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销者只有两类:门外汉,和入门者

营销管理
于子桓
2022-02-07

我已经忘了是在哪一篇文章里看到的这样的说法了,尽管它十分的偏激,但是确实够冲击力。粗略一看,这好像是在骂人,但事实上,这是在强调时间在营销当中的特别重要的作用。

时间,时间,时间,重要的事情讲三遍。

在营销者那里,时间有的时候是指关键时机,有的时候是时间复利,都特别特别的重要。

而重视时间,这样一种观念,正是营销者不把营销当科学,而是把营销当生意的重要体现。当然,其实这并不矛盾,营销当然是生意,也可以是科学。

但真正重要的是,你首先把营销当成一个生意去看,而不是把它当成一个纯粹的学术问题。或者说在入门的营销者看来,真正的营销只讨论对生意能不能产生长期的、有益的帮助,而不是 A、B、C、D、X、Y各种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好了,现在让我们把时间放到一边,来看一看门外汉和入门者,到底如何进行区分。

如果你是一个营销者,我们在讨论脑白金的营销案例的时候,或者说我们看到了脑白金的营销案例,也想让我们的生意做得更好的时候,我们会讨论什么?

我们会讨论,是什么人在操盘脑白金呢?他用了什么样的广告公司呢?他这样一个长期的投放,是怎么样规划出来的呢?

所以,要素大概是人和事两个方面

马上要到冬奥会了,羊羊羊的恒源祥好像又是冬奥会的赞助商。他曾经做过一次无数的羊狂暴轰炸消费者的事件,那么这一次冬奥会,他还会做这样的事情吗?

如果我们两个营销者讨论这样一个案例的时候,依然会从人和事的两个方面去讨论它:什么人在帮他做一个轰炸型的创意呢?他又会在冬奥的哪一个事件上、时间点上进行集中的呈现呢?什么人要做出一个什么样的事?

当百雀羚做出了一个国货当自强的短视频,并且在微信朋友圈里面刷屏之后,我们的想法通常也是:他找谁做的创意,我们也要去找那家公司,让他们帮我拍一个短视频,然后再帮我进行传播,然后获得爆炸性的效果。

更典型的是,当加多宝成功的时候,我们会去问:是谁帮他做了战略的定位呢?是谁帮他策划了那一系列的广告活动呢?比如说冠名奔跑吧兄弟,比如说08年针对汶川地震的公益捐赠等等。

总归我们是想去找到推动事件成功的案例背后的人,和他为什么会想出做这样的一件事。

不管是门外汉还是入门者,大家都在这样进行讨论:“什么样的人做创意很好,什么样的人做定位很好,什么样的人做什么什么很好,什么什么的事效率很高,什么什么的事获得了爆炸性的影响;或者什么什么样的事情,获得长期而持续稳定的效果……”

所以营销者其实是拿出自己能够承受的最大的预算,去找自己认为最好的人和自己认为最有效率的事,然后据此去期盼可以获得一个更好的生意。

而门外汉和入门者的最大区别就是:对什么是最好的人、什么是最有效率的事情的判断标准或者叫判断方法的差异。

在说这样一个具体的问题之前,我们再来看一个小小的故事。

现在让我们画一个最简单的图,Y= sin X,这是一个最简单的坐标轴,一个正弦波,然后我们把Y轴上面的波峰写上,用人唯贤,把负的波谷写上,用人唯亲。

这个故事讲的是一个动态的平衡,我记得在之前的公众号文章里曾经写过,当你的团队击败强敌,获得管理权,这个时候你需要用更多更贤能的人来帮助你发展。

而当你的团队贤能的人越来越多,甚至发生乱象的时候,你这时候需要用亲近的人来控制团队的稳定性。

这样你的团队就会既有创造性又有稳定性,实现一个动态的平衡。

否则如果一味的用人为贤,就会像姜尚传承的齐国那样,最后被贤能的人夺权,田氏篡齐。如果你一意的用人为亲,那就会像周公传承的鲁国那样,最后整体变得无能,被其他国家灭国。

所以在这个比方当中,X轴跟正弦波接触的前两个点,你到底该选择用人唯亲还是用人唯贤,其实取决于这个波下一段的走势。或者说,前面这两个点虽然在Y轴上的数量都是0,但是因为后续的一个是向上的波的走势,一个是向下的波的走势,所以这个时候他的选择可能是相反的。

用类比的方式来说,就是在这两个点上可能有着一样能量级的人或者是事,但是他做出的决策却完全相反,一个可能是用人唯贤的策略,另一个可能是用人为亲的策略。而之所以会做出完全不同的选择,就是因为有着发展的眼光。

用另外一个类比的方法说就是,我是把当前看成一个静态的照片,还是把它看成一段视频。

看照片的永远都是门外汉,能够看到动态视频状态的,就是入门的营销者了。

所以对于任何一个级别的营销者而言,你所处理的任何人与事,都是某一段长视频当中的一段影像或者一个照片。在我所处理的这一张照片,或者这一段影像当中,什么是最好的人,什么是最高效率的事,需要参考长视频的走向,这个时候入门或者叫真正的营销就开始了。

在过去的十几年当中,很多的中国品牌都在和洋品牌进行竞争,比如我们看到了飞鹤奶粉,比如羽绒服里面的波司登……如果用这样一个尺度去重新审视恒源祥,审视急支糖浆,审视脑白金,我们可能会有另外的、不同的对之前各种案例的差异化的评价,而这可能就是发展的眼光给我们带来的新体验。

当然战胜洋品牌也不意味着就是胜利,比如电视机。

国产的电视机的销量远远超过了索尼等洋品牌,但是对于电视机行业而言,依然没办法在品牌上进行长远的发展,获取更高的溢价。这个时候他其实也是因为失去了发展的眼光,忽视了消费者需求的变化,而沉迷于品牌、渠道等过去成功营销的经验要素当中,失去了为用户创造更高、更新的价值的机会。

所以对于营销者来说,真正可怕的不是看不到成功的案例、看不到优秀的人、看不到高效率的事。真正可怕的是进入营销的那个门一直在移动。

所以如果你不学习,不贴近顾客,原来的门内人也会被甩出去,成为门外汉,最后懵懵懂懂的把自己的品牌做成了镜花水月,看起来很真实、很具象,但消费者却跟他没有关系,无法接触。

而传统的营销专家们就会说,其实你这个营销者失去了消费者的洞察能力。

这其实是一个特别有趣的话题,有机会我们可以在进行讨论,到底怎么样才能保证一个营销者永远都留在营销的门之内,而不是莫名其妙的成为门外汉。

营销者的学习不是九年制的义务教育,也不是高中和大学,过了级就会停留在那里,毕业了就拿到了证书。

营销者的学习时时刻刻都在被消费者的变化所牵引或者是甩开。

可怜的营销者!

所谓女怕嫁错郎,男怕入错行,当你不幸成为营销者之后,没完没了的学习,就是你只剩下的唯一的生存法则了。

一起努力吧!

参与讨论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