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企业在闷声发大财?

营销管理
郑卓然
2021-01-12

有一些企业尽管知名度不高,但盈利能力非常强、现金流非常可观,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闷声发大财”。这类公司一般在网上都很少有相关的媒体报道,所以不被大众所熟知,一般只有行业内的专业人才知道。

根据我们的一些接触和观察,这类“闷声发大财”的公司不少方面有点类似于“小而美”的企业,但又有诸多不同,我们简单聊下。


“小而美”


前阵子虾米音乐的宣布关闭,事实上给所有试图保持“小而美”的企业敲响警钟;再早之前,B站陈睿也说过,“小国寡民是开心,但你是世外桃源也会被坚船利炮干掉”,B站也因此走向“大而全”。

“小而美”企业的没落,通常有好几方面的因素,我们简单列举一下:

1、巨头的外部竞争,导致行业成本急剧上升,“小而美”企业没有足够的竞争资源;

2、“小而美”企业本身的营收来源单一,一旦主要支撑营收的业务受到外部竞争冲击,“小而美”企业造血能力缺乏;

3、“小而美”企业本身的营收能力有限,或者说其营收能力与其产品影响力具有较大落差;

4、企业缺乏真正意义上的竞争优势,其所谓的“竞争优势”可以直接用资源、资本投入来换取。

但上面这些因素并不是根本原因,最重要的在于,这家“小而美”公司处于那个行业赛道上,以及巨头们对这条赛道的战略决策,而这背后基本上也是以行业市场空间为重要依据的。

一旦“小而美”的公司处于一个大赛道中,而这个赛道的马太效应明显时(也就是未来行业集中度会较高,赢家通吃),它就必须要不断壮大发展,而不能守住小众垂直用户,否则只会慢慢被边缘化。

B站处于长视频、视频UGC的赛道,是线上的重要流量入口,有较大的商业想象空间,这也就意味着这个领域一定会被腾讯等巨头所关注和布局,因此B站一定需要往“大而全”的方向发展,倘若不被腾讯投资,也必然会有一场与腾讯正面刚的PK站(即使被投资了也难说)。

虾米也是同理,音乐平台是重要的音频流量入口,并且关联着娱乐行业、唱片公司等整个音乐产业链,显然会是巨头必争的领域,但如果一直坚守“小众”而非拥抱“流行”,那显然会被不断边缘化,当用户量小到一定规模,且没有探索出新的盈利模式时,最终将导致营收不足以覆盖运营成本,最终只能关闭。

虾米更是具有其特殊性,一方面虾米已经被阿里巨头收纳,但另一方面虾米(乃至阿里大文娱)没有与阿里生态产生良好的协同,未产生可观的、额外的商业化效益,此外,音乐版权又是个重投入的过程,因此终被放弃。

通常来说“小而美”的企业流量商业化能力相对较低,不能像巨头那样能够实现生态协同,从而探索出更多元的商业化途径,因此不仅资源上存在竞争劣势,而且从整个社会效益来看,也难以独立存在。我们以前也曾经提到过,未来商业竞争并非单点与单点的作战,而是生态与生态的集团作战。

可以发现,“小而美”企业的生存,需要一定的外部条件,而这类外部条件并非企业本身可控:

1、市场规模较小(巨头不会进入);

2、企业有一定的盈利能力(企业自己可以独立生存);

3、并非未来商业生态中的战略资源(巨头不惦记);

从经济学角度看,所谓的“小而美”市场实质上指的就是利基市场,但利基市场也是会不断变化的,比如说十年前的B站所处的是利基市场,但当视频化成为未来趋势时,其所处行业的市场潜力被不断释放且巨头被认可了,今天的B站所处的就是大众市场。

满足以上三点的“小而美”企业,往往就很接近“闷声发大财”的企业,只不过根据我们观察,我们常提及的“小而美”企业往往是2C企业,而那些“闷声发大财”的企业,往往是2B企业。

二者的区别在于,2C企业的用户忠诚度不高、产品通常非刚需、营销及商业化难度大,导致盈利难度大、利润率低,甚至难以达到盈利平衡点;而2B企业用户忠诚度高、营销难度相对较小,导致盈利能力强、利润率高。


“闷声发大财”


雪球上有个人(具体我忘了是谁)曾经形容一类市场为“佛龛市场”,大意是这类市场的规模不大,但通常只容得下一个头部公司,就像一个佛龛里面只容得下一尊佛一样。这类企业其实就是我们认为的“闷声发大财”企业,他们通常业绩稳定、利润率高,大量出现在不为人知、离终端消费者较远的2B领域。

其实2C市场中也有“闷声发大财”的企业,但由于C端人群需求的区隔不像B端市场那样“隔行如隔山”,因此很多2C的企业能力可以直接复用,这也导致C端企业始终存在扩大目标客群的趋势(扩张同时也受到背后资方的驱使),一旦用户规模突破临界点,便开始与巨头进行正面竞争,或者被巨头纳入其生态圈。

以我们最近接触的一家2B企业为例,其所处的行业市场总体量为数十亿的量级,各大相关巨头(尤其是需要披露财报的上市公司)正常情况下不会去投入资源抢占这个市场,这是这家公司得以“闷声发大财”的前提。

另外,这家企业在这个利基市场中做到了头部,也因此有了相当的议价权、毛利较高。事实上,就是在这个利基市场中已经获得了垄断地位了,外来者想要进入这个市场,不仅需要前期大量资本投入,还需要能够经受得住该企业发起的价格战。

最后,这家企业由于长年来高利润、现金流充裕,资金长期再次投入到了相应设备的技术研发,绕过国外专利建立了一系列自己的专利墙,并将以往需要进口的设备给国产化平替了。

从各个方面来说,这家企业都符合我认为的“闷声发大财”特征,而且比较可贵的是,这家企业“发财”后赚到的钱投入了产品技术研发当中,而没有乱进行产业扩张。事实上,我认为,除非是反垄断法等法规政策的影响,否则这家企业将长期处于这个利基市场的头部地位。(但事实上,几十亿这么小的市场体量,反垄断的相关监管者也未必重点关注)

事实上,“闷声发大财”的企业,或多或少都有垄断性质,或者说是垄断实力。例如因特尔与AMD在芯片市场的表现,有人认为AMD的存在更多是因为因特尔规避反垄断法而有意为之的,当然,由于芯片市场对于半导体产业、科技产业极其重要,因特尔已经被大家所熟知,并且本身就是巨头企业。

不过,随着万物互联、产业互联网等数字化的推进,这类“闷声发大财”的企业也将遇到挑战,它们会需要打造一个针对利基市场或某个产业环节的数字化平台,但由于其对整个产业链上下游把控性不强,无法一举改造整个产业链的数字化,最终只能够接入巨头所构建的生态平台和标准中,告别“闷声发大财”的好日子。

也就是说,产业互联网的推进、产业链数据的打通,会让“闷声发大财”的企业逐步失去议价优势,不过目前来看,这个过程依旧会相当漫长。

参与讨论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