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份工作选错了,对职业发展有多大影响?

职业指南
瞎说职场
2019-06-05
上周我们聊了「大学选错了专业」对职业发展的影响,我提到:人生有许多的翻盘机会,并不会因为一些不够正确的选择而止步不前。
那么「选错第一份工作」又会怎样呢?
我的第一份工作就选错了。在我看来,「选错第一份工作」的影响远比想象得要大。
如果要量化我自己错误的选择,对现在职业生涯产生了的影响,应该是年薪少了50万吧。
其实进入HR行业后,我也反思过,如果当年有人能够帮我一把,给我指明方向,那该有多好。所以我也很愿意分享自己的血泪史,希望能够帮到大家,也希望大家能够以我为戒,避免重复我的错误。
我2005年毕业,当时的第一份工作我拿到三个offer面临选择:
    A. 一家一线医药行业公司,月薪2500;
    B. 一家外贸公司,月薪2300;
    C. 一家三无公司,几个外国人来华创业,当时连中国分公司都没有。
我选择了三无公司,因为钱多,月薪5000。
三个外国创始人,一个是加拿大裔日本人,兢兢业业的商人;一个会说中文的美国大叔,技术达人;一个是原日本驻美国大使,英文毫无口音。公司的主营业务是推广美国现成的金融刷卡收单技术,团队有技术,有实力,有资金。几位老板学识丰富、彬彬有礼,比现在的一些创业公司那是靠谱多了。
我当时想得很简单:
最有钱的金融行业;创始团队;接近管理层;小公司学得多。
这看起来是最有能实现我升职加薪,平步青云的路线了。中二如我,经常站在徐家汇的天桥上,迎着车流,想着再过几年就能实现我称霸上海滩的伟业了……

当然,我想得太多了。
事实上,国内金融业,即使非常看重外资的技术,也不愿对外资开放。有银联的高管直言不讳:「你这产品想在中国卖,就和我合伙开一家公司,利益均分。」
而我也没学到什么成体系有价值的工作,从预订酒店航班,到安排会议用车,到宣传材料策划,到现场翻译,到公司证照续办,都是我作为助理的工作。
很多事情,我都做过点,但也不专业。做得好不好,如何评估,我都不知道——小公司,并不是学得多,而是做得杂。
加上我当时一系列扭曲的职场价值观:
1. 在职时不能找工作,这不是三心二意职场绿茶婊嘛;
2. 公司艰难,我要共赴难关,没涨薪很正常;
3. 我不能走,我走了老板就孤军奋战了……
等到公司玩不下去,裸辞出来后,我才发现,找一份维持5000元薪水的合适工作,太难了。


1 走错一步,终生买单

《How Google Works》里有这样一段来自谷歌CEO的职业规划建议:
职业生涯初期,能够获得的股权激励很有限,因此在正确的行业磨练技能,要比在某家公司赌命运更加合算……
随着经验(以及年龄)的积累,挑选合适的企业变得越发重要。因为那时,股票在你的薪酬构成中所占比例大幅提升,因此你也应该相应的将对公司的挑选放在优先位置。
这段话我念叨过好多次,每次读都特别虐心。我常常会想如果当时选择加入了大公司,人生是不是会从此不同。
对比和我一起毕业的几位类似背景的同学:
一位选择读研,之后加入了韬睿惠悦的金融业务团队,一路成长为团队负责人,他的年薪早超过百万了;
一位去了中宣部,后来去了美国,如今是谷歌的财务专家,年薪27万……美金。
之后的职场路,我很幸运,神奇般在超长面试中说服荷兰老板,加入了500强企业;随即歪打正着成功转型营销,4年后跳槽到了顶级咨询公司;在Mercer又幸运得到老板的全力支持,做了很多全新的尝试,打造了自己在业内的个人品牌,又得到了互联网行业的机会。
但我很清楚,失去的那三年,永远很难补回来。
08年金融危机之后外企式微;其实是外企人转民企,尤其是互联网行业的好机会;我却刚进外企;
12年后咨询公司逐渐在华陷入增长瓶颈,互联网让信息传递更透明,当时更是移动互联网萌发的时机;我却刚进咨询公司
18年我好容易转型互联网,却有种49年加入国军的体验,如果早三年加入互联网,不说PPT拿融资,但多少可能享受一些红利,不至于如今每天战战兢兢。
如今接到很多职场咨询,让我很有感触:
  • 「职业发展路上的关键节点上,我做错了,该怎么办?」
  • 大学期间没实习,毕业找不到好工作怎么办?
  • 做了三年不喜欢的工作,薪资太低想重新开始,怎么办?
  • 小公司做了几年,想去大公司无门,怎么办?
能怎么办?
职场路是一个个关键节点组成的。第一份工作是最为重要的节点之一,选择错了,一定会付出代价,就会被同龄人甩开。你只能尽力弥补,但失去的时间,你永远补不回来。
和我一样,心里永远会有一个梗,当初如果做出了正确的选择,今天可能能做得更顺。

02 第一份工作应该如何选择?

以我的血泪教训为鉴,给职场新人挑选公司提一些建议:
1 能去大公司的话,不要去初创企业
很多人提创业就会提到马云的十八罗汉,且不说如今CEO张勇是原先普华永道和盛大跳槽来的,就以创业公司的生存率,作为一个普通人,你没有判断力挑出那些万里挑一的优秀企业。
我们遇上阿里的几率不足万分之一,大概率遇上的都是锤子科技,甚至还不如。
华尔街日报在2012年做过这样一项研究:
研究人员调查了2004年-2010年间,2000家受到风投支持的初创企业。就算这些受调研企业,都至少拿到了100万美金的融资,依然75%没能活下来。
如果把成功的标准定义得高一些:「没有达到VC投资时预期的营收或者现金流」,那么失败的比例高达95%。
负责研究的风投家Ghosh先生这样点评:
大家喜欢宣传成功的案例,但死掉的公司都是悄然无声死掉的。
这还没算那些从来没拿到过100万投资的企业。如果包括了,结果怎么样呢?
还有一个风投研究的美国人Jason Rowley也做过类似的调研,结果更加惊人。
03年到13年之间,如果有1000家企业融到了Pre-A,那么能活到A轮的只有400家,这意味着60%的初创公司撑不到A轮就挂了。

一将功成万骨枯,大概就是这种感觉。
但问题是,你会成为那「一将」呢?还是成为「万骨」呢?
2 别忽视大公司带给我们的背书价值
能给我们履历背书的大约有这几样:
  • 学历背书:什么学历,毕业于哪所高校;
  • 公司背书:在什么公司工作,担任什么岗位;
  • 项目背书:参加过什么重要的项目,服务过什么客户;
  • 人脉背书:大佬是不是愿意推荐你
对于普通人来说,最核心的背书是工作经历,包括企业以及我们在企业做的事情/项目。
如果毕业后,进了麦肯锡,工作3-5年后,你决定看看外部机会,市场上大部分公司的战略咨询部都会愿意请你去面试。
工作满10年后,你在招聘网站上更新一下简历,电话就会被猎头和企业HR打爆。
这是麦肯锡的光环,小公司给不了。
初创公司啥时候能有这光环?等他杀成市场巨头……举个例子,知乎成立于2011年,打出响亮的名头大约是2016年。也就是说2011年进知乎的小伙伴起码要等4-5年——前提是你选的是知乎这样风口上的优质企业。
同样的,BAT之于互联网;宝洁、可口可乐之于营销;四大之于财务;美世之于人力资源,这些业内人士耳熟能详的企业都有这种光环,可以成为我们绝佳的职业背书。
所以我们会发现,大公司跳小公司,很容易;反过来,很难。
所以我们还发现,初创企业,也在网站/招股书上强调:核心团队有BAT背景。
不仅如此,我曾在以往的文章中提到过,在大公司我们可以挣得更多,也学得更多。
3 去创业公司前,做好充分调研
很多小伙伴问:「我想去大公司,但没有机会啊。那怎么办?」
我们希望找到的企业,能帮助我们提升能力,积累经验,提供良好的背书。所以我们应该尽力去挑出小公司中的潜力股:
  • 避免上当受骗;
  • 避免进入毫无前途的小公司,导致未来跳槽缺乏足够好的背书;
  • 避免跟错领导,好的领导往往迅速帮助我们适应职场,而糟糕的领导往往会打击我们的自信心,影响我们未来求职。
互联网上有足够充分的信息,关键是我们需要学会找到整理出有用的信息。
以我自己为例,每次面试前,我大约要至少花3个小时,了解公司的真实情况,同时也确保我在面试中充分了解公司的需求,我会事前做调查的内容包括:
  • 行业情况
属于哪个细分行业?行业发展趋势如何
  • 公司情况
是否上市,融资情况,上市看财报和券商点评,没上市看融资和虎嗅36氪的评论新闻,覆盖城市,工作地点……
  • 公司架构
岗位汇报给谁?带多少人,部门在公司内部的定位……
  • 产品情况
公司的产品和服务有哪些?最核心的产品是哪一种?B2B业务的话,就问客户是谁;B2C业务就问覆盖什么人群类型;互联网产品就关注日活月活APP下载量百度指数
  • 竞争对手
公司核心产品的竞品有哪些?它们的融资情况如何?公司和竞品在细分市场上的排名如何?
  • 上司和创始人
对于大公司来说,你的直线上司非常重要,去LinkedIn搜上司的履历,挖掘一些背景信息,去知乎看看公司过往的一些评论和回答,都是我的必修功课;而对于小公司来说,体系不完善,很多工作都依靠创始人推动,所以创始人的角色非常重要,一个优秀的创始人能找来融资,找准业务方向,相反一将无能,则累死千军。
最后的建议:
第一份工作,如果不是特别缺钱的话,尽量给自己增加背书,为以后的「钱途」铺路,而不是盯着眼前那1-2千的差别。如果选择错了,为了可能是50万年薪的差距。

参与讨论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