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少送外卖多进工厂”被骂上热搜的背后

其他
老苗撕营销
2022-03-14

1

今年两会,最热闹的一个提案。某代表提议:“要鼓励年轻人当产业工人,少去做快递骑手。”

该话题迅速被骂上了热搜,阅读量破了4个亿。

该代表是某制造企业的董事长,作为制造业代表为制造企业谋利益,非常容易理解。

以前董明珠不是也说过,年轻人宁愿在家开网点,也不愿去工厂上班,是制造业的隐患吗?

屁股决定脑袋,坐骨神经决定脑神经嘛。

但任何人一旦屁股过大,坐得过歪,难免就会屁股代替大脑思考,说出一些屁股说的话来,简称“屁话”。

年轻人不愿去工厂上班,难道是因为被送外卖抢走了?

小时候,俺们村有家人生了个男孩,可把当爹的乐坏了,憋着劲儿要给自己儿子起个好名字。

没想到,憋了好几天也没想到让自己满意的,于是破口大骂:

“NND,好名字都被别人先起了”。


2

如果光听这位代表和一些传统制造老板的呼吁,说不定咱还以为外卖骑手是多么体面光鲜的工作呢?

可惜的是,咱老百姓睁开眼就是柴米油盐,经常加班经常点外卖,并不是不知道外卖员的辛苦。

小周今年三十冒头,安徽人,在魔都送外卖,刚干一年多,之前在苏州一家工厂做机修工,还算是技术人员,但由于工厂效益不好,和几个同乡来了上海。

小周最初是打算做快递的,因为之前有老乡做快递,后来承包了快递公司的一个较大片区,现在干得还不错。但来到上海之后,他认为做快递的机会不是很大了,送外卖时间相对自由一点,就选择了送外卖。

一个外卖员有多辛苦,不用描述相信大家都知道:

时间永远不够用,只要客户投诉不管对错你都是错的,客服对你的支持永远都是“催单”,领导对你的支持基本就是“鸟一顿”。

而且,外卖骑手还是“高危职业”,车祸风险非常高。

即便如此,小周还是决定不回工厂,第一是收入,第二是机会。他觉得送外卖,更能接触社会,有时间跟外界联络,还有些做别的机会。而且目前,平台对他们也制定了一些上升机制。而在工厂里,工厂几乎就成了整个世界,太闭塞了,时间一长觉得自己“都废了”。

微信图片_20220314162115.png

去年夏天的一个傍晚,我在小区散步,迎面匆匆过来一个骑车的外卖小哥,在我面前停下,急切又很有礼貌的问:“大爷,46栋是哪一个?”

平生第一次被陌生成年人叫“大爷”,我错愕了两秒钟,看了看面前这个稚气未脱的小伙子,觉得也确实合理。

惭愧的是,大爷一向走路不看路,真不知道46栋是哪儿,赶紧致歉。他忙调转车往回骑,在不远处又向另外一个人问路,好像还是没有得到结果,拐了个弯,消失在视线中。

看他的年纪,以及对路况的熟悉程度,肯定是刚送外卖不久,也刚刚进入社会。那么急切,不知道是受到了客诉,还是已经耽误了顾客的收餐时间。

我当时非常想了解了解他的情况,多大了,哪里人,家庭状况如何,有没有女朋友,以后的生活打算。

可惜太匆忙。


3

2020年刷屏过一篇文章,《外卖骑手,困在系统里》,翔实的介绍了外卖骑手的艰辛、无奈、委屈甚至是绝望。

但即便如此,他们绝大部分仍然不会选择进入传统制造业。

大部分的传统制造业的待遇和环境可想而知:恶劣的工作环境、超长的工作时间、不规律的作息,以及微薄的工资、脆弱的保障。

哪里钱多去哪里,哪里待遇好去哪里,哪里环境好去哪里。哪怕是只好一点点,这是多么浅显的道理。

如果状况没改变,却打着振兴实体经济的口号,呼吁年轻人去当一线工人,这不就是忽悠吗?这不就是道德绑架吗?

难道最近几年中国实体经济不景气,该让这些没有选择下车间的年轻人负责吗?

一方面,每年大量人员涌入劳动力市场,年轻人觉得找不到好工作;另一方面,大量制造企业招工难。

据统计,2020年,我国制造业人才缺口2200万,近5年,平均每年150万制造业劳动力流失。失血,再失血。

微信图片_20220314162118.png

严峻吗?

当然严峻。

是制造业企业老板抠门,是周扒皮,而外卖平台企业老板是业界良心,是大善人吗?

当然也不是,这本质就是一笔账。

大部分传统制造企业是真没钱,在争夺劳动力的竞争中被各种对手吊打。

这里我们不得不介绍一个市场。我们经常聊的有各种市场,汽车、房地产、化妆品、生鲜、食品等等,但所有这些加起来都不如这个市场重要。

它叫做劳动力市场。

它是一种更高维度的市场,是可以决定市场的市场,是马克思说的生产力三要素之一。

了解这个市场的变迁和规律,才能对当下市场大环境的趋势,对所在行业的机会做出更准确的判断。


4

劳动力分为三种类型,普通劳动力、技能劳动力和知识劳动力。

普通劳动力,具有进入门槛低,技术含量低,可替代性高的特点,今天讲的外卖员和制造业工人,大都属于这个类别。

很多人对此有个非常无耻的说法,管这个群体叫做“低端劳动力”。

这也特么没谁了,谁低端?

建筑工人?快递小哥?环卫工人?产业工人?

实际上,这个社会上绝大部分的劳动力是都是普通劳动力,而我们这个社会的财富主要是由普通劳动力创造的。

也不要以为自己坐在办公室就不是普通劳动力,只要你的工作没啥技术含量,换谁都能做,你就是在机关大楼给人端茶送水,在金融中心码报告,照样是普通劳动力。

讲清这个市场,要从上个世纪90年代说起,具体是92年93年。在这之前,农民被约束在土地上,工人在国有企业,缺乏流动,只有劳动力,但没有“市场”。

92年最大的事情是邓公南巡讲话,意味着改革开放迈出决定性一步,开始涌现大量的外资企业、合资企业、民营企业,劳动力市场的需求被打开。而之后的93年,废除了粮票,意味着农民进了城只要用钱就可以解决吃饭问题了,意味着劳动力可以流动了。

农村劳动力大大获得解放,中国的劳动力市场正式形成(深圳在84年就废除了粮票,那里是最早的劳动力市场试点)。

毫不夸张的说,这给了当年极度贫困的农村一条活路。被捆在土地上,被工农业剪刀差反复收割的农民实在是太苦太穷了。

温铁军教授有本书,叫做《八次危机》,讲了从建国到2009年,我国经历的八次经济危机。凡是成功实现软着陆的,都是通过农村进行消化的。而无法把危机转移到农村的,都成了硬着陆,造成了严重的经济后果。

微信图片_20220314162120.png

宏观经济的事交给教授们去讲。老苗只记得在90年代,老家农村仍有交完“公粮”家里无粮可吃而上吊自杀的。从有记忆起,一直到参加工作,还是“小苗”的老苗,脑子里最深刻的两个字就是“饥饿”。

有了活路的农民开始涌入城市,进入工厂,他们对工作无比珍惜,对回报的要求极低,可以忍受极为恶劣的工作环境和超长的工作时间,牛马一样的干活。

随后中国入世,普通劳动力市场供需两旺,2005年的数据,中国农民工数量达到2.3亿,成了中国制造业劳动力的主力军。从此,中国制造横扫全球。

我们近三十年经济发展的关键基础是制造业,我们制造业能够领先世界,靠的是我们生产的高效和物美价廉,而这些都是建立在劳动力价格低廉的基础上。

我们经常说“人口红利”,更准确的说法是“劳动力红利”。

在老苗的印象中,2010年之前,很少见到有国内制造企业给一线工人交保险,能够支付的工资基本就是当地的最低工资标准加部分计件工资。

很多那个年代富裕起来的制造业老板,自己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以为这些是自己的努力、眼光、格局、魄力得来的,而对于真正为他们创造财富的产业工人,一向不屑一顾,觉得他们是“低端人口”,甚至把他们当作教育子女的反面对象。

我国的户口和农村土地政策,起到了关键性平衡作用。

一方面,农民进城或者进厂,家乡仍然保留着土地,让他们有保持温饱的收入,“实在不行还可以回家种地”,从而使得他们进城打工的要求可以放到很低。尤其是04年取消农业税后,土地收入已经算小有可观了。

另一方面,如果农民工在城里一时失业,能够快速回到老家,不至于因为工厂用工不稳定,造成失业人口聚集,形成巨大的社会问题。

第三,由于户口在老家,小孩无法在打工地上学,导致大部分农民工一旦干不动了,或者钱攒够了,还是要返回农村的。农民工即承担了城市建设,又不享受城市提供的公共服务。这在城镇化水平较低的状况下,最大限度的保障了城市的稳定。当然,付出代价的还是农民工。

不好意思,农民出身的老苗,说起农民工来,话就有点多。

这是第一代普通劳动力市场的状况:由于供需两旺,且供大于需,以农民进城为主力的劳动力价格极为低廉,以此为基础,使中国成为了世界工厂,并带动中国经济全面起飞,全国人民都过上了好日子。

微信图片_20220314162122.jpg

但这是第一代普通劳动力市场,当年最早的进城务工者,目前已经五十几岁六十几岁,甚至七十岁,除了少数在城市安家外,绝大部分都回了农村或者当地县城。

而现在的普通劳动力市场已经进入了第二代、第三代。

一些靠着“血汗”工厂发了财的老板,还在幻想着二十年前的低廉劳动力,还在幻想着这些他们眼中的“低端劳动力”像牛马一样的为他干活,还要对他高唱“感恩的心”。

这样的企业不破产,简直就没天理。


5

中国房地产商,口碑很不好,几乎人人唾骂。

如果说还有一个群体感激他们的话,那就是农民工。

2003年,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的通知》后,房地产成为了国家支柱产业,迎来了超高速的发展。

普通劳动力市场终于又迎来了另一个巨大的需求方,跟传统制造业形成了竞争。

那时候的房企“不差钱”,又要图快速发展,对普通劳动力开出了更高的薪酬,大量劳动力涌向建筑业,“搬砖”成了普通劳动力的代名词。

传统制造业第一次面临“用工荒”。

不着急,一切才刚刚开始。

2003年,当时的温家宝总理就亲自处理过一起农民工欠薪事件。随后,随着普通劳动力市场的兴旺,欠薪事件越来越多,而国家对于欠薪的打击越来越严厉。两任总理先后多次亲自关注,最后用各种法律条款和强悍的执法,把欠薪状况控制住了。

一些老板,希望通过拖欠工资来降低企业风险和成本的做法,基本被堵死了。

时光进入到2009年,淘宝搞了一次双十一,当时还叫“光棍节”,居然一天销售额达到5000万,虽然今天看来微不足道,但在当时还是引起很多人震惊,这可是不少大型商场一年的销售额。

而接下来的两年里,双十一的销售额迅速攀升到9亿和52亿,马老师说:“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打动了无数青年人的心。

微信图片_20220314162124.jpg

开个淘宝小店很容易嘛?自己当老板不香吗,不比进厂打工强多了?

于是大量年轻人,不再选择进工厂,而是选择了做电商,自己做或者在电商公司(部门)做,而到2019年,电商的从业人数已经高达5000多万。

随后,电商业态也在进一步分化,主播带货、社区团购、微商等等,又进一步吸纳了更多普通劳动力。

电商的发展带动了快递行业的发展,2021年,我国快递包裹数量已经超过1000亿件,这需要500多万快递员。

然后,就是某代表所说的外卖员。相对于快递来说,外卖的东西更零散,工作时间更集中,需要的劳动力更多,时间自由度更高。

在送快递、外卖月入过万的各种新闻刺激下,我国外卖、快递小哥数量已经超过了1000万人,成为了最大的普通劳动力市场之一。

而且,还是“互联网行业”嘛,听上去也更光鲜。

一个更关键的变化:相对于第一代和第二代普通劳动力。这一代普通劳动力是在信息时代和富足时代成长起来的,主要是80和90后,他们家庭也许不富裕,但大部分作为独生子女,是在物质条件较好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

同时,即便是普通劳动力,他们的受教育水平也相对前两代更高,至少接受过9年义务教育,高中生和大学生也不在少数,甚至还有硕士去送外卖的新闻报道。

这就决定了,相对于前两代的普通劳动力,他们更不愿忍受过于恶劣的工作环境、不愿忍受过于苛刻、甚至是老想着给他们洗脑的老板,同时他们有更多选择,更多的退路。


6

年轻人不进工厂而去送外卖,直接原因当然就是待遇问题、环境问题、发展机会问题,但起码还有几个更加深层次原因。

一、部分传统制造老板路径依赖,不想多给钱。

不重视普通劳动力,视为“低端人口”,长期以来的观念深入到骨子里。某些企业老板还在怀念,那个支付最低工资就能让工人做牛做马的“幸福时光”,但大清早就亡了。

二、很多制造企业是真的给不起钱。

这些制造企业当初就是凭借工人低工资形成的核心竞争力,有的企业做大后进行了设备或技术升级,提高了生产效率或技术含量。但更多企业并没有,一旦劳动力市场有了竞争者,劳动力价格一升高,他所有的优势都没了,企业都眼看要黄,根本给不起钱。

三、普通劳动力价格上升,根本原因还是有了市场竞争。

作为供给方有了更多选择,而且这个选择还会越来越多,这是社会进步的象征。

四、新一代的普通劳动力在思想、选择、退路上都比上一代有了更大主动权。

这意味着,长期以来普通劳动力在市场上的弱势地位已经在逐渐提高,而且会越来越高。

五、在普通劳动力抢夺战中,传统制造业输给外卖(快递)平台有五大原因。

1、外卖平台运用新技术方面更加成功,互联网成了新的商业基础设施,平台吃到了发展红利,而大部分制造企业缺乏应用,导致效率较低。

2、平台发展中受到了资本扶持,很长时间里平台烧钱做规模,投入更大,短时间内不计利润回报,也能够给普通劳动力支付更高价格。

3、平台老板相对于传统制造企业老板,更年轻,公司组织对年轻人也更有吸引力。相对于传统制造企业的“狼性文化”、“感恩文化”,企业文化更健康。

4、平台企业在渠道链中处于优势地位,可以采用挤压方式来赚取其它渠道成员的利润,尤其是这个制造企业缺乏品牌影响力的话,就会被收拾得更惨。当然,渠道把这种挤压手段叫做“赋能”。最后的结果,自然就是平台商挣得多,而制造商挣得少。甚至出现百万商家利润总和不如一家平台的结果。

5、宣传中,平台商给自己打造了高科技、代表时代前沿的形象,而传统制造商则形成了没落、陈旧的产业形象,对年轻人缺乏吸引力。

六、在“共同富裕”的宏观政策下,可以预期的是,政策会进一步向普通劳动力倾斜。

这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资本的价值一直在被放大,土地的价值一直在被放大,现在也轮到劳动者的价值被放大了。

微信图片_20220314162127.png


7

给招工难的制造企业6条建议。

一、时代不一样了,一定要打心底重视普通劳动力。给他们尽可能高的薪水,尽可能好的福利。你觉得他们可替代性很强,他们觉得你可替代性也很强。现在的劳动者有非常多选择,这是一个抢劳动力的时代。

二、不能再把企业竞争力建立在廉价劳动力基础上了。衡量下自己的企业或项目,如果按照最高劳动力薪酬计算成本,没有利润,你就必须考虑升级或者淘汰了。

三、如果你是一个纯生产导向型企业,可以考虑跟富士康一样,把工厂迁到一个离劳动力资源比较近的地方。那些不能出远门但又想打工的人,可以接受更低的工资。但这仍然有大把的后续问题,比如供应、物流、地方关系等成本,如果你没有富士康那么大规模,一定要慎行,更有可能是坑。

四、不管你是消费品企业还是工业品企业,一定要做品牌,做行业影响力。在价值链中要有话语权,没有话语权就只有被上下游宰割的份。你现在被吃掉的利润,不是因为工人工资高,而是因为你没有品牌话语权,很多被平台商吃掉了,交了过路费。

五、做差异化的、有技术含量的、高溢价的产品,低端竞争的路已经越来越窄,而且还会窄下去。

第六条,最后一条,如果你看懂了,那前面五条建议就都是废话,你可以不看。

这是中商研究院发布的《2022年中国最佳企业雇主榜单》,排名靠前的大部分还是制造业,不幸的是,绝大部分是外资品牌。

微信图片_20220314162130.png

这些品牌制造业,几乎不会出现用工难、用工荒,也从来没向政府和媒体呼吁过:外卖抢走了属于自己的劳动力。

他们有品牌、有技术、有产品溢价、有行业影响力、有渠道话语权,自然就有利润,自然就能给到员工更好的福利、更大的发展空间。

那些向社会抱怨“被外卖挖走劳动力”的企业老板,向政府建言“不送外卖进工厂”的代表,是不是找错了地方?使错了劲儿?

最应该改变的,最应该学习的,是他们自己才对:他们应该加强产业升级、提高技术水平、加强品牌建设、扩大行业影响力,这些做到了,招工自然不是问题。

普通劳动力不是低端劳动力,而那些靠着压榨劳动力才能生存的企业,才是真正的低端企业,这样的老板才是真正的低端老板。

低端企业和低端老板不被淘汰,才叫没天理。

参与讨论

  • 苍茫呼啸的风

    有理有据,逻辑清晰,有些人本身拉跨,还怪市场不行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