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评百度副总裁事件| 诚意、诚实、诚恳

公关PR
劳拉有话说
2024-05-08

我的微信从昨天开始就被“轰炸”了,都是询问百度副总裁的事情。

虽然和这位副总裁一起共事过几年,但我俩分属不同的老板。所以这事儿确实不太好评价。但从技术角度聊聊是可以的。


一,对企业来讲,是否成为危机主要取决于老板和企业的容忍度

一个企业要想有个健康的营商环境,就一定得关注企业声誉。二者的关系我尝试用下图表示。

我有个群,每当有危机事件发生时,几个朋友总喜欢讨论一下。比如,这个企业声明怎么可以如此冷血,一点关怀都没有就直接走法律程序。再比如,他们怎么就一直不回复呢?好像一点都不在意似的。

事实上,从外部和从企业内部判定一个事情是否是危机是非常不同的。原因也很好理解——屁股决定脑袋。

外部大多会从事件发酵程度和弱者立场判定。 企业内部则要结合利益的权衡,投入产出比等多维度判定。

换句话说当危机处理成本>直接间接损失的时候,是极有可能出现外界不理解的“骚操作”的。当年三星电池爆炸门事件里,国内对三星的处理极其不满,但因为三星中国的业绩表现在全球业绩的贡献,所以中国并没有召回,但其他市场有召回。

这也就引出了第二个问题。

二、危机中的情绪并非一成不变,当情绪叠加时企业的反应会产生变化

由于公众在各种事件中的参与度日渐高涨。企业早已不再是企业自己,品牌也变得任由人评说。同时随着舆论环境的开放、互联网语境的匿名性,任何一个事件的发生都会有不同的人站出来发表观点,舆论多了之后,还会产生“站队”现象。

但无论怎么站队,都或多或少有一些共同特征。背后作怪的正是公众的情绪,因为集体的网民都是情绪化的产物。大体可归纳为五种:①性丑闻;②仇富;③仇官;④民族情绪;⑤地域歧视。

基本上几乎所有的危机、事件,都可以与这五种情绪找到联系。

此处就不展开讲解了,但需要强调的是一个事件中,几种情绪是会互相叠加和转化的。

比如,“魏则西之死”的事件中,民众情绪由对当事人的同情、很快转移到对百度的鞭笞,成为百度成立以来最接近“灭顶之灾”的一次危机,后续民众又对莆田系医院掀起全民大起底。

再比如,当年的宝洁SK-II“金属门”事件,宝洁公司全力搜集“产品虽然含有危险元素,但并未超标”的证据,并持续不断的通过记者见面会、网站、媒体稿等形式进行解释,但媒体和公众对似乎对一些证据充耳不闻、视而不见,始终按照自己的逻辑去理解这个问题,更有消费者不由分说砸了SK-II柜台。这就是典型的情绪会让人看不清也不愿意去看清真相。


还有当年极其出名的郭美美事件等。

所以……

三、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的真相,只有事实和角度

我们会发现,同样的事实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会有不同的结果。


比如大货车司机超载是不对的,但是为了多赚钱才能承担罚款养家,大家就会觉得感情上可以原谅。好像说收了钱,就解决了大半的情绪。

但是,在包贝尔伴娘门事件中,包贝尔的声明中虽然提到了所有的公关营销大号都在指责他们,言下之意说有人收钱在推动这个事情,但为何公众并不买账甚至引发了另一轮的职责呢?因为这件事违背了公序良俗,是高于金钱判断的。

道德判断和公序良俗其实有相似性。不过也有些事情是风俗但不合乎道德。

比如重男轻女、比如闹伴娘,如果想要破解不道德的事情,那就只能靠后面的法律了。也就是说——虽然这个事不道德,但是合法。比如,曾经很火的一个事情,别人违法并线但比亚迪车主不让路还把人撞翻的事情,解释说是合法的维护路权,也得到了大半网友的支持。

而伦理基本上就是最高法则了。比如一个人被杀了,什么情况下凶手会得到更大的原谅?比如儿子作恶,父亲大义灭亲。这就是伦理判断最终高于了法律判断。

因此一个事件中大致会遵循如下情绪链条:

事实—金钱判断—公序良俗判断—道德判断—法律判断—伦理判断。越往后级别越高,后面的原因导致的情绪判断,级别可以覆盖前面的原因。换句话,后面可以解前面的危机,而越往后越容易发酵成大事、越难以被解决。

最后,回到百度副总裁这个事情,我们可以静观其变。因为中间有可能有反转(更多事实爆出或专业PR干预),也有可能如大众所想。

结合我的多年经验,无偿分享关于危机处理的如下原则:

以冷对热,以静制动;

统一观点,稳住阵脚;

组建班子,专项负责;

果断决策,迅速实施;

合纵连横,借助外力;

循序渐进,谋求治本。


如果再浓缩就是诚意、诚实、诚恳!

参与讨论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