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销的笔记|Connecting the dots

营销管理
彭罕妮
2023-06-20

6月开始我就和“笔友”们一起记录每天的营销灵感,收获非常大。于是突发奇想,不如每周一开个新栏目,分享一些我的笔记记录,说不定会对你有点点启发。



做营销这么多年,经常有很多朋友找我出主意,比如“我开了个店,怎么引流一下?”、“帮我写个BP,你应该擅长…”

呃,心里暗想我真不行…但既然被认为是专业的,硬着头皮就上了。常常把自己搞得还挺累,但每次又竟然有学到新知识的喜悦。

我也因此会想两个问题:

1)B2B营销人的这身本事能用在日常吗?咱不能一直天天想着线索、商机这些“黑话”。怎么引申延展到更广泛的领域?

2)我自己热爱营销,是因为这是艺术和科技的结合,是融入了社会文化、心理学、统计学、管理学的综合学科。既然这么有趣,那就让更多人知道,并一起玩起来。

一旦想通,日常的观察、思考变得更有意义了。



周日想读点轻松的书,随手翻开了林清玄的一篇散文,正好看到《生命的化妆》。

作者对话了一位资深的化妆师,谈到化妆的境界。

“高明的化妆术,是化了但看起来没化,能自然表现个性与气质;次级是把人凸显出来,让她醒目,引人注意;拙劣的化妆是一站出来别人就发现了她化了很浓的妆,这层妆是为了掩饰缺点或年龄的;最坏的一种妆,是化过之后没有了个性,比如小眼睛化了大浓眉,大嘴化了超级红唇…”

化妆的最高境界竟然是无妆、自然…这让我有点惊讶。

联想到品牌营销,其实也是给企业化妆的过程,水平的高低其实也分这几层。

最高级的方式是“我不说什么,江湖上都是我的传说”;接着就是谦虚的说说“我能带给客户什么价值”;第三级别就是很自豪的说“我特别好、特别好、特别好(重复三遍)”;最差的就是牛B轰轰地说“谁谁谁,都不如我们,他们的缺点有…”

表面上的营销就好像化浓妆,客户一眼就能看出来本人不长那样,是画出来的。



市场人需要“业务视角”,简单来说就是“CEO视角”。

无论是职业经理人还是白手起家的创业者,首先最关心的就是回款、成本、利润…其次就是新业务开拓,新产品上上线…

有一次,我在一位CEO的办公室里谈战略规划,被敲门声打断,进来一位姑娘,二话不说开始说某市场活动的细节…CEO皱着眉头,勉强听她说完。我能理解这位市场人的难,谁让公司超过5万的预算都要CEO批,但我也知道她说的,领导根本没听进去。

如果能够站在CEO的视角,先抓重点谈预计产出以及活动亮点,效果更好,推进起来也更容易。这也就是我们说的“眼力见”。

另外CEO作为公司的决策者,承受巨大的风险,也因此很孤独。如果市场人还能够在搜集一些市场信息并做分析洞察上加把劲,也能为他们排忧解难,甚至成为CEO身边的军师。

如果能做到这两点,市场人的价值自然不言而喻。

4


昨晚看意公子讲庄子的视频,6分钟的时间,完全沉浸其中。还把”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融入之境—斯已奕”抄在笔记本上。

其实除了喜欢她的视频之外,我看完了《大话中国艺术史》。非常好,推荐。

意公子团队的商业模式也很清晰,通过视频、书籍、图文等形式推广中国传统文化。因此,不单有国家级专项资金支持,企业赞助,还有书籍文创类产品的收入,早就超越了IP变现。

对我的启发有:

1)无论是视频号还是图文内容,制作一定要足够讲究。只有用心打造,才会有可信可靠的印象。服装、布景、机位、演讲人水平都有讲究…幻想着随便糊弄着拍一下就有流量,不可能。

2)立意深刻一些,从带给客户的客户的价值出发。比如工业设计软件客户是车企,最终产品是汽车。能不能从汽车出发?让观众更有感觉?更有故事感?

3)白皮书、公司出品的书籍也要跟图文、视频的主题一致。同样需要有趣、好玩,而不是自成一派。



营销笔记社群每天下午开始就陆续看到各种有趣的灵感记录、工作思考。上周我们还开始了第一篇周命题写,有很多新的观点,好开心。

作为不成熟的组织者,每周的写作主题我会花很多精力去想,每天监督大家写也是真的费时间。但是当看到大家越写越流畅、越写越有深度的时候,就觉得一切都有意义。

过完10天再回头看看,会发现写一点不难。但很多时候提笔(现在是打开电脑、手机开始输入)这个动作太难了。你我常常会被内心戏耽误,“比如“写得不好怎么办?别人会不会觉得我写得肤浅?…”但别人可能真的不介意。我因此有两个倡议:

1)完成,不要想着完美,哪怕是每天用手机敲下200字 

2)No judge ,不要评价别人。脱口而出很容易,但会影响了别人的写作热情。写作就是自我反思,不需要别人参与。

讨论是欢迎的,但在没有主题的闲聊是浪费时间。“你一嘴,我一句”地说一些片面想法,还不如写下来,好好地把自己想说的再整理一遍,对自己、对其他人都有好处。

参与讨论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