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克?4.0克?乳企何时不再陷入“蛋白质内卷”?

营销管理
小圈梨
2021-11-22

3.8克?4.0克?乳企何时不再沉迷于“蛋白质内卷”?

“我的牛奶蛋白质含量3.6克!”

“我的牛奶蛋白质含量3.8克!”

“那么,我不能落后,我的也是3.8克!”

“我的也是3.8克!”

……

“我的能做到4.0g!”

……

微信图片_20211122202513.jpg

多少年了,乳企的“蛋白质内卷”不但没有消停之意,反而愈演愈烈。除了比拼“谁的蛋白质含量高”?这两年还流行角逐谁的蛋白质品种更独特、更高贵?比如:活性蛋白、A2-β酪蛋白……,总之,听着这些蛋白质名称,就如同学生时代背化学元素周期表。

乳企,特别是传统乳企为什么总陷入:蛋白质等功能性成分的内卷里?他们明知道这种纯粹比拼功能成分的多少很累,但就是情不自禁地深陷其中、无法自拔。这是为什么呢?

很简单,思维方式还没有扭转过来——并没有真正地以消费者为中心。


 乳企的“蛋白质内卷”:不以消费者为中心  


首先,这些乳企们低估了当代消费者、特别是年轻消费者的智商。如今,信息四通八达,消费者也越来越专业。不需要花多少精力,他们就能把蛋白质、玻尿酸这些成分摸得个清清楚楚。

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3.6克蛋白质、3.8克蛋白质、4.0克蛋白质,多出来的这0.2克蛋白质,到底能给消费者带来什么实质性的、可真真切切感知的好处呢?

微信图片_20211122202513.jpg

我翻看了很多上图牛奶品牌的用户评论。大家的关注点几乎都集中在3个方面:保质期、味道、价格。几乎没有用户评论提到:“因为蛋白质多出了0.2克,牛奶味道更好了。”“因为蛋白质多出了0.2克,我会在健身时、或给孩子喝这个奶。”总之,蛋白质这个被品牌方们高光的卖点,用户评论里却捉襟见肘。

比起低估了消费者的智商,更重要的是:低估了他们的“情商”。这里的“情商”是指:他们精神层面的需求。你可能会说:“你真矫情,买瓶牛奶,最贵也就10多块一瓶,还要讲精神文明建设。”先听我讲个小故事。

之前给某个品牌做咨询项目,做了一次深度的用户访谈。其中一个访谈对象是女性,26岁,生活在某三线城市。她说:自己之前对蒙牛的品牌印象很一般。但是,她看了特仑苏冠名的“向往的生活”之后,部分改变了自己对蒙牛的品牌印象。因为“特仑苏在沙漠里建环保的牧场,保护原始生态环境,并把它当成一项长久计划,一直在做。”这个女孩就是仅仅因为这点,种草了特仑苏牛奶,而不是什么蛋白质含量3.8克或其它功能。女孩关注环保,她还特别热衷于三顿半咖啡的“返航计划”。

(注:这是一段真实的用户访谈,不是软广。我当时做的品牌咨询项目,客户也不是蒙牛。)

年轻的消费者们再也不是他们的父辈,从物质匮乏的年代一路走来,总害怕物质短缺、总喜欢计较某个有益成分是不是多一点点?再多一点点?年轻的消费者看重身份概念的消费。他们希望用品牌来表达:自己的价值观、生活态度是什么?


 乳企如何摆脱“蛋白质内卷”?


当然不是从蛋白质的战场,转向钙等成分的战场了。摆脱的关键在于“怎么讲一个满足消费者身份概念需求的品牌故事?”(关于如何讲好品牌故事,可看我上一篇文章《警惕!新消费品正丧失讲自己品牌故事的话语权》)

微信图片_20211122202517.png

微信图片_20211122202521.png

乳企急需洞察现时的社会语境,讲述一个能和消费者达至人文共情的品牌故事。这个品牌故事可以是什么呢?

最近,读到NOWNESS公众号的一篇文章《为什么年轻人都看农场生活来下饭了?》文章说,今年有部不容错过的剧集,亚马逊出品的《克拉克森的农场》。这部剧在豆瓣的得分是:9.6分。它是一部充满了英式幽默的现代农业纪录片,讲述了原BBC知名节目主持人、以毒舌嘴贱深受粉丝喜欢的杰瑞米·克拉克森大爷,回到自家1000英亩的庄园,过起了农民生活。

微信图片_20211122202524.png

微信图片_20211122202527.png

剧里有城里人羡慕的一切:英国乡村式的“采菊东南下、悠然见南山”,什么青山绿水、牧羊、养蜂、喂鱼,充满原始诗意。但是,也有赤裸裸的现实:干旱、洪涝、农作物滞销、牲畜死亡、甚至不明白怎么申请农业税减免?

原文是这么说的“在这8集纪录剧集里,观众跟着农场小白克拉克森一起学习农业知识(基本就是克拉克森全程被专业员工骂臭头),看他选购农机(结果买了最不合适的兰博基尼拖拉机),耕地(然后把地耕坏了),播种(种歪了,被员工一顿臭骂),收获(土豆完全卖不出去),仓储(仓库建小了),牧羊(却不忍心阉羊),养蜂(被蜜蜂蛰了屁股),搭建农场商店(然后在本地农场商店里卖南美牛油果)……就这样拼凑出一个个爆笑又辛酸的农民故事。”

这几年,山水田园、大农村主题的影视作品、游戏呈火爆势头。这就是年轻人向往的躺平生活呀——不想去争夺屈指可数的高薪职位;不是只有在大城市买房站稳脚跟的人生才值得。我就想过着一种自给自足、甚至独居的生活,碍着你的事了吗?给你添麻烦了吗?这样的平静人生,难道不香吗?

想想是香的;但真正Just Do It,就不那么香了。有网友就评论道“因为是看别人劳动,滤掉了劳苦,剩下了田园。”

这时,就要拿出“元宇宙”的精神了,虚拟和现实两个平行世界,如何交织?而这股交织的力量,就是乳企品牌们应该抓住的“品牌故事机遇”!你该如何和年轻人讲述一个有关“农场生活的故事”?大多数年轻人是不可能潇洒地辞掉“996”的工作,跑去牧场喂养奶牛,闻着青草的芬芳;但是,这并不妨碍他们通过消费乳企的“农场生活故事”,来表达自己的生活理念,让自己深陷内卷的大脑得以片刻的、回归农场式的休憩。

说到这里,你们发现没?现在大多数乳企的品牌故事主题是:蛋白质内卷。你的蛋白质3.6克、我的蛋白质3.8克、天啦,又出来了个4.0克的。乳企用“内卷”的品牌故事去“迎合”年轻人主流的“内卷人生”,真是大家一起卷,越卷情绪越焦虑。

而且,乳企过于强调蛋白质含量,不仅失去了差异化的优势(所有的差异化归根结底都是品牌的差异化),还扩大了自己的竞争对手范围。什么蛋白棒、鸡胸肉、豆腐干……只要是蛋白质含量有那么一点点高的食品,都成了乳企的“蛋白质敌人”了。


 怎么讲这个农场生活的故事?

最后说一说怎么讲这个农场生活的故事?任何品牌故事要具备三个特性:

——真实性:非虚构的,品牌故事不是写小说。你确实根据品牌核心价值去践行了。别说一套、做一套。

——社会性:比如,当前社会的消费人群结构发生了什么改变?他们关注什么?厌倦什么?

——冲突性:困难、矛盾、纷争等等。其实,大多数的品牌故事围绕的冲突是“理想的自我”和“现实的自我”这一难以调和的矛盾。

从品牌故事的这三个特性就可以看出,讲好品牌故事最重要的两点:

第一,品牌故事是CEO工程,不是请个文笔好的文案就能搞定。因为品牌故事要是真实的,不能只是广告画面呈现一套、背后又是反其道而行之。

第二,品牌故事需要极强的洞察力。洞察从何而来?深入消费者的访谈、体验,案例研究等等。

最后想说:蛋白质、钙等所有功能性成分的含量,都将会成为所有牛奶的共同点,共同点是要说的,但真正的差异化只有在品牌故事里体现。乳企的“蛋白质内卷”其实是一种懒惰的表现,用战术的勤奋掩盖战略的懒惰。比拼3.6克?还是3.8克?这就是在比大小,而不用动脑筋做消费者洞察,看到他们的真实需求。

参与讨论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