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四月的一些感悟

营销管理
平凡信仰
2019-05-17
总觉得时间过得真快,你看,五月都过去一大半了,我才想起4月的十条还没写。写推送挺有意思的,但我为什么总拖着不写呢?因为不写推送去打游戏,更有意思呀。
这月的就写一些我观察到的小趋势吧。

1、刷屏已是过去式。

同样一个东西,放在前年会刷屏,放在去年反响会不错,但出现在今年,就打不起多大水花了。为什么会这样呢?我觉得是消费市场进化了,市场是进化的,没有谁会一直傻乎乎的,这是我们参与市场活动需要敬畏的真理。举个不相关的例子,大家都知道中国有个地产广告市场,这个市场十年前月费水准在十万以上的项目,随便一抓一大把,但如今十年过去了,那些头部的开发商市值涨了四五倍,而如今这个市场的月费水准在多少呢?8万左右就算还不错了。
这两件事情表面上看没有关联,但背后都反应了一件事情:目标受众的水准提高了,反过来说,就是同样的东西,在受众市场的价值感降低了。

2、大部分营销号不赚钱了。

当然,我说的不赚钱是相对于前两年。记得我在前年和去年写推送的时候,有两次吐槽过微博大号和微信大号的涨价速度。Q4的刊例价比Q1刊例价翻一番,那还是涨的比较温和的。但从去年Q4开始,很多都涨不动,甚至大部分开始跌了。以前的先款,现在也可以适当的拖一拖了。这个趋势,大概率不会逆转。每个行业都有个野蛮生长的阶段,但也会有回归理性的时候,时间会给市场上的每一个商品标出恰当的价格。
大部分同质化的号不会太赚钱,但头部的、定位做的好的、能带流量的,依然会收钱收得手发软,但这不是行业红利带来的,这是人家的资本和经营带来的。

3、直播卖货不会成为主流电商。

虽然李佳琪的大名如雷贯耳(做营销总得关心一下流行嘛),但要不是他的广告出现在了我们公司的电梯框架中(你看,分众还是有效的哟),我到现在都不会知道他长啥样。
这段时间就有一种观点:直播卖货会成为电商主流。但我觉得不太可能,总结起来大概有两个主要原因。一是流量博主总是稀缺的,这也反应在能带货的流量微信大号,这几年下来来来回回就那几个。毕竟谁都不是柳岩范冰冰李佳琪是不,即便你公司包装出来个李佳琪,他会安于拿你那点工资和分成么,你看人家也不会单独推某一个品牌,为啥,消费者更需要,也更赚钱呀。双赢,谁不愿意。第二是大部分人的购物需求都是刚需,有需求就下单了(虽然这个决策过程很复杂),不会大晚上去看你直播再决定,这个就不展开说了,不然几千字都写不完。

4、MCN取代不了广告公司。

这个争端前段时间在网上吵了很久,各有立场、各有利益,但现实是商业社会太大了,服务会越来越细分化,一个甲方公司可以只凭某一种资源快速做大,而放弃大部分在市场上被证明有效的手段,但这不代表其他数以万计的商业体也是这个选择。
同样的,广告公司、传播公司、social公司、MCN公司,甚至制作公司,都在解决商业链条上的某一环节的问题。哪怕你就是个专业做招牌的,目前的社会审美升级(参考第一条),是不是所有的招牌和商业场景都值得被重撸一遍?想一下这是多大的细分市场,而这个市场上又有几家做的好的?
每当有这些观点冒出来,我经常都会回一句:专心做好自己的事情。老是鼓吹各种取代、各种不行了、各种厉害了的,不是傻就是坏。

5、网络从垄断走向开放,是这两年才发生的事情。

早些年,很多人都说移动互联网带来的是信息的开放,我觉得以前不是。我举个例子:某一天早上我们醒来,某件事情突然刷屏了,打开朋友圈往下翻五屏,有四屏都在分享同一个链接,或者说同一件事情。这是什么?我觉得这是信息的垄断。
很多时候,我自己是挺反感这种群体行为的。反而是现在,没有哪一件事情可以动不动就霸占你的屏幕,这样挺好。我不知道这个转变,是因为群体认知的提高,还是因为所谓国民总时间一定的情况下,应用市场的繁荣所带来的,但总之就是挺好的。

6、老是分享干货挺没意思的。

这个趋势只发生在我身上,但我想说一说。
首先是我自己越来越看不下去了,其次是我也觉得写来写去挺没意思的。为什么没意思?因为这些观点和经验都有很强的历史局限性,放在别的地方不一定直接有效。但如果要成为可分析和复盘的样本,就必须还原历史现场,且别说一篇推送短短几千字解决不了,就算能有办法做到,这些东西所耗费的时间成本都需要把它当成一门生意来做。但我不想做这个生意啊~
于是我想以后还是多写点评论和观点吧。最近我一直在尝试不同的推送风格,就是希望能把内容团队化,这样就解决了我总是没时间写的问题,又保证了内容有价值。

参与讨论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