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道德评判,聊聊能从「寒门状元之死」事件中学点什么? ...

营销技术Martech
增长潘多拉
2019-02-01
由于文章被删的突然,或许有人还不知道怎么一回事,我先简单说明一下:
·1月29日晚,一个名为「才华有限青年」的公众号,发了一篇《一个出身寒门的状元之死》,内容大概是什么,看标题就能猜出来
·此类型的文章,很快获得了不少关注,不少读者分享到了朋友圈、点了「好看」
·有人指出「才华有限青年」下属咪蒙的公司,而且整篇文章有杜撰的嫌疑
·文章被删,各路公众号纷纷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立场

任何一个能够引发关注的现象,都值得研究和学习,这个几乎是长期做内容、运营和营销的朋友的条件反射。我也想站在一个尽量中立冷静的角度,说说这次事件对做内容营销的人、对创业人、对所有人的启发是什么 —— 我不希望热点一过,经历过的人都毫无收获、毫无成长、毫无改变。
下文分成两部分:我认为可以学到什么(应用篇)、我自己对这次事件的看法(态度篇)。提到个人观点和态度,那肯定是主观的,不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只看第1部分。

应用
1. 不因人废言,不引言废人
所有的内容,都有个有趣的特点:对「优质」的定义是因人而异的。举两个例子:
·妈妈们在朋友圈晒的宝宝照片、家长里短,在亲戚们眼中就是「好可爱、好有趣、再多发一点」,在陌生人眼中就是「朋友圈之毒、神烦」
·一篇充满技术术语和抽象理论的文章,在懂行的人眼里就是「深度好文」,在非专业的普通人眼中就是「不实用、装B」
同样,对《一个出身寒门的状元之死》来说,不论这篇文章由谁而写、写作动机是什么、有没有捏造,只要对自己有价值的内容,都可以记下来学习、自省自警。
我分享一下我自己从原文中记下来的内容:
·你们要是一下想不到理想,就写写10年后希望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没错,这倒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在 「个人版商业画布」 中也需要拟定自己的人生目标,这个方法倒是可以试试】
·你们一定要小心它们:成功、浮华、焦虑、攀比、欲望 【是,人生也罢、创业也罢,目的都是追求幸福。哪天我要是觉得不开心、不幸福了,可以从这几个词反思一下】
·那首《余香》里,有一句歌词是:“快将尘埃掸落,别将你眼眸弄脏。”【嗯这句词挺美的,有合适的地方可以引用一下】
·希望我们都能成为,一个真正用力活过的人 【这句话挺能挑起情绪的,可以收藏,只是出了这次事件之后,估计要慎用了...】
2. 学习讲故事的技术
对于图文类的内容,常见就两种:说理议论、叙述纪事。有次和三节课的黄有璨先生讨论,如何写好叙事类的文字(也就是如何练习讲出一个好故事),结论是该向最会讲故事的行业 —— 电影编剧学习。
从编剧专业的视角来看,《寒门》这篇文章就是绝佳的分析素材。两个例子:
·故事类型:这一篇是几种常见故事类型的杂糅,包括
·教育:叙事人(投资圈某BD)人生观发生深刻变化,从负面(市侩、唯目的论)转向正面(自我、追求良善)
·赎罪:叙事人内心发生了道德变化,从麻木到羞愧于自己和周遭人的「不良善」
·传记:以「周有择」的生平串起整个时间线
·泪点 / 虐点设计:在整篇文章多处安插了容易唤起读者情绪的设计,比如

第2节的末尾

第3节的末尾

第7节的开头
对于想要学习「讲故事」的创业者、内容营销人,不得不说「咪蒙系」的文章是可以考虑的研究素材之一。更多关于讲故事和编剧的技术,可以借鉴《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或者http://jamesharris.design/periodic/(编剧常用手法元素表)。

3. 鉴定信息源是否真实的素材
《寒门》所记录事件的真实性,似乎已有公论。我非专业调查人士,没能力给出自己的论断。不过,对于研究OSINT(看不懂的请忽略)的朋友来说,可以试着从文章配图等蛛丝马迹中,去反向侦查信息的真实性。
4. 可以停止嘲笑那些为《寒门》点过赞的朋友
昨晚我也为《寒门》点过「好看」,就是觉得对我有点启发、也没有细细推敲,而且我恰好也是个没啥「社交压力」的厚脸皮...即便证实这篇文章是杜撰的,我也不认为自己的智商就减损了几分。
移动互联网的推广,让大家的阅读习惯开始变得碎片化,相应的,注意力、分配在手机屏幕上的「智商」也变得碎片化了。所以,不应该责怪、嘲笑朋友圈里那些「无脑点赞」的朋友。所谓计算朋友圈的「含咪率」,当作笑料可以,别当真。


态度
能够「冷漠」的把自己从事件中抽离出来、思考可以有什么学习的要点,并不代表我对《寒门》事件没有自己的态度。我自认不算什么「道德卫士」,但也有想表达的态度:
1. 如果《寒门》真是虚构,那么类似的现象对整个内容行业、自媒体圈、内容营销圈都有很强的负面效果
类似的事件会无限的消耗读者的情绪、破坏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关系。最终会导致内容创作者、内容消费者的成本都大大抬高。想象一下,如果人和人之间的信任被破坏:
·作为内容创作者,哪怕是出于善念创作内容,也需要设法保障所有逻辑的绝对正确、所有引用细节的绝对准确、所有观点绝对中立客观,还要不断用第三方背书等手段,来自证「我没有骗人」
·作为内容消费者,对于朋友圈、公众号里每一篇打动我心的内容,都需要去google、去验证真实性,确保「这篇文章没有坑我」
有什么手段,可以消除内容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建立信任关系呢?腾讯今年推出的信用体系,是不是可以应用在对内容创作者的评价上呢?
2. 所有做内容的人,应该讨论一下商业**和社会责任
在国内似乎很少有人谈及「商业**」「企业社会责任」,即便谈到也多半是自我贴金的营销手段。
「内容」不同于其他形式的产品,能够打穿多层用户,所以我对内容的创作,多少会抱一点敬畏感、责任感。我不太了解其他内容创作者,对我自己来讲,一个基本的要求是:只谈我的所见所学所想,只谈我的专业范畴,尽量做到所有表达有源可查、有理可依。
创作内容追求 套路、技术、和技巧 并不可耻,重点是出发点在哪里。很多做法确实「不违法」—— 但是,我们对自己的要求,是不是可以再稍微高一点?赚钱的路子真的很多,一定要走不那么让自己心安的那条吗?

参与讨论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