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定位通识》:认知产品(40/50)

营销管理
张知愚
1天前

认知产品


产品主义者常常有天然的道德优越感,认为自己才是真正为世界创造了产品,自己才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人。他们也顺便认为那些搞品牌的、搞营销的、搞公关事件的人是在玩虚的。

我们整个社会舆论也在助推这种观点,例如段永平总是在各种场合说产品最重要,营销只是附带的东西。雷军也是在每次产品发布会上讲解小米的产品如何优秀,强调自己手机的配置几乎和苹果手机打平。

但是产品主义者常常想不到,顾客购买的不只是物理层面的产品,也是认知层面的产品。前者我们称之为物理产品,后者是认知产品。

例如顾客购买小米手机的时候,一方面是在购买那个物理状态的智能手机,一方面也是在购买小米的认知产品:雷军的产品发布会、小米的米粉节和雷军的年度演讲。

事实上,初期的小米产品尤其是红米手机因为价格很低,顾客在购买的时候会有忧虑:别人会不会觉得我买不起华为或苹果手机?

这个时候小米的认知产品就开始起作用:小米是给手机发烧友的产品,是给专业人士用的手机。顾客就由此解除了心理负担。

oppo和vivo的认知产品就做得不好,它的经销商会见合作伙伴的时候都要解释一下自己为什么要用oppo:因为是它的经销商。也就是说,如果不是oppo的经销商就不会选这个品牌,就会用华为手机或者苹果手机。

例如瑞幸咖啡,它给竞争对手星巴克贴上了负面标签:咖啡价格里大部分是房租,并且喊出自己的口号:好的咖啡,不必为房租买单。这样一来,顾客在选择价格更低的瑞幸的时候就不会有心理负担。

认知产品的作用不只是解除顾客的心理负担,也是在转换顾客的心理账户。

以小米的产品举例,小米手机和小米汽车,都在雷军高明的宣传之下和各自的行业头部品牌产生了关联。小米汽车总是拿来和保时捷、特斯拉做对比,顾客就跟随品牌的引导把它看作是和特斯拉同档次的产品,它的21万的定价就比较合理了。

也就是说,认知产品拉升了物理产品的溢价空间。

事实上这也是所有品牌惯用的手法,你看到《阿甘正传》里的可口可乐、看到《007》电影里的宝马汽车、看到艺术展里的绝对伏特加、看到纪录片里的宝洁等等。这些都是认知产品,都是要花钱花时间去做的。

很多人对花钱花时间打造认知产品的理解,并不足够。以茅台举例,袁仁国在落马之后,媒体报道出来在茅台集团内部有22个员工持有记者证,其中就包括袁仁国本人。

媒体的观点是袁附庸风雅,舞文弄墨。但是身为茅台董事长,如果要附庸风雅犯得着做记者吗?写毛笔字、出版几本书不是更有效果?事实上,袁仁国是在亲自下场为茅台写软文,我们知晓的各种茅台的故事,都是这样写出来的。

袁仁国非常清楚,顾客购买的是茅台的国酒地位,是茅台的品牌价值和认知产品。但是他并没有花钱让营销团队来做,而是亲自下场。这种对品牌价值的重视,绝大多数企业是没有的。


认知偏差


什么是认知偏差?

美国一个邪教组织认为地球即将毁灭,于是他们变卖家产去一个僻静的小镇,等待外星人来接他们离开地球。

但是约定的时间过去了,外星人没人,地球也没有毁灭。按照常理判断,我们会认为是这个宗教组织的邪恶本质暴露了。

然而信徒们的看法是:正是因为自己的祷告,才让地球免于毁灭。

在心理学上有一个名词:自我实现预言。例如某些父母认为儿女肯定会不孝顺,认为儿媳妇肯定和自己不是一条心,于是用各种手段去刺激对方,以此来验证自己的判断。

如果对方跟他们保证自己会孝顺的,他们就会认为这是在骗自己,于是继续加大刺激的程度。当儿女们受不了这些刺激开始吵架甚至决裂的时候,正常人会认为父母们的做法有点过激了,应该相信自己的孩子。

然而这些父母的看法是:果然儿女们和自己不是一条心。

这种认知偏差也出现在恋爱关系里。因为人都是从感性冲动做决定,又从理性角度找证据。都很容易陷入认知偏差。

例如你因为才华、颜值、地位等感性因素喜欢某甲,于是你就为这个决定找各种证据:他工作很认真、他跟你同个城市上学、你们都喜欢村上春树等等。

某天,你又因为某些感性因素讨厌他了,于是你继续为这个决定找证据:

他工作起来根本不关心你、他那个学校根本不如你、他居然只喜欢《挪威的森林》不喜欢《海边的卡夫卡》!

于是,所有曾经指向 “喜欢” 的证据,此时都指向了反面。

对某甲来说,此时你在 “证据” 上努力调整改进都是无效的。因为决定顾客选择的是某些隐秘的感性因素。

就像在商业世界里,品牌拼命地证明自己技术领先、选料精良、频繁获奖都没用。

首先你要找到那个隐秘的感性因素,再围绕它去找证据。它需要洞察,是直觉而非理性的。

那个隐秘的要素就是“定位”,是认知中的一个优势位置,这个位置兼具着差异化和高势能。

认知偏差也出现在商业世界。例如很多人喝不惯江小白的时候,通常都会说是江小白不好喝。但是当他喝不惯茅台的时候,他会说是自己还没习惯茅台的口感。

例如当耐克、特斯拉和苹果这些品牌的产品出现问题的时候,顾客会觉得可能大牌就是这样的。但是当一些势能不足的品牌出现问题,顾客就会对其有意见。

最典型的例子是可乐品牌的盲测实验,当可乐放在纸杯里的时候,顾客说口感都一样。当可乐放在可口可乐的罐子里的时候,顾客说可口可乐更好喝。

可口可乐已经让顾客产生了认知偏差。


认知引爆


认知产品的作用还不止于此。

物理产品的增长是线性的,认知产品的增长是指数性的。物理产品的增长就像你开门店,今天开五个店明天开六个,它是缓慢的相加。

认知产品的增长就像互联网产品,它的边际效应非常明显。例如微信的用户突破5000万的时候,它再增长到2亿用户就非常迅速。这就是指数级增长。

微信图片_20240918092621.png

在增长的初期,认知产品的指数级增长并不明显,但是到了某个节点它的增长速度就远远超过了物理产品的线性增长。

它带来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一方面可以提高产品的溢价空间,更可以让顾客产生对品牌的偏爱,也就是产生了认知偏差。

我们用茶饮行业举例,霸王茶姬的门店数量在2024年有两千多家,远不及茶百道、益禾堂和书亦这些超过五千家的品牌。但是霸王茶姬的知名度却远高于它们。

这种认知产品的领先,必然会带来物理产品的领先。

再用餐饮行业举例,老乡鸡还没有走出安徽的时候门店只有几百家,但是它的话题性是遥遥领先于同行的。它的认知产品已经实现了指数型增长。

对比之下,喜家德、老娘舅和乡村基这些品牌,也曾经在门店数量上和老乡鸡不相上下,但是认知产品落后很多。

认知产品带来的收益是可以折算为现金的,它体现为房租减免。例如太二酸菜鱼也是一个认知产品打造极其成功的品牌,当它的知名度遍及全国的时候,各地的商圈就会邀请它入驻。

因为顾客知道它,更因为它能给商圈带来流量。那么商圈为了它的流量付出的诚意,就是房租减免。

试想一下,当你的认知产品打造成功,你就获得了品牌溢价。当你实现了认知偏差效果,顾客就对你产生了偏爱,甚至可以容忍你的错误。当你的认知产品实现了指数级增长,你就能在线上和线下渠道实现房租减免和流量补贴。

那么,你真的知道认知产品有多重要了吗?

参与讨论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