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客doc:为什么杨笠被骂这么惨,还不断有品牌请她做代言?

职业指南
刀客
2024-10-24

这些天,杨笠代言京东的事件越来越火,舆情变得一发不可收拾。杨笠的代言争议可不是第一次,5年来杨笠的代言风波可以说此起彼伏,处于一种越被骂商单越多的状态。杨笠合作的品牌不完全统计如下:

2020年10月,杨笠为「男人的衣柜」海澜之家做了一场脱口秀直播。被网友威胁:不换掉杨笠,就一直下单一直退货。

2021年3月,英特尔,在微博发布了一张杨笠为主形象的海报,相关话题登上微博热搜第一。立方舆情通统计的数据:英特尔品牌好感度从平常的80%一度跌到22%。

2021年10月,英特尔的前车之鉴犹在眼前,奔驰步之后尘,其官方转发了一条以杨笠为主角的宣传短片,奔驰用户被网友嘲笑:“是一群普通且自信的人”。

时间到了2024年,京东再次官宣和杨笠的合作,由此引发了全网最大规模的讨伐,频频登上微博和抖音的热搜,以致京东最后道歉并取消合作。

好几个朋友问我,都五年了,为什么品牌都不长记性,接二连三地请杨笠做代言?更吊诡的是,从海澜之家到英特尔,从奔驰到京东,这些大品牌都是通常意义上的「男性品牌」,令人匪夷所思。

真的是那些大品牌的市场部糊了眼?还是品牌别有所图?所谓的「黑红也是红」,背后有没有更深层次的解释?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今天就来聊一聊:


01 休眠者效应

二战期间,美国陆军成立了新闻及教育署,专门研究战争宣传与美军士气的问题。当时军方为了鼓动士兵们的爱国主义情怀和好战情绪,不惜重金拍摄了不少战争宣传电影。为了验证电影宣传的效果,军方聘请了耶鲁大学心理学教授霍夫兰,试图研究普通士兵在看了这类影片之后,态度能有怎样的改变。

但最初的研究结果令人失望:电影并没有增强士兵们为祖国而战的热情。因为士兵们都知道这是军方出资拍摄的,是宣传战争的传播工具。

然而9个星期后,霍夫兰再次调查士兵对战争的态度,惊讶地发现:看过电影的士兵竟然比没有看过电影的士兵,对战争的热情更高。他又接二连三做了类似的实验,得到了同样的结果。

随后他进一步做归因分析,发现士兵对信息来源(美国陆军部)比信息本身(电影内容)忘记的更快,在大脑内记住更多的是信息内容。

霍夫兰对这个现象起了一个生动的名字:休眠者效应(Sleeper Effect),也有译作是睡眠者效应。

他对休眠者效应提供了一种解释,也就是「线索分离假说」。

1、在人们接触信息的当下,态度会受到信源和信息内容的双重影响,甚至信源对受众态度的作用力更大,其中有公信力的信源更容易改变受众的态度。2、经过一段时间之后,信源作用力慢慢消退甚至「休眠」,受众态度的影响变量主要是信息内容本身。也就是说,随着时间的推移,内容和信源进行了分离。当人们收到有说服力弱的信息时,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有可能被这些信息说服。

参与讨论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