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百度Create AI 这轮传播?

案例资讯
王智远
13小时前

前几天,我发了条朋友圈,引来不少朋友私下交流。


内容大致是这样的:


百度每年大会都办得很漂亮,但传播总不够聚焦。各模块叙事散,提炼不出传播点。结果,会后大家知道很多东西,却说不出一二。

我还在社群中开玩笑吐槽,建议百度S级项目让我负责;其实,大家很关注百度,每次起个大早、赶个晚集,让人心疼。


这次传播到底怎么样呢?给我的感觉是:传播核心目标不清晰,整体感觉比较散。


一方面,因为百度技术布局太全面,很多内容需要科普;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传播叙事上的整合不够到位。


大会开始前,百度的传播重点是技术普惠和应用落地,从宣传海报(“模型的世界,应用的天下”)就能看出。


他们还搞了悬念式预热,放出文心4.5 Turbo“性能对标GPT-4.1”“成本暴降80%”这些噱头,想强化技术普惠,吊起开发者对“用得起”的兴趣。


从前期目标来看,优势是主题和关键词确实挺聚焦。


比如:拿“降本”和“多模态”这两个特点跟竞品对比,像DeepSeek还只能在纯文本上打转,百度就显得更有优势。


但劣势也很明显:模型迭代、MCP协议、生态合作……这么多信息一股脑砸过来,开发者很容易抓不住重点。


所以,传播的主线叙事很关键;提炼不出关键价值锚点,大会结束后,大家印象就会很乱。


问题来了:这个主线叙事到底是什么?主题算吗?我觉得,不算。主线叙事应该像瑞士军刀一样,让人记住核心传播点。


比如:我每次参加字节、阿里的会,他们会在会中、会后抛出一些海报,上面展示都展示很多犀利的数据和言论。


类似于,海报上直接标注“日活用户突破X亿”“创作者收益增长X倍”;豆包大模型,强调成本下降多少;阿里的云栖大会,提到全球服务器部署超X万台……


这些内容让人印象深刻,潜在台词就是“我比别人厉害”。


可惜百度这次没做到,会议结束后,用了不少头部渠道,但事情没讲透;用头部渠道本身就意味着语言钉、视觉锤要出去,但我看到内容中,还在讲模型怎么样、发了什么产品。


因此,我认为百度以后传播要想破局,要重建从技术参数、到用户价值到社会影响的叙事。


比如:用“三个90%”概括。90%成本下降、90%场景覆盖、90%开发者零门槛,这样容易导入目标用户心智。


再聊聊内容传播。关于模型,一句话总结:冰点的价格很吸引人,但并没有形成足够的穿透力。


百度在AI开发者大会上发布了两个模型:

文心大模型4.5 Turbo和深度思考模型X1 Turbo。价格上,文心大模型4.5 Turbo输入价格0.8元/百万token,输出价格3.2元/百万token;X1 Turbo更低,输入价格1元/百万token,输出价格4元/百万token。


但问题是,参数堆砌,普通用户和开发者看得下去吗?估计看两句就想跳过。


面向C端用户,应该提炼一个核心关键词,比如「价格屠夫」。突出便宜就行,说得太多反而让人记不住。


如果面向开发者,情况又不一样。


开发者有自己的语言体系。比如投入10块钱,就能开发一个营销工具,把成本和收益的逻辑讲清楚;多讲讲这些跟他们利益相关的内容,自然会有人用。


要是面向中小企业,就得拿出更具象化的行业类比。


比如,“价格仅为竞品40%”可以转化为“省下80%预算=多雇3名开发者”。这些可感知的价值,才是具象化表达,否则,参数数据过多,很容易让决策者陷入困惑。


多模态的优势叙事也是这样,没有把技术领先转化为认知领先。什么是认知领先?搜索用百度、电车开特斯拉,这就是认知领先。


百度大会结束后,我看了他们好多内容传播,内容叙事是李老板原话,类似于图片理解能力超过GPT-4O,视频生成媲美Sara。


谁关心这个?老板爽了,同行也爽了,但开发者不会。


开发者大会的目标群体是开发者,他们想知道的“这个技术能帮我解决什么问题?能省多少时间?”他们要具体场景的价值翻译,不是参数竞赛的军备报告。


成功的叙事应该是这样:

针对电商开发者,“用文心4.5 Turbo,你的服装店商品图能自动生成小红书爆款文案,点击率提升30%,相当于每月多赚2万”。


针对教育创业者,X1 Turbo自动调法律工具链,写一份租房维权函从3小时压缩到10分钟,收费1500元不变……


认知领先的本质是“条件反射式联想”,特斯拉等于电车标杆,百度多模态应该等于“中小企业AI提效神器”;文心模型应该等于“中国开发者薅羊毛首选”。


所以,开发者大会的终极命题是「给我一个用你技术的理由」,百度的表达在于:只讲“有什么”(模型降价80%),但没算账;只秀肌肉,但没场景。


这就像你谈了一个对象,天天说自己有多优秀,却不肯带他出现在你的生活里,别人也感受不到你的甜蜜,自然也就无法理解你为何如此自恋。


总结下来,三点:主线没有、散点记忆、物料节奏好像传了,但是传了个寂寞的无力感。


有朋友问我,沧舟OS到底是个啥?操作系统,还是APP?我说,它是给开发者用的,你要用就在百度文库里;后来,我举个例子:

想象一下,你原本得花5000块钱雇个人,花好几个小时去整理2小时网课视频的内容,现在用沧舟OS,只要5分钟就能一键生成思维导图和题库。


这就是沧舟OS对「开发者」来说的魅力所在。


简单讲,一个为内容领域设计的AI操作系统,也不是单一功能的APP,而是一个融合多模态解析、智能调度与开放生态的“超级生产力平台”。


用一句话总结:既是内容处理的‘大脑’,又是能直接交付结果的‘四肢’。


再来看看MCP的生态叙事。百度讲了很多,一搜就能看到它还有一个扇形的统计图,那个图很有意思。


用MCP能调动百度搜索,然后,往外一圈,还能调动百度网盘、百度地图、百度电商、百度文库等。这些功能确实很强大,但你从一个开发者角度,会觉得这些东西跟你有啥关系呢?


开发者对于MCP生态的扶持,真正关心的是:

你让我来你这儿开发啥东西?这个产品我干了,能有啥激励?开发者会质疑:我帮百度完善生态,能分到搜索流量吗?能进优选服务列表吗?


百度某些部门得把开发者当人,除了给他们平台、工具之外,还要给他们赋能光环。


我记得,以前阿里云办开发者大赛,搞的是「大赛奖金+云市场分成+VC对接」三级激励。


短期利益,现金奖直接刺激参与;长期价值,获奖作品进入云市场,按调用量分润;生态绑定,优秀开发者授予“阿里云MVP”称号,获得技术背书与客户资源等。


但百度这儿,明显出现了“控制欲”与开发者的“失控焦虑”的悖论。


当开发者调用百度地图、电商等MCP接口时,用户数据和交易流水必然流经百度服务器,中小团队缺乏议价能力这些没提到。


千帆平台虽支持MCP组件开发,但SDK深度耦合百度技术栈,迁移成本极高,开发者恐成“生态打工人”。这些都是关键,传播时都没提。


还有,百度需要用开发者成功故事替代技术参数传播。


比如:

根据调用量、分成金额、客户增长等指标,每月发布“开发者财富榜”,对TOP10给予搜索流量加权;举办“杀手级应用挑战赛”,设定“用MCP接口3个月内实现100万营收”的目标,胜者获得百度优选渠道独家代理权等等。


所以,终极拷问是:百度到底要什么样的生态?


如果继续用「技术整合思维」做生态,MCP终将成为另一个“希壤”;若想打破“起大早赶晚集”魔咒,必须回答开发者三问:


我的创意能被看见吗?你怎么扶持我?怎么把飘在天上的落到实处,这才是业务、传播需要思考的。


说完TOB,再说说另外两个产品:高说服力数字人3.0和通用超级智能体“心响APP”。这个心响是什么?


说实话,我看了那么多稿子,实在搞不懂这两款产品到底在对谁说。最后,实在没办法了,只能去问AI。AI告诉我:

主要面向中小企业、个体商家。比如品牌方、卖服饰的、想搞数字分身的、教育行业、还有游戏领域等等;简单来说,不管是搞直播、做品牌推广,还是需要一个数字分身,都可以直接用。


你看,这说得多清楚。但你去搜一下内容传播,看完后我都要哭了。


反复强调技术参数,80%篇幅都在说「剧本生成能力、多模态融合、AI大脑调度」,这明显是把产品经理的PPT直接发出来了。


我们做传播要知道,普通商家、中小个体谁关心这个?你AI大脑再强,不还是得人操作?


他们只想知道能不能多卖货。虽然实际适用中小商家、个体户,但你不能总说这个,这就像卖菜刀的吹嘘「既能切菜又能雕刻还能防身」,反而让人不知道到底该用它干啥。


准确来说,应该多讲讲解决方案。


什么是解决方案?我觉得,唯一能看的是宁波服装厂案例,“月GMV15万+”“转化率提升60%”,这么好的卖点为什么不做主要叙事?


所以,要我总结,三个词形容就是:技术参数轰炸、用户群体模糊、典型案例缺失。


至于“心响APP”的传播更离谱。这款产品本质上是「任务引擎」,但目前推广方式有点像「放烟花」,IOS还是期货。


这里面有个隐患:

一开始把产品吹得天花乱坠,确实能快速吸引用户,但这像网红餐厅突然爆满,进来的客人分两类:用得顺手的可能会变成铁粉,用不惯的可能立马就走。


这种「大进大出」的状态对产品很伤。就像往漏斗里猛灌水,可底下漏得快,既浪费推广资源,又可能因为差评影响口碑。


产品早期阶段过度炒作,表面看着热闹,实则埋下三重隐患:

一,预期泡沫的恶性循环。把预期基准线拉得越高,产品越难制造惊喜感,预期越高,落差越大;

二,团队陷入“数据表演”陷阱。为了迎合高预期,会陷入赶进度、反而影响产品质量;


最后,吸引「观光客式用户」。大量带着挑剔心态的用户来验证宣传后,稍不满意就转身差评。


所以,建议先搞清楚谁是核心用户,现在,互联网产品已经进入「信任经济」时代,别指望营销泡沫制造虚假繁荣,好好沉下来学学华为怎么做产品的。


把预期管理当作产品能力的一部分来建设,先找到一群爱不释手的铁粉,再通过口碑扩散,稳扎稳打。可能,这个事业部也想这样,但现实不允许。


总结来说:

百度需要转变思维,把技术语言转化为通俗易懂的内容,真正走进用户心里和场景里。要时刻思考:用户是否能理解在说什么?


也许百度同学懂传播,懂产品、也不是做不好产品和传播。根源在哪呢?问题是好问题,答案却没那么「性感」。


以上纯属个人对传播的看法,不吹不黑,不喜轻点喷。


讲真的,认真评价百度挺有压力,因为和一些事业部之间有合作,而且好多leader也比较熟;那句话怎么说:若批评不自由,则赞美无意义。


人生,岂不是端水游戏,祝福百度,越来越好。

参与讨论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