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有人问我,写文章效率那么高,是不是用AI了?
说实在,用了。
不过,AI绝大部分辅助修改文章,类似于,写完一段想法,没表达明白,不够完整,就让它帮我完善下。
至于写通篇,还是算了。AI写的内容也能大致看出来一二,如果不信,你也可以用相关监测工具,把文章导进入监测一下,就能看出来。
因此,我写作快的根本秘诀是什么呢?若从工具效率出发,答案只有一个:对于obsidian的使用。
Obsidian 比我电脑上任何非系统必须的进程,都要常开,它是我每天开机自启动的应用,也是我每天关机前最后关闭的。
除传统笔记功能,Obsidian 还是我的默认“笔记板”(Notepad);这个称呼是我特意选择的,因为它让我随时随地轻松地输入和编辑文本,无论是一句话、一个段落还是一篇长文。
所以,如果你想使用,该怎么用,从哪开始呢?
01
第一,搞清楚Obsidian到底是个什么。官方描述:
Obsidian is a powerful knowledge base on top of a local folder of plain text Markdown files。
我把它翻译成中文,即:它是一个强大的知识库,建立在一个本地文件夹上,文件夹里面存的是纯文本Markdown文件。
简单地说,用Obsidian不仅是为了记笔记,更重要帮自己建立知识体系;记住,不要只把它看作是个普通的笔记管理工具。
实际上,管理笔记包括很多方面,比如提升写作体验。
这包括用Vim模式写作、用模板、自动补全、代码高亮、智能列表、折叠缩进、智能粘贴,还能插入图片、音频、视频和网页等多媒体内容。
而且,它还可以通过双链、标签、块引用、关系图谱等功能,让笔记之间更紧密地连接起来,还有一个非常开放的插件系统。
所以,将Obsidian视为一个编辑器,看法过于肤浅。
准确的说,有共三点:一,所有数据都保存在本地,不联网也能用;二,一个文件夹就能成为一个库,你可以在库里再放文件夹、笔记、插件。
三,它建立在Markdown文件之上。Markdown文件后缀名是.md,里面全是纯文本,你可以用任何文本编辑器来打开它们。
下载软件后,单击软件进行安装,自动安装到C盘,安装完毕点击桌面图标,接下来要创建Obsidian仓库。
什么是仓库?
Obsidian库,本质上是一个存放Markdown文件的普通电脑文件夹,一般我们会把它放在本地硬盘上。
如果用Windows电脑,可以在D盘、E盘里创建这个文件夹;如果是Mac电脑,建议放在Macintosh HD的「用户」文件夹下。
你也可以使用别人制作的库。
网上有很多,类似于notion的模版,下载下来直接能用;我将来也打算分享自己的库,不过可能会收费,因为花了好几年时间简化和完善了它。
当然,也可以把它放在云端。我个人使用Mac电脑,把库放在iCloud上,这样无论是用iPhone、iPad还是Mac,都能随时随地访问、同步我的库。
虽然有很多其他云端服务可以选择,但刚开始使用Obsidian,我建议先不要太担心云端的事;先把库存放在本地,熟悉操作之后再考虑迁移,这样会简单很多。
02
第二:做一些基础设置的熟悉动作。
在Obsidian的主页面左下角,你会看到一个问号和一个设置按钮。点一下问号,里面有「官方帮助文档、Discord频道、官方论坛、沙箱仓库」四个选项。
前三个可能帮助不大,但第四个很关键。
这个叫做Obsidian沙箱仓库(Sandbox Vault),是一个用来学习和演示的目录,它自动存在在软件的根目录下,所以,你删不掉它。
它的存在为了帮你熟悉软件的界面、功能和工作流程,帮助构建个人知识库。不过,仓库全是英文的,如果你想看中文,可以去官方网站看看。
接下来,点开设置中心。
你会看到「选项」和「核心插件」两个大类。「选项」里,点开‘关于’,这里你可以看到版本信息、是否需要更新、以及如何设置语言等功能。目前官方版本是英文,在这里能切换到中文。
如果想通过官方发布或同步你的笔记,可以注册一个账户,但我个人觉得,没必要用官方的同步服务,因为它挺贵。
对于「默认编辑器」和「文件与连接」设置,一开始最好不要动,这里的内容比较复杂。但能先调整一下「外观」设置,选择自己喜欢的界面、主题颜色、字体、字体大小等。
在「快捷键」里,有一些基本指令设置,学会这些能提升使用软件的效率。我最常用的快捷指令是写日记。这里的内容很多,最好慢慢学。
「核心插件」里,我常用笔记重组、标签列表、大纲、关系图谱、漫游笔记、模板、日记、搜索和斜杠命令。
当未来碎片化内容比较多时,回头整理会发现有很多雷同的内容,笔记重组,就能很好的把两个文件进行合并,而漫游笔记,又能很好的辅助回忆以往的内容,这个功能,有点像flomo的每日回顾。
同时,卡片笔记足够多,标签列表、关系图谱自然会涌现,关于搜索、斜杠命令这里不过多解释。
最值得一提的是模板。
Obsidian模板是一种预设的Markdown文件指令,可以帮助我们快速创建出有特定格式和结构的笔记。
举个例子:
我在笔记中经常要记录各种思维模型。每当我遇到一个新的思维模型,我要记录它的来源、解释和实际例子,这样能帮助我和别人更容易理解它。
但如果,每次都从头开始写,会非常耗时和重复。
这时候,模板就能大显身手了;使用模板,我可以预先设置好一种笔记格式,里面包括了“来源”、“解释”和“例子”等固定部分。
如此一来,下次,每次记录新的思维模型时,我只需填充具体内容,而不需重新设置整个格式就可以,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
除此之外,模板还可以包括一些特定的属性,比如文本、标题、标签、日期和时间戳等;当你刚开始使用Obsidian时,可能不用立刻深入使用所有这些功能,先熟悉基本操作再说。
03
第三:写笔记和打标签。
很多人在创建了一个空白的Obsidian库后,会感到不知从何开始,这很正常,因为库本来是空的,软件像一个空容器,里面什么都没有。
还有一些人,一看到左边的文件夹标签,就忍不住建立很多文件夹,把写好的笔记一个个放进去。
这种做法有个问题:
如果一开始就建立太多文件夹,会被“文件夹思维”限制,每个笔记的灵活性就降低了;所以,更好的办法是,一开始不要急着管文件夹,专心写笔记。
怎么写笔记呢?有两方面:
在Obsidian中,左侧菜单有个核心插件,上面有个按钮叫「打开/创建今天的日记」,点击它能快速开始写;或者,你可以设置一个快捷键,用电脑上按键组合直接打开新笔记界面。我个人更喜欢用快捷键。
写笔记时,不管写多少,最好写个标题,这样以后找起来方便;然后,记得给笔记打标签。
很多人记笔记有一个误区:复制粘贴到Obsidian中。
我个人不推荐这么做。复制粘贴很方便,但它可能让我们忽略了思考、理解的重要性;“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我们不能因为依赖复制粘贴,而忽视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技能。
拿现在教育情况来说,很多国外的孩子在写作时,只依赖AI写作软件,这让他们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时,变得越来越依赖技术。
这是一个危险趋势,因为它削弱了人类的自主思考能力,为了避免变成只会复制和粘贴的人,我们最好培养自己的独立思考。那么,怎样培养写作和思考的能力呢?
有三个方法我经常使用:
一:看完内容后,闭上眼睛,问自己“刚刚看了什么?”这能帮你回忆并用自己的话复述。
二:抄录的笔记里提取关键词,忘掉原文的表达方式,试着用关键词和你自己的理解来重组整个内容。
如果这还有点难,那就用方法三:调整句子的语序,标记出重点词汇等。
用自己的话来表达一开始可能会感觉挺难,如果你坚持练习,会逐渐变得熟练;如果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那么“用自己的话表达”是检验你是否真的理解了知识的最好方法。
在数学这样看似只能用公式表达的领域,像《学习之道》和《东大教授教我的学习方法》这样的书,都建议用自己的话总结学到的内容。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记笔记最小单元是,不成为知识的搬运工,而是用自己的话来记录和表达知识,这样才能真正掌握它们。
至于标签,它是一个完善的系统。很多人在写完笔记后,打标签时会纠结:我应该把它归属到某个主题下?还是某个类别上?
对于刚开始用Obsidian的朋友,我建议,先别太纠结。
当标签多起来,你会发现,很多笔记和标签很相似。这时,你可以开始整理笔记和标签,合并一下重复的部分,这样做可以帮你更好地管理笔记。
我现在Obsidian里,标签大概有5000多个,这是经过整理,熵减之后的结果。
知识积累是一个自下而上的过程,一开始不可能完全系统地建立一套完整的标签体系,但当看的内容多了,记的东西多了,经验也就越丰富。
这些经验和知识会慢慢变成宝贵内容,所以,真正成长出来的,才是属于你自己的东西。
04
第四,尝试构建最小闭环:输出一份内容。
什么意思呢?
去年,我有个朋友,印象特别深刻,他也用笔记软件,一次在咖啡厅,他还给我看了他的笔记库,整理得非常好。
但当我好奇地问他:有多少内容发表在公众号、小红书这样的平台上,他给我看的真的很少。为什么用Obsidian要尝试多输出,少囤积知识?
因为,我觉得生产模式优于仓储模式。
仓储模式主要是记录和存储知识点,但信息往往只停留在电子设备里,而没有真正变成脑子里的东西。
相比之下,生产模式更注重用知识来研发产品或解决问题,通过主动地思考和处理信息,把知识转化成自己的理解。
这种模式鼓励我们在遇到问题时,利用obsidian自带的搜索工具,从自己的笔记库或电子书、学术期刊等地方实时获取信息,这比单纯积累还没处理的知识有效多了。
其次,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会用思维导图等工具做一些临时的记录,但这只是中间步骤;重要的是,当我们收集到所有需要的知识点后,通过再处理,促使自己进行二次思考,确保这些知识被自己有效地结构化。
比如说:
我以前公司上班时,每年都有很多培训。老师讲完后,我们会把他讲的所有内容记下来,但到了要复述时,还是会照搬老师的内容回答,这就等于是把内容还给了老师。
那什么是自己结构化呢?
就是把老师的经验和自己的经验结合起来,进行碰撞,然后形成新的见解。所以,这本质上是一个打碎和重组的过程。
还有一点,从仓储模式转向生产模式,意味着从被动积累信息,转向主动创造信息;这要求我们不仅满足于简单地存储信息,还要思考,如何把信息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然,最最最值得一提:同志们,输出利己又利他。
沉迷于学习是一个陷阱,这种行为是一种「自我慰藉」,甚至可以说是一种「自我欺骗」;很多人总觉得,我学习就能过好一生。
真不是的。
我看到很多人为了让Obsidian看起来更美观,折腾很长时间,也没有结果;我们应该带着问题,带着现实中为什么用工具,去寻找反馈。
这个道理像学习编程一样,不应该单纯地读算法的书。
相反,应该动手设计一个小DEMO,让程序运行起来,这样,就能看到学习的效果,也更有动力继续前进。
所以,我认为,输出内容很有价值。可以是一套解决问题的手册,一系列的主题文章,或者更多东西;这样,从工具使用,到市场行为才能形成一个闭环,如此,即帮助了别人,也帮助了自己。
以上四点,是我最开始使用obsidian时的经验之谈。有了瑞士军刀一样的工具,才能让个人经验知识,得以涌现。
总结
obsidian,让无数人又爱、又恨。
爱它多面体能力,恨它复杂性,希望你,不要被「瑞士军刀」本身所迷惑,而是学会挖掘和利用功能,来提高自己的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