。但是,为了获得红点奖,你是需要一定的“开销”的。这个费用,虽然有着各种名义,但都还算明码标价。
红点奖的报名从1月持续到了5月,分为早鸟、常规和晚期报名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的收费各不相同,报名越早收费越少,早鸟的单件作品价格在200欧元左右,还有“买一赠一”的优惠。
从报名阶段起,就开始了漫长的付费流程:报名费、评审费、模型管理费等等,即使只是一个普通红点奖也需要几万元的人民币作为支撑。
但是换个角度想一想,28%的获奖率,几万块好像还蛮划算的。
在支付方式上,红点奖不仅支持传统的信用卡支付,还贴心的提供了支付宝和微信支付,为踊跃参赛的中国企业提供便利。真的,很有服务意识啊。
3) 红点奖的普及率
从2011年-2019年,我国拿了最多红点奖的TOP3企业是美的、海尔和小米,主要集中在家电、电子数码和家装领域。
(图片来自DT财经)
有些拿奖多的企业,跟我司手抖员工给姚素馨拍照的时候一样,奉行以量取胜的原则。
比如集团性的家电品牌,可以协同旗下各地区分公司一起作战,各自拿出十几个产品专攻某一个品类,硬生生能把一场国际赛事搞成公司内部PK的样子,我得奖是我得奖,你得奖还是我得奖。
02 拿奖的目的和作用
1)品牌背书
年底大家都在忙着拿奖,说明一年到头,大家确实需要一些外部力量来证明自己的优秀。不论含金量是否下降,但凡说到含金量,那说明多多少少还是含金的。
拿奖,从为企业和品牌背书的角度上来说,依然是可靠的。企业一大串一大串的获奖经历,还是可以营造出一种超厉害的感觉。
2)传播资料
从传播的角度看,拿到奖了,不传播相当于没拿到。拿奖,是一个很好的营销和公关宣传点,必须让大家都知道。
营销上,红点允许把Logo用在获奖产品的推广中,不用白不用。产品包装、广告图片、淘宝详情页甚至销售柜台、销售话术里都可以用。
公关上,公关稿件、软文、发布会……也都可以用。
实打实的奖项、荣誉是最好用的硬核宣传资料之一。
3)提升员工积极性
获奖,对于企业员工来说也是长脸的一件事。
公司蒸蒸日上、获得外界认可,这对于员工来说还是有激励作用的,很多员工说不定还会自发发朋友圈帮公司宣传,以达到向亲戚朋友宣传:看,我在一个还不错的公司。
03 如何判断奖该不该拿
1)什么奖,不能拿
如果你是这个奖项的标杆,这种奖不能拿。
就是说,这个奖颁给你,是给他们长脸的,官方还需要你去为他们这个奖站台,拿了这种奖不仅没用,还给人家蹭了热度。
2)核算投入
以红点奖的知名度、唬人度和后期的使用度,成本真心还行。其其对于组团狙击的大公司来说,投入的精力和钱相当划算。
投入几万块,对很多企业来说都不算什么事儿,每年花点钱送一批产品去参赛,再拿几个奖回来也还是蛮划算的,毕竟28%的获奖率明明白白摆在那里。
打开百度搜索红点奖,中介的广告比红点奖官网的排名还靠前。一站式服务从申报代理到材料翻译都安排得明明白白,而且明码标价童叟无欺,多个产品打包说不定还可以优惠。
奖项是否值得拿,主要看付出和回报,要付出多少人力、物力、财力,能带来多少用处、好处。这个账就要根据各家的实际情况来算了。
3)关注受众
奖项本身是不是真的厉害不重要,而是你的受众是否觉得这个奖厉害。金球奖和奥斯卡,大众绝对选奥斯卡。
红点就算被说“烂大街”,也是主要集中在一线、行业人士、设计相关的这些人群里。但如果你的受众在全国范围内,甚至集中在二三四线城市,红点仍然是带着国际光环、给产品加Buff的荣誉。
我国最喜欢红点的企业以家庭电器类的为主,在这类产品的包装上,加一个来自工业大牛德国的堪比工业设计领域奥斯卡的红色小标识,还是能唬住绝大多数消费者的。
就像微商的朋友圈文案一样,大家遵循“我不要你觉得,要我的受众觉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