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霉霉的“泰式三招”,轻松取悦粉丝

公关PR
市场部网
2015-08-19
Taylor Swift
音乐小天后“霉霉”(Taylor Swift)不止歌唱得好,文笔也是一流,她在《华尔街日报》上洋洋洒洒几千字文章,大谈特谈音乐行业的未来,同时总结了未来的音乐人如何成功,总结起来有三条:1,做出对粉丝有意义的音乐。2,总能给粉丝惊喜。3,社交为王。

说起来,做出对粉丝有意义的“内容”,总给粉丝惊喜,注重与用户沟通,这也是SocialBeta君一直与营销人所分享的营销法则。
音乐也是“内容”,看看“霉霉”觉得应该怎么做好内容。
20年后、30年后、50年后,音乐工业会是什么样子?
在我开始我的长篇大论之前,你得知道,你将要读到的见解来自一个狂热的乐观主义者:音乐工业里已经没几个人像我一样坚信这个行业不会消亡……而是正要焕发出生命的精彩。
越来越多的人都从经济实体的角度,认为音乐销售的衰落,以及专辑和音乐(质量)的脱钩不可避免。我不这么认为。在我看来,一张专辑的价值,不论从前、现在、还是将来,它的价值都首先在于艺术家在作品里凝结的心血和灵感,以及艺人(以及音乐公司)将音乐运作到市场中去所花费的财务花费所构成的。虽然盗版、文件共享以及流媒体已经大大削减了购买专辑的数量,但不同的音乐人对于这个风潮有着不同的应对方式。
最近几年,你大概已从很多文章里知道,一些大公司的艺人实际上是在把自己的音乐免费送出,或者是为了推销、或者是因为什么排他性协议。我希望在将来,不仅仅限于音乐市场,而是对于每一位我遇见过的女孩儿……我希望她们能知道自己价值,并且要求相应的回报。
音乐是真正的艺术,而真正的艺术往往是重要且稀有珍贵的。这是音乐的价值所在,珍贵的东西当然值得付费购买。我的观点是音乐不应该免费得到,而我的预测就是不同的艺人以及他们的公司最终能够找出一张专辑的价值点所在。我希望他们不要低估自己以及自己的作品的价值。
一箭穿心的音乐 谈到专辑销量,我想说的是,人们依然在购买专辑,只是现在他们买的比较少。只有当一张专辑中的音乐给他们带来的感受就像是一支利箭穿过内心、或是让他们坚强振作起来、或是让他们感觉到自己的孤独感同样发生在别人身上时,他们才会愿意购买这样的专辑。时至今日,想像20年前那样拥有一张多白金的专辑已经不那么容易了,作为艺人,这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动力。
总是会有一些艺人能够突破人们的情感闸门,最终长久地影响到普罗大众的生活。我对此的看法是,歌迷们会以对待情感关系的方式来看待音乐。一些音乐给我们带来一时的欢乐、一时的快感(比方说整整一个月里他们都会在夜店或派对上跟着电台大热的歌曲狂欢,但是一段时间后他们就会忘记)。有些歌曲以及专辑则是对我们生命中不同章节的一种代表,它们就像是我们曾经的的感情经历一般,虽然已经深深地埋藏在记忆里,但每一段回忆都有它的应属之地。
而有一些艺人则像是成为了你的终身伴侣。我们会对他们职业生涯中的每一张专辑都爱不释手,会播放他们的音乐给自己的儿孙听。作为艺人,能够和歌迷们形成这样的关系是我们的梦想。我觉得在未来,这种纽带联系的实现依然是有可能的,就像是我父亲对于海滩男孩组合的感情,以及我母亲对于卡莉西蒙的感情一样。
粉丝的力量 我认为,在未来与歌迷们建立这种纽带联系需要不断地给他们带来惊喜。(SocialBeta君曾介绍的《Taylor是如何玩转病毒视频》一文中,某一天,Taylor在翻看粉丝的来信时,看到了一位忠实粉丝寄来的婚礼请柬,邀请她去参加她的婚礼庆典。但婚礼当天Taylor无法出席,于是她决定偷偷去参加婚前派对,给粉丝一个惊喜。然后,你可以想象新娘看到Taylor出现在婚前派对现场时的那种疯狂喜悦了。)别误解,我不是说那种“震惊”,我说的是“惊喜”。我相信伴侣之间若能不断给对方带来惊喜,便能够几十年相爱如初,那么为什么艺人和粉丝之间不可以形成这种爱恋关系呢?
我们生活在这一个网络视频泛滥的年代,去年在我的巡演期间,每天晚上当我上场表演时,心里都知道其实几乎每一位观众都在网上看过演唱会的视频了。为了让他们看到未曾看过的内容,我邀请了好多位嘉宾来和我一起演唱他们各自的名歌热曲。我们这一代人,从小就养成了看电视时一觉得无聊就换频道,以及看书时一没有耐心就直接翻到最后一页这样的习惯。我们喜欢出其不意的的惊喜,喜欢回味大吃一惊的欢愉。我希望下一代的艺人们也能够继续不断地想出独出心裁的方式,让他们的观众能够时刻关注他们,不管这样做有多么大的挑战性。(taylor最经典的实例是在2014年格莱美颁奖礼上,演唱的是不太被人熟知的歌曲《All Too Well》。这首此前从未作为单曲被发行的歌曲之所以被选中,只是为满足粉丝们的请求。)
在过去的几年以来,我目睹了一些传统东西的消亡,第一个就是签名。自从带了个前置镜头的苹果手机出现以来,要我签名的人越来越少。当代小年青想要的唯一纪念物就是自拍像。这已经成为一种新型的货币,这几乎就代表了“你能在Instagram上有多少粉丝”。
我的一位演员朋友告诉我,当她最近参与的一部影片选角到只剩下两位竞争者的时候,选角导演选择了Twitter粉丝多的那一位。而在音乐领域,我也看到了这个趋势。这个情况把我带回到2005年,当时我第一次走进公司的工作会议,跟他们说我已经在这个叫做Myspace的网站上和我的歌迷们进行直接的交流了。在将来,艺人们会因为拥有歌迷而得到录音合同——而非发行了歌曲之后才有歌迷。
我看到的另一个渐渐消退的事情就是音乐流派之间的分明的界限。今天,你能从电台听到的最棒的歌曲已经没有那种源自单一音乐潮流的内容了。今天,制作音乐时那种狂野的、不可预知的乐趣就在于可以揉进任何你想要的东西。流行歌曲听起来像是嘻哈、乡村歌曲听起来像是摇滚、摇滚听起来像是灵魂、而民谣听起来像是乡村——对我而言,这真是不可思议的进步。我想在我的制作里反映出影响我音乐理念的各种风格,我想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流派的概念会渐渐从职业定义的范畴消退,而更多的是用于组织和编录的工具。
现在这个音乐时代是如此令人兴奋,因为艺人们能够去探索的道路从未有如此广泛过。现在这个音乐时代,走出你所熟知的领域去尝试不同的东西会得到赞赏和褒奖,声乐上的革新不仅仅会被接收……而是会受到庆祝。现在所剩下来唯一冒险的事情,就是因为害怕而根本不敢去冒险尝试。
名人的光环 我也预计有些东西永远都不会变。公众对于音乐人个人生活的着迷程度会不断增加,尤其是对于那些年轻的艺人。很多在70、80、以及90年代红极一时的艺人告诉我,“那个时候他们对我们可没这么疯狂!”我想将来我也会对那时候的年轻艺人说同样的话(上帝保佑他们)。永远都会有诸如坏女孩对好女孩、或是清新对性感之类的争论,我也希望只要这样的标签存在一天,不同风格都能够有各自的代表人物。因为每个人都需要找到和自己相似或是相关联的人。
而我自己呢?我会慢慢从台前走向幕后,一点点老去,看着这些事物的发生和消退,与此同时,尽量保持着现在这份乐观的心情过好自己的生活。
当然,我更希望去享有一座漂亮的花园。
本文编译自美国著名流行天后泰勒·斯威夫特在华尔街日报上发表的一篇文章,有删改,原标题为 For Taylor Swift, the Future of Music Is a Love Story

参与讨论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