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届西普会的主题叫做“承压前行,不言而喻”。
现在的医药行业笼罩在一股巨大的压力之下,其根据是看医药行业,不管是处方药还是OTC或者创新药、生物药在中国市场上的表现虽然有好有坏,但都不如过去。
我们知道医药行业是一个受政策影响非常大的行业,原因是医药行业需要保障民生,所以医药行业总是在为普通老百姓而进行调整,而不是和民生不太相关的那些。
市场纯粹由效率支配,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会看到尽管患者和消费者对于健康的需求依然是一种持续增长的状态,但是市场却逐渐走向某种程度的畸形。
比如说,有些人可能会依赖医保这样一个资金池来生存,忘记了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有些人会依赖自己的传统流量地位来收割消费者,而忘掉了消费者的满意度和自己的服务的本质。
在过去的几年中,由于资本的强参与,使得更多的人着眼短期变现的能力,而忽略了在技术上的长期投入,以至于在研发和数字化技术,或者AI的技术的应用上,整个行业普遍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
所以,尽管任何产业的未来都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变数,尤其受政策影响更大的医药行业更是如此。
但是,我们还是可以从西普会上形形色色的科学家、企业家技术大牛的分享当中,去管窥一下医药行业的未来。
通过平行比较其他行业相应模块的方式,我们可以从西普会的核心人群连锁药店开始对比对象——
那就是传统的生活超市,比如说华润万家、沃尔玛、山姆这样一个产业,看一看同样是接触消费者的终端,这两个业态PK的时候,孰劣?
事实上,从山姆的实践来看,它成功的把它的品牌变成了线上的引流工具,同时也把它的会员变成了O2O的引流工具,然后按照O2O的逻辑重新开开店,并且更好地贯彻了优品策略。
也就是对价格不敏感的人群会认为它的品质最好,对价格敏感的人群会觉得它的价格实惠。
这样看起来的一个悖论,却成功的成为了山姆的核心竞争力。
所以,终端药店这样一个业态有没有可能向山姆抄作业?这些结果我们不得而知。
我们还可以继续比较其他的方向,比如说,研发从全球视角来看,西药的研发中国正在积极跟进,而中药的研发似乎就更多的是偏向于营销的方向而不是基础的研究。
从这个角度来看,西普会上和唐家镇基金会组织的科学家论坛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那场报告会上,其中一位来自马来西亚的华人科学家说,I'm not a doctor, I'm just a PhD in mouse research,我不是一个医生,我只是一个研究老鼠的博士,这句话特别有深意。
因为他通过研究老鼠的中性粒细胞,写出了一篇高质量的文章发表在商业市场。但是他一直很清醒地认识到,他只不过是比较了解这些发生在老鼠身上的事情而已。他目前还不能成为一个救死扶伤的医生,所以他需要把自己从纯粹的发论文这样的惯性当中解放出来,去思考和人相关的未来。
换句话说,中药的研发同样需要从和生意相关的惯性当中解放出来,去思考和人的未来。
中药可能是成分起作用,可能是通过肠道菌群起作用,可能是诱导了干细胞的分化,也可能是产生了某种信号态,还有可能和人体发生了某种神经免疫的相互作用等等。
但是,如果整个中医的基础理论一直是一个闭环式的、自洽的、不可证伪的系统,那么中药一定没有未来。
所以有一种科学的思维和方法,去重新研发中医药,才是真正的关键。
当然我们还可以选择另外一个维度。比如,数字化技术所导致的D2C模式对于传统品牌的挑战。
事实上,最大的数字化平台抖音一直对医药不是特别的友好。但是,从抖音的角度来看,它有它的选择。抖音不希望引起各种各样的公关事件。
同时,从抖音的角度,整个收入的结构一直都是品牌只占20%,而其他占80%。所以它为什么要为品牌服务?
同样,从抖音的角度来看,它从来都不是一个卖产品的平台,从来都是一个卖人的平台。
从产品的角度看不同的品类,有着不同的价值,比如说卖汽车、卖手机、卖牛奶。可能一个人的终身价值也许比较高,但是对于一个卖人的平台来说,它只从人的角度区分它的价值。
所以这时候,就要求品牌不再是卖品的逻辑,也要转向卖人的逻辑,这样你才有机会在这个平台上真正融为一体。
所以对于传统的品牌,也许过去这些品牌崇拜的偶像是可口可乐。
今天就要追问自己,在卖人的逻辑的数字化平台面前,我该怎样能够利用上数字技术甚至AI服务功能作新品牌转化?
就像传统品牌当中的星巴克那样,星巴克和可口可乐相比,它具备了另外一种D2C的能力。当然未来的服务型的新品牌,不一定是星巴克的那个样子。
未来的基于消费者心智和D2C技术的品牌必须掌握新的技术和AI的服务能力。
必须掌握研发实现学术引领,才有可能真正在一个人的维度上开发出所有的价值,从而适应心的生态。
以上三点只是被触发的时候某种感慨,并没有真正的严谨的逻辑推理和实证验证、数据验证。所以,请尽管挑战我,我们互相激发,探索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