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一篇短文,源于我最近正在研究的一个案例:lululemon。关于lululemon的案例分析文章多如牛毛,我之所以要深入研究它,出发点还是:自己是个普拉提爱好者,坚持练了两年多普拉提。
起初,我不是穿lululemon的健身服。一次偶然逛商场,买了两件后,从此再上普拉提课穿上它时,就脱不下来了。再加上这两年,lululemon在中国开店的速度挺快的。我就在想:这个品牌为什么那么神奇?这么贵的裤子为什么有那么拥趸?难道仅仅是因为它家的健身服质量好?于是,我决定研究lululemon。
在研究lululemon的过程中,我找的很重要的一个原生态资料就是:lululemon的创始人Chip Wilson的自传《Little Black Stretch Pants》(这本书还没有中文版),强烈推荐给各位。
关于lululemon的品牌案例,我之后会写一篇深度分析文章。
今天这篇主要还是讲讲,在我做lululemon的案例研究时,我的几点心得体会。
一、案例研究是纸上谈兵吗?
一些人说,你又不是案例的亲历者,你站着说话不腰疼,案例研究有什么用?这么说也有道理,但“有道理”是因为:这个案例研究者没有建立自己案例研究的原则。
案例研究绝不是碎片化文章不加验证、思考的集合、规整、提炼,而是要尽一切可能找到原生态资料。这里的原生态资料可以是我上文讲到的创始人自传,电商等平台的用户评论、销售数据,甚至自己去访问该品牌的用户。比如:Educator是lululemon之所以能崛起的关键因素,它充分体现了创始人Chip Wilson对垂直零售(vertical retail)的独到理解。但Chip Wilson已在几年前离开了lululemon。所以,我很好奇“Educator”在中国这个市场落地得如何?于是,会去和lululemon中国专卖店的Educator聊天,会去看小红书上lululemon店员的笔记,也会和我的普拉提私教聊聊他们教练圈子里lululemon的ambassador。
然而,原生态资料都还只是信息。案例研究者还要把信息变为认知。信息升级为认知,这当然需要各种功力,比如:品牌营销的专业知识、结构化思考能力。但是,最重要的,我认为是:独立判断力。不是人云亦云地说:这个品牌做得真好、做得真好的原因是包装颜值高等。
而案例研究者的认知也不是一言堂。一个好的案例研究者,最终呈现出来的案例分析文章或培训课程,一定是为读者或学员打开了这个品牌的新世界,每个人都可以在这个案例分析中,根据自己面临的现实问题对症下药。
此外,还有一点,我们往往忽略了,对案例里品牌的局内人来说,他们也需要通过对自身案例的抽丝剥茧、复盘,来看到那个成功的公式或真理——什么是应该毫无商量余地、继续发扬的?什么是因为偶然性而成功,需要警醒的?什么是其实做得并不好的?很多时候,我们的行动力很强,在“Just Do It”后,需要提炼我们潜藏在无意识行动里的意识到底是什么?这样的成功意识能否复制到全公司?
二、案例研究最忌讳什么?
案例研究最忌讳带着某种利益目的、立场或预设(比如:分析之前,就给这个案例盖棺定论:做得好!)来分析案例。
忌讳一:为某个利益相关方服务。比如:为公司职业经理人包装政绩,方便他获得升迁、及跳槽拿到更高的薪水。
忌讳二:用案例去证明某个所谓的理论、或方法论的正确性。比如:这个市面上有不少案例,全篇都在刻意地把案例内容往“定位理论”、“抢占心智”上靠,试图每个词都是因为“定位”而生。
这里要说明的是:案例分析当然可以为某个利益相关方,或方法论派别服务,但我们品牌营销人、特别是老板们还是要擦亮眼睛,明白自己该学什么?明白这些案例分析出来的成功之道,不是那么容易复制、粘贴,或者也不是因为某个人叱诧风云、某个理论多么神奇而起死回生的。
案例研究很重要。它可以让我们少走弯路。但案例研究的最终目的:绝不是给你一颗灵丹妙药,让你依葫芦画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