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能力的提高,一切都是空谈

品牌
劳拉有话说
2024-03-08

无数的实践告诉我们,任何一家企业要想活在未来,唯一的办法就是不断地增强企业生存和盈利的能力,进而增加驾驭市场,抵抗风向的能力。

去年做了好几个项目,老板们都遇到类同问题——企业高薪请了资深的经理人,但为什么没有好的结果呢?

从我的观点看来,

“有能力者”(并非全能人才)并不算是稀缺资源,但如果没长在适合的土壤上,最终的结果可以想见。

打个比方,如果把做“企业”比作盖一栋大楼,

应该说上半场(1979——2022)我们是在努力搭建各种框架,用的是钢筋混泥土,作业线条粗犷,

但进入下半场(2023——)当硬件的基本设施完成之后,就需要各种软性内容去填充,比如粉刷/装修和各种细节点缀等等。

这些软性内容最大的特征就是更具精神性/灵魂性,需要的是耐心,是细心,是匠心,是热爱……

如果说上半场,赚钱靠胆识和机遇,而下半场,赚钱靠核心竞争力,对一个企业来讲,就是它的“内核”

所以比较难一下子出现一个“救世主”一样的角色点石成金,向内审视自己的组织,管理能力,公司治理成为了必须。

但是能力是抽象的,我们有没有办法把它转化成一个个可执行的参数呢?


盘点自身能力是一个企业新的开始

在我的以往经验中,发现不少老板或高层往往遇到三个痛点:

1、认知:是问题的问题,老板或高管不认为有问题

2、决策:因为一些原因,包括不知道如何识人,在决策上当断不断

3、战略:不停做加法,把公司拖垮了

我会简单粗暴的把这三个痛点都归结到"认知“上。因为无论做战略,做品牌,还是做执行,往上追溯如果对事物的理解和认识不到位,结果可想而知。也就是俗话说的:老板的水平决定了企业的上限。

眼界决定境界,

定位决定地位,

思路决定出路。

要用降维打击的思路来做事情。


于是,我们可以重新来认识下面的定义:

【战略】不是一个数,也不是一个口号。比如说,要成为行业的第一,这不是战略;要实现100亿收入,这也不是战略。怎么样能够成为第一和实现100亿的路径才是战略。所以需要被分解到行动上。

产品】对产品的理解不能仅在功能和低成本的层面,产品不是你所销售的东西,而是你的业务本身

品牌】是企业最有价值的资产之一,它可以使企业获得市场份额和利润,也可以为企业的长期发展奠定基础参见:顺势而为,灵活变通 |算不上复盘的2023小结

【组织】是企业能否持续发展的关键,他们提供了动力和协调机制,确保企业的各项工作顺利进行。


打开”黑匣子“,让抽象变得可衡量

按照我的习惯,把上面的内容可视化,就有了这张图


可以看到,中间的这个黑匣子就是很多老板遇到的难题:能力是抽象的,我们有没有办法把它转化成一个个可执行的参数呢?

很早之前我做过一个模型,是在品牌视角下,对一个企业内、外两个维度的同时审视,还给它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Diamond。

每个维度对应的是细分的组织能力,分别承担内、外部的职能。

根据企业发展阶段的不同,需要配置的组织能力组合也应该是不断刷新的,比如3+2,5+4,8+8等。

同时每一项的组织能力都有更加细分的打分标准。


中国企业出海正在由“可选项”变为“必选项,企业和老板们也必然要回答,

当企业从中国市场的本土玩家——出口导向——海外能力构建——海外业务独立运营——全球业务协同的发展路径中,应该如何让企业能够获得持续发展的能力提升?

上述问题也必然需要获得答案,并没有什么捷径可走。

参与讨论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