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金三银四」和追求「性价比」的企业

职业指南
瞎说职场
2023-03-31

写在前面

上周在知乎组织了一场关于「金三银四」的讨论,邀请到了来自互联网行业,国企,民企、外企的HR参加,甚至请来了投资领域的专家和我在Randstad的猎头老友,也是如今猎头公司的创始人。

讨论下来的结论是:「金三银四」没了。

消失的金三银四


1)国企:应届生招聘为主

国企在干啥呢?

国企在救市。

去年1000万+的应届生赶上了疫情封城,今年又是1000多万的应届生,同学们都开始聊「孔乙己的长衫」了。

说白了,就业压力太大。

作为国企,是负担社会责任的。

所以,如今的国企,大多把招聘名额留给了校招生,而不是社招。社招进国企,往往需要特批,有特殊价值和才华的职场人,才能有这样的资格。

2)外企:观望中

外企在过去一年里,普遍处于没有缓过来的境地。

外企云集的上海,去年一波鸳鸯锅,让很多外企不知所措,毕竟上海是不少外企的亚太区总部。

封在家里,就意味着整个亚太区的工作效率下滑了。

我认识的一位外企的高管,上海6月疫情结束后,就做了这样的业务决策:在武汉设置了一个办公室,万一情况不对,就全员跑武汉去上班……

如今疫情结束,本应该是复苏期。

但外企的流程比较慢,今年上半年的HC,基本上是去年年底确认的。去年年底什么情况,全阳躺平状态……

那会儿做的规划,肯定没法乐观。但如今就算乐观了,想要增加HC,起码也是下半年的事情了。

另外,国外如今也是破事不断,之前特斯拉,推特,谷歌,亚马逊,Meta都纷纷裁员,有些诸如亚马逊,Meta还裁了两拨。

加上硅谷银行的破事,科技公司大受影响。

全球大环境也不好,外企也没法乐观。

3)互联网:减员增效

如今的互联网已经没法和资本市场说我们未来如何如何了。

资本听够了互联网的规(鬼)划(话),资本要求现在就看到钱!

不少头部的互联网公司,其实手里有钱,如今裁人都是n+1,n+2,非常爽快豪气。

有些公司,手里的现金,比自己的市值还高。

这意味着啥呢?

咱哥几个,花呗借点,众筹凑凑钱,双十一以市值买下这些公司,立马解散公司,就赚了。

这充分说明资本市场多不看好这些企业——你们有钱,但你们不能赚钱,所以我预估你会把钱败光,所以不给你高市值。

所以,如今不少互联网公司都在裁员,无论叫什么名字,减员增效,减脂增肌,去肥增瘦,拥抱变化,都是一个意思:公司要盈利。

当然,一边裁也在一边招,互联网还是需要新人的。但总的来说,是「进的气少,出的气多」了。


微信图片_20230331093001.png

4)中国智造:坑太大,我填不了

除了互联网,我们国家最引以为傲的,自然是我们的新兴智造业。

咱的OPPO,Vivo过去几年在低端市场上吊打竞争对手,华为荣耀能在高端市场上和苹果暗暗较劲。

如今,一切都变了。

无论是手机行业,还是新能源车都是挑战比机遇大。

手机的换机频率已经从1年多增加到2年多一换,换机频次下来了,企业收入就下来了。

新能源车面临的问题,和互联网类似:啥时候能赚钱?

如今的「蔚小理」,都是亏本赚吆喝的状态,营销费用高企,但销量始终一般,属于卖一台亏一台的节奏。

全民都看好比亚迪,但比亚迪又有多少新增岗位放出来?

如今市场的坑太大,这不是新能源,或者芯片行业,或者这两天刚刚火起来的AI人工智能可以填补的。

打工人的生存策略


关键词1:抱团求生

2018年我去互联网的时候,自我感觉极好。

因为这家创业公司招我的时候,还没有合适我的岗位,所以他们招我是「因人设岗」——我们觉得你很厉害,先过来我司,具体做啥我们再商量。

我在外企多年,都是「因岗设人」:一个萝卜一个坑,有坑再找萝卜,没坑绝对不找。

但是到了2023年的今天,因人设岗的奢侈,很多公司承担不起了。

有岗位才有招人需求,这时候,就要求我们打工人一定消息灵通,最好在岗位刚刚出来的时候,你就知道了,那么你的机会要远远多于其他竞争者。

咱都不可能是未卜先知的半仙,要想消息灵通,必须有广大的人脉资源。

大家可以做一个简单的测试,问自己三个问题:

1)自己行业里,自己想去的Top 5家公司,是哪五家公司?

2)这五家公司里,是不是有我们熟悉的朋友,愿意推荐我们?

3)他们在公司里的角色是什么?话语权如何?

如果你发现一个都没有的时候,要么是自己没有在人脉上花过太多功夫,要么是自己的个人品牌不足,大家对你完全不了解。

关键词2:性价比

从去年开始还有一个新的趋势,因为很多企业不再给业务团队增加HC预算,但业绩指标在提升。

举个例子,团队原先有10个人,一年人力资源预算是300万,做了500万的业绩,那么今年公司要求,还是300万的预算,做出600万的业绩。

那么,带着预算紧箍咒的团队负责人,可以做的就几件事:

1)全面提升原有下属的效率,每个人多挤出10万的业绩;

2)换人,换来同样薪资,或者更高薪资但业绩更好的人;把团队压到9个人,大家薪水更高了,但效率更高,完成600万业绩;

3)换人,换来同样业绩但薪资更低的人,把团队扩大11人,还是300万薪水,完成600万业绩;

4)团队管理者,自己也做业务,把额外的100万自己扛了。

也就是说,企业在挤打工人的水分,想要原先贡献50%的人挤到80%,80%的人挤到100%。

如果挤不出来,那就换人。

无论采取哪种方式,企业需要立刻看到在员工身上的投资变现(就像投资人希望看到在企业身上的投资变现一样)。

所以无论是裁员,还是招聘,低性价比的打工人,逐渐被淘汰。

我们打工人能做的大约是三件事:

1)不过度要价;

如果我们的市场价值,是40万年薪,那么咱尽量不要去卷70万甚至100万年薪的工作。

企业也会算数,当他给你100万年薪的时候,他对你的预期就是100万+,如果发现你只值50万的时候,预期差太大,会让公司会在选人时优先放弃你。

2)一专多能;

我讲过一个案例,某家互联网公司有一个商业运营团队,从上到下,每年裁员,因为每年都完成不了业绩,连续裁了3年,最后Leader都跑路了,唯独一个打工人还在。

他除了日常的运营工作外,他还会Python,所以日常给领导做数据分析,甚至在团队需要的时候,能做一些实用的小工具。

这在互联网公司是稀缺的资源,毕竟运营团队做数据分析都是需要找数据分析师支持的,而中台的数据分析师是不可能及时响应的,要按照流程申请……

这小伙子就多一个Python技能,就能在急需的时候,让团队看到关键数据的分析结果,所以最后就算团队解散了,领导们还想方设法给他塞到另一个团队,要留住这种一专多能的小伙子。

同样的道理,如今纯做管理,很难,很多企业招人都要求管理者自己也能Hands-on(能指挥,也能动手干活)

关键词3:个人品牌

我2020年时,分享了我自己的十年历程:《2010-2019,职场普通人的十年变迁

我如今避开外企的焦虑感,并取得一点成绩,主要是因为社交媒体的崛起。

而其中,最让我感谢的,肯定是知乎。

这个时代比我优秀的人,很多。即使在人力资源行业,比我出色的专业顾问,不说上万,起码也成千吧。

那么,为什么在几千人的竞争中,怎么做能让自己被更多优秀企业发现并看中?

光靠猎头肯定是不行的。

很多优秀的职场人遇到的困境不是因为不出色,而是别人不知道ta有多出色。我们不仅要优秀,还要让更多人知道我们具体优秀在哪里。

你需要有自己的个人品牌。

但很多时候,和我们有着相似标签的同仁太多了,财务专家,IT专家,招聘专家,我们如何脱颖而出?

市场上的好机会稍纵即逝,我们自己努力去找,不过是大海捞针,我们如何吸引企业、投资人的青睐?

有了个人品牌,你就变身成为一块磁铁,能够在市场上吸来好机会。

我之前在领英做过一场关于个人品牌的分享,截取一张当时的PPT,帮助大家思考如何开始塑造自己个人的职场品牌。

微信图片_20230331093005.jpg

我赶上了好时机,在知乎分享了几年,成为了一个小的KOL,心理上得到了极大满足(能帮到别人+虚荣心),同时也收获了事业上的进步。

也希望关注瞎说职场的小伙伴,能做好这三件事,更好的面对即将到来,或者已经到来的职场中年时代。

与各位共勉。

参与讨论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