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贝听劝了,但改得不够彻底

案例资讯
张知愚
2024-12-31

西贝终于听劝了。它把“莜面村”的字样从标志里删除,只保留了“西贝”。

微信图片_20241231090525.jpg

这是非常有顾客思维的表现,因为顾客在去“西贝莜面村”吃饭的时候,很少有人说去“西贝莜面村”,而是说去“西贝”。

2021年我们就怀疑,西贝真的能教会顾客怎么念“莜面村”么?3年之后,西贝终于听劝了,但是改得不够彻底。

我们的建议是:把拼音去掉,换成新的品类名:悠面村。

微信图片_20241231090529.jpg

这篇文章发在百度之后,底下的评论开始出现对立,西北省份的人从小就认识莜面,认为并不是西贝的错,是别人不认识。其他省份的人就有趣了,有的人认为念“xiao”,有的人认为念“you”,很少有人念对。

也有人认为,西贝就做西北人的生意就行,没必要改名。全国各地也有很多西北省分的顾客。

微信图片_20241231090532.jpg

微信图片_20241231090535.jpg

这种对立性的观点证明一个事实:认知偏差难以改变,内部思维难以改变。要具备顾客立场何其之难。

首先,西贝能改名,值得点赞。说明他真正站在了顾客立场上看待自己。改名本身有价值,可以给顾客传递简单有效的信息。改名背后反映出的,是企业用于改错的自信心态,这个更重要。

其次,名字本身是有能量的。例如“肥西老母鸡”这个名字,它明显是一个区域性的名字,虽然每个字都认识,都不是生僻字。但是它的创始人在付了几百万咨询费之后改了名字:老乡鸡。

例如“于加双椒泡凤爪”这个名字,也没有生僻字。但是不够有差异化,也没有记忆点。

创始人老鱼的办法就是观察顾客,他听到有个顾客说,“那个瓜瓜麻麻地很好吃”,就有了灵感,改名为“麻爪爪麻辣鸡爪”。

我在跟湘菜第一品牌兰湘子创始人陈波交流的时候,他提到曾经用“双椒炒肉”作为品类名,很多顾客看到之后问:什么是双椒炒肉?

当顾客知道是红辣椒和绿辣椒的时候,又会问:会不会很辣。这时候即使你说不辣,顾客也不信了。

但是更多的顾客看到双椒炒肉之后,会感到困惑,就降低了进店冲动。后来他们把“双椒炒肉”改为“湘菜小炒”之后,进店率明显变高了。

有趣的是,“麻爪爪”曾经的品类名“双椒泡凤爪”,也是一个行业内用词,不是顾客用语。改名为“麻爪爪麻辣鸡爪”之后,老鱼说,很难想象,改了个名字销售额就上去了,仅仅就是因为改了个名字。

改名字,不管是品牌名还是品类名,都是很常见的工作。

我们服务的稻米油品牌谷维多,曾经的品类名是米糠油。米糠油明显是一个价值感不高的名字,米糠在很多地方是喂猪用的。

稻米油是一个很高价值感的名字。但是很多同品类的品牌还没意识到这一点,继续用米糠油的品类名。

发财树,这个品类曾经的名字是瓜果栗。金枪鱼,曾经叫马鲭鱼。如果你公司开业,请来宾吃马鲭鱼,你觉得来宾会咋想?然后来宾送你一株瓜果栗,你又会咋想?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很多城市也因为改名而名声大噪。

“中甸”是云南西北部的一个城市,2001年它改名为“香格里拉”之后,马上从默默无闻变得举世闻名。

“庐山”原名“星子县”,但是县内的庐山太有名了,直接以景区名作为城市名。

“武夷山”的名字也是这样改的,它曾经叫“崇安县”,因为武夷山更有名,于是改为现在的名字。

对西贝来说,想让顾客认识并记住自己的品类,唯一的办法是改个名字。从莜面改为悠面。

不需要用 “I LOVE 莜” 的方式教育顾客,因为顾客本来就认识那俩字儿。话说回来,超级符号的思路是对的,但是如果出发点不是顺应顾客认知,而是对抗它,符号越超级,捣乱效果就越明显。

听说西贝用 “I LOVE 莜” 这个符号和相应的服务花了500万。那么“从莜面改为悠面” 这个建议,就是一个价值超过500万的建议。

参与讨论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