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经常说,精准预判,是对PR专业能力的巨大考验。
降低难度,有的事情,不用什么权衡判断能力,结果都是明摆着的,还做不好准备,就很一言难尽了。
01
准备,应该是从务实出发。
有人总结过张文宏提出的几点:
1)继续增加疫苗接种率
2)增加药物方面的投入
3)加大ICU床位建设
4)个体防护,尽量错峰
分别是从什么角度考量和提出的,很清晰,不用解释吧。
02
专业的方案,通常就是“很平”的。
绝大部分最有用、最适合的准备,就是朴素的、常规的、集体参与的。
根据我多年的观察,越是没本事的人,越喜欢提“新东西”和弄花里胡哨的方案。
PR出的准备方案,就是缺什么补什么,要什么弄什么,来什么怼什么,不考虑这些措施说出去会不会显得“有水平”、“有高度”、“有创意”。
03
老是希望做了准备,就会撒事没有。
我只能说,你也是没遇过什么大事、没见过什么大场面。
更不要脸的,非要丧事喜办,提什么“转危为机”。遇到这种,我过年可以给他发祝福:祝新的一年,危险多多,机会多多。
危机的机,对应生机的机,意思是指事情变化的枢纽,有重要关系的环节。不是机会的意思。
04
准备,主要思路就是降低损失。
要想清楚,哪个损失,是最不愿看到的、最不能承受的、最不该发生的,就着重保住哪个。
增加ICU床位,因为再低的重症比例,基数冲上去之后,实际绝对数字也会很大。增加ICU床位,让重症能够更多得到及时救治,就是减少死亡。
05
我给品牌风险点梳理,最烦听到的就是“你说的我都知道”。
知道个P。知道了不做准备,给了方案不用,这叫知道?难道小时读书都是:这个公式我知道,就是考试做题的时候没用上。
不能转化为准备的,就是不知道,不知道后果的严重性、不知道还能提前准备的珍贵性、不知道明明可以却不做准备的愚蠢性。
06
如果有比较长的准备期,也不知道在搞什么,等到事件来临,还什么都没准备。
专业人士提的意见,没有得到充分应用。专业人士通常不是决策者,专业人士不背锅。
这是决策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