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战手记:桃园眷村模式是否持续?

营销管理
Jack Wu
2020-07-21
网红品牌
餐饮
品牌

这是一家开在1线商圈甲级商场1楼的小吃店;

这是一家客单价平均达到40-50元的小吃店;

这是一家自带网红属性的小吃店;

这是一家全时段运行的小吃店;

这是一家希望复兴国民小吃的小吃店。

……

跨界思维!

互联网时代,杀死你的绝对不是你的同行,而是新进入的玩家。

当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打得不可开交时,微信横空出世。传统运营商的短信和彩信增值业务荡然无存;

当柯达、尼康和富士战的难分难舍、不可开交时。诺基亚却把手机的摄像功能做成了行业的标准配置,柯达也就只能轰然倒下;

当阿里推出支付宝和余额宝的时候,一夜之间阿里巴巴拥有了中国最大的货币型基金。让银行和基金公司瞠目结舌。

……

这种跨界的竞争,降维的打击是非常残酷的。

在桃园眷村之前,传统的小吃是这样的:

街角、巷尾,古色古香,夫妻二人、三五张台座。当然,还有那万年不熄的高汤。

当然了,这也是我们早餐的标准配置。而桃园眷村推出后,却是另外一番风景:

东方魅力、西方元素相结合,以东方韵味为内里、以西方 Café 风格为表。写意、木头和复古是设计上的三大元素,配合黑、白、黄的店面主打颜色,以及大量的台湾装饰风格,干净、整洁。让人觉得这不是一家餐饮店,而是一家空间设计感极强的博物馆。

这还是一家传统意义上的餐饮小吃店吗?

“按照媒体的方式来运作品牌,让品牌本身成为内容机器。要用品牌来做一门生意,而不是用生意来形成一个品牌。”这是桃园眷村创始人的经营理念。

应该说,店面的SI设计已经是炉火纯青的境界。但是,餐饮与媒体不在一个频道上。严谨的讲就是品类不同,经营模式是完全不能同日而论。

桃园眷村模式是否持续?这是一个问题?

餐饮行业的盈利公式:客流+复购率+客单价+翻台率。

翻台率就不用讲了。桃园眷村的传播语是“时间在舌尖”。愿意静下来看这行字,坐下来寻找回忆的人,就是他们想要的客群。这让笔者似乎闻到了星巴克的第三空间的味道。二杯咖啡、一叠茶点,还有三、两小友在一个慵懒的下午就能在星巴克里面消磨掉整个下午。

按照这种逻辑,我们也很好理解。咖啡换成豆浆、茶点变成烧饼。这样的配置,能吸引红尘中的潮男红女驻留一段时间吗?

记住了,以前的麦当劳、肯德基,还有星巴克都是可以用来相亲的,那么桃园眷村呢?

客单价是个好话题。为了支撑起一流地段核心商圈的房租,经营者们用产品品质(豆浆选用优质非转基因黄豆,古法石磨、过滤,油条现点现炸,烧饼在传统的品类里加入了很多台式元素,比如在烧饼里面加色拉,加猪排,加金枪鱼,加油条蛋等。)来保障远超出行业均值的定价。但是不要忘了对于餐饮行业而言,品质只是消费者体验的一部分,另外一部分是服务。作为服务行业,消费者体验是决定企业生死的大事。追求规模扩张、高速开店的背后必然是产品品控的低下和服务体验的劣质化。

最后是客流了!这倒是一个好话题。李嘉诚先生的名言是:“地段、地段,还是地段!”这也和笔者早年间讲过的一个笑话:“基于人流的考虑,你在春熙路开公厕也能赚钱。”不谋而合。在甲级商圈核心地段开店从来不考虑客流的问题。问题的关键是老客户的培养,也就是复购率的问题。

复购率!这又回到了消费者体验的问题了。这还是一个哈姆雷特式的问题。在规模和品质之间,如何取得平衡?从网上的部分负面报道以及笔者亲身的体验来看,这是一个急需弥补的问题。

应该说桃园眷村希望通过热点的持续性爆发,赢得资本的持续性进入,在追求规模的基础上获得持续性发展的可能。但在速度和运营质量方面的出现了无法回避的矛盾。反过来,运营质量的滞后必然影响发展的速度,进而对资本上的投入产生相应的负面影响。

这真的是一个哈姆雷特式的问题。

这让我想起了家族企业公司治理的话题:当企业高速成长的时候,一切问题都不是问题,而当企业发展速度受滞的时候,一切问题都会浮出水面。

参与讨论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