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一聊我的31个看书方法(建议收藏)

职业指南
策略人藏锋
2024-09-25

爱看书是一种品德,会看书是一种本事。

爱看书是好习惯,会看书是高效率。看书既是冰山之上的知识获取,也是冰山之下深度思考的环境塑造。

大量看书固然好,但可遇不可求,因为我们会受限于时间与精力,所以需要用好方法去对抗现实的局限性。在好不容易争取看书的情况下,做到效益最大化。在试错成本有限的现实下,我们需要有自己的策略。

有的人没有方法看100本,有的人找到方法看30本,后者的效果会好很多,这就是会不会看书的区别。爱看和会看之间存在一个难以逾越的鸿沟。

找对方法事半功倍,无头苍蝇事倍功半。找对方法是复利,可以指数级增长,因为方法本身就是杠杆。

短文看金句,长文看系统。

如果把微信文章(比如我们公众号)当成长文的话,那书便是更极致的长文。短文(或短视频)需要刺激,要金句摘抄,要黄金三秒,要不断吸引你的眼球。

短文是高度浓缩,长文是深度解读。两者不是非此即彼,而是彼此结合。黄金三秒可以快速找到一个点,书里的黄金屋就是线和面,再结合自己的思考,就会成为一个体,形成属于你的系统思维。两者有形式上的差异,但可结合来解决同一问题。

在看书之前,我们需要清楚为何要看书。

看书主要有三大好处,一是更系统更全局去了解一个东西,而非从单个的局部信息。二是在一个封闭的环境里系统思考,因为看书本身就给自己预留了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三是暂时跳脱于当前的惯性思维,在另一个思维环境思考。

在20-30岁期间,我逼着自己看了1000本书。说实话,那个阶段太过于注重数字和自我感动,所以导致自己一直没有突破瓶颈。30岁之后,我不断在看书与复盘之中循环,整理了一些好方法,现在我把它分享给你。


1、看书前


首先,心态要摆好。‍

1、有目的

只有迂腐的人,才会跟你说看书不要带任何目的。没有目的看书是不现实的,没有方法地看书是无效的。

如果看书不为目的,那是为了什么,那不就没有意义了吗。有目标就是有靶子,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看书之前,先要想好要解决什么问题,以及要解决到什么程度。

2、有差异

每个人的基础不一,目的不一,期待值不同,即使是看同一本书,就像小马过河一样,体感也可能会有很大不同。

3、有结合

看书是解决问题的其中一个环节,还要搭配其他的。只靠书本,绝大部分解决不了。要看书承担什么角色,单向的看书又能解决什么问题呢。

4、有选择

基于目的和结合,基本上框定了你大概选什么书。

从体系或者说全局局部维度,有些书是经典,有些书是信息点。为什么把一些书称为经典,主要是因为它讲到了共性与常识。阐述了简明扼要的方法论,可以套用在多个场景。然后还有一些书,也许看上去没有那么大部头,也并非流传已久的经典。但是里面的某些思考,可以让我们有所获益,同样值得一读,相当于添砖加瓦。

5、不要崇拜

过于崇拜只会让你迷失自己,变成别人的容器而已。在看书之前,不要过于崇拜,因为这样会丧失自己的判断。同时,也不要报过高的期望,因为这样会容易让自己失望。

6、不要二元对立

马哲的经典论点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大学的时候打赢过很多辩论,也拿过最佳辩手。但说实话,绝大部分的辩论,都是无病呻吟,脱离了具体的情况来歇斯底里,甚至导致最终以骂架收场。

辩论赛本身是锻炼辩证思维的重要途径,但不要脱离了背景,去直接谈结果。

7、要宽容

看书,应该让我们变得更加宽容。其实没有那么多是非对错,解决问题的方式也不只一种,每一本书面对的人群也不一样。

有些人觉得深,有些人觉得浅,就像小学课文“小马过河”一样。最重要的是,你的情况如何,需要什么类型的书。

其次,选书要慎重。‍

8、看大佬推荐什么书

把你的情况告诉他,看对方是怎么推荐的。

9、看书的推荐语‍

在书的封面和推荐语,还有产品详情页是怎么用凝练语言介绍这本书的。

10、看目录

这本书的框架,论述的结构到底是什么。了解作者写这本书的初衷以及阐述结构,这样方便我们在看书的过程中,以全局的角度思考本书内容。而不是看着看着就不知道看到哪个部分了。

大标题下有中标题,中标题下有小标题,带着逻辑结构看,记忆更深。

11、看金句

电子书我一般用微信读书,可以看“热门划线”。看看过这本书的人都是觉得哪些是好的,别人已经帮你筛选的,你可以根据这些热门划线基本去判断它的质量。

12、看评价

别人对这本书是怎么评价的,看评价主要有四大方面,身边的朋友、社交平台、微信读书评价、电商产品详情页的评价部分。

最后,场景要选对。‍

13、选形式

有人喜欢看纸质,有人喜欢看电子,而有的人两者皆可。没有孰是孰非,主要是看哪种方式能让自己“坚持下来”,或者说“看得进去”。

20-30岁时,我更喜欢看纸质,那时我认为纸质才是书的常态。我会写两种形式的读书笔记,一种是摘抄,一种是思考,纸质的摘抄确实挺累的,那时候拍照转文字还不是很流行,真的是自己手敲了100多万字。

现在我更多的是看电子书,纸质和电子其实不重要,重要的是内容,不拘泥于形式。

14、选时间

在哪个时间段,看书才更有效率。比如我看书效率最高的时间是早上6-7点,以及在飞机上。这个时间点要测试,找到适合自己的。

15、选空间

在哪个环境,看书才更有效率。有些人在家里看效率也比较高,但有些人可能在图书馆、自习室的效率更高,因为有那个氛围在。

16、选环境

外部维度的话,主要是一些外部影响因素,比如有人喜欢看书的时候手机关网,或是把通知关掉,如有紧急事情对方也会给自己打电话。有的人边听音乐边看书的效率不高,但有的人通过听音乐可以集中精神。

我们可以不断进行测试对比,以找到适合自己的环境。

17、看作者的目的

俗话就是,屁股决定脑袋,对方的位置决定了他的言行举止。为何而写,说明这本书主要为何种目的服务。当了解了这些,也就基本清楚这本书的基调了。

18、看作者的背景

作者只会写自己认知之内的东西,人不可能揪着自己的头发拽起来。作者的知识面,就是这本书的天花板。


2、看书中


19、做摘抄

看书的过程,就是把这本书在大脑里系统过一遍,你会看到哪些句子或段落是值得参考的,给到你启发,可以把它摘抄下来。微信读书就是自己去划线,后台都有记录,然后你还可以导出来,非常方便。

20、有思考

摘抄是基础的思考,你判断哪些值得你去记录。但在这个的基础上还可以有更多的思考,更多的延展。边看边记,边记边想,边想边写。

21、有辩证

书中内容,哪些是好的,哪些是不好的,为什么。

22、做加法

书可以越看越厚,因为一本书延展多本书,因为一个知识点延展多个知识点。当你思考,你就会发现,一本书其实是一个打开新世界的入口,可以不断拓展自己的思维。

23、做减法

把这本书看完,有哪些是最核心的要点,可以反复进行学习的。把复杂的东西说简单,给书做减法其实就是给自己做乘法。

24、多搜索

遇到不理解的概念,可以随时搜索,即时性理解进行看书,可以提升效率。因为各种原因,很少有人能做到多次看一本书,所以尽量在一次看得更深入些。

25、用常识

大道至简,在过程之中不断要用常识思考,才能更接近本质。


3、看书后


26、导出笔记

如果用电子版看的话,就可以把自己的金句划线部分和自己的评论都可以直接导出来,我一般选的是复制选项,然后复制到word里。

27、多回顾

一来是总体的回顾,二来是把自己导出的笔记多看几遍,多思考几次。

28、理思维导图

理出思维导图,各个框架的核心要点是什么,相当于复习一遍,同时也是练习自己的逻辑思维。

29、做对比

在开始看和看完之后,达到你的预期了吗。对比看书前的期望和看书后的结果,看满意度如何,是否达标。本来要解决什么问题,之后解决得如何。

30、做结合

把书里的内容带到跟我们的具体工作场景,找到借鉴点,找到结合点,找到优化点。

31、多看几遍

真正的好书,多看几遍。有些经典书籍我隔几年再回看时发现,一些核心要点其实书里早已提及,只是由于特定时期的经验积累不够,所以被忽略掉了。

所以在一段时期都在思考看书的意义,但随着阅历逐渐提升,便开始逐渐与之和解。

当然,以前信奉的某本书或某些观点,在工作实操总结及阅历提升之后,发现其实也会有更好的解决方案。所以,特定的经历,会找到特定的出口。


总结:


看书是一种毅力,解书是一种能力,用书是一种格局。

带着实践的逻辑看理论,带着理论的逻辑做实践。正如前辈所言,“无他,手熟尔”。

对于每个人而言,时间是公平的,但效率却千差万别。找到自己的高效率看书方式,把一个小时当成几个小时来用。每个人都是有差异的,这个需要去测试挖掘。看书快慢或吸收的多少,这个跟我们本身的积累有关,但也跟我们的精神集中度有很大的关系。本身积累这个短时间内很难改变,但专注度却是可以短时间提升的。

事情太多,时间有限,所以我们需要更有效率完成一件事情,比如看书。

参与讨论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