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大家都讨厌奋斗逼?

职场情商
张良计
2020-07-14

01 

前两天听到个很有意思的词,叫“奋斗逼”。

一开始我还纳闷,怎么努力奋斗也变成骂人的话了。后来看了解释才知道,所谓的“奋斗逼”,是指一些学历、背景、业务能力都不是很出众,但是吃苦耐劳,从不抱怨加班,坚信比别人付出更多体力和精力,就能做得更好的人。

被称为职场奋斗逼的人,通常有如下几个特点:

天天在朋友圈里转发正能量打鸡血的文章;

不管工作做没做完,都要在老板面前装出一副正在加班很忙的样子;

当老板问起时表示工作量一点也不大,加班完全没问题,甚至拖着全组其他人跟自己一起加班;

每天早上第一个来,晚上最后一个走,无条件赞成老板的所有决定......

看完这些,我大概明白他们遭人讨厌的原因了。

奋斗逼大概就是我们读书时很讨厌的那种伟光正“学习委员”,虽然身为打工群众中的一员,却处处帮着资本家说话,站在广大群众的对立面。

然而,并不是所有努力奋斗的人都该被称为奋斗逼。奋斗逼之所以是奋斗逼,不在于他奋斗,而在于他傻逼。

踏实奋斗的人,有着清晰的目标,制定可行的计划,并且不断通过现实的反馈来调整和优化自己的行动;

奋斗逼则不一样,他们或许也有清晰的目标,但完全搞错了到达目标的路径。

他们的目光仅仅局限在办公室的狭小格子间内,天天盘算着如何打压同事和竞争对手来获取老板的青睐。

在他们眼里只有零和博弈,成功只能通过踩低别人来实现。用不计回报的傻干、蛮干、死干来获取领导的认可。而不是用独立思考,来获得工作能力和更大视野格局的提升。

用一句时髦的话来说,就是用战术上的勤奋来掩盖战略上的懒惰。

比如我以前公司有个同事S,就是典型的傻干型。

一份2天时间就能完成的项目结案报告,他却花了一个星期。而且这一个星期里,S每天加班到深夜,发的朋友圈都是晚上10点以后,配的图片不是在点夜宵就是露出办公室电脑的一角,写的文字也是那种“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的鸡血文。

自我感动的不要不要的。

有一天领导下班临走时,看到S还在埋头苦写PPT,就走过去拍拍肩膀问在忙什么,S一脸自信地说正在准备下星期周会的结案报告。

结果领导扫了一眼他的报告,说你怎么搞得这么复杂,准备那么多无关的信息干什么,周会上根本用不到。

一旁的几个同事听到了,都暗自窃笑。而S一脸懵逼,呆在位置上一动不动。

这个事情的正确做法,应该是先了解周会的目的以及结案报告的演讲时长,再来梳理和分配报告中要展示的信息,抓大放小。

可S不管,在他看来结案报告就应该事无巨细,不然怎么能体现自己努力了呢?而且这种努力一定要让领导知道,不然怎么能突出自己和其他不加班的同事不一样呢?

这就是傻干型的奋斗,相信没有功劳也有苦劳。看似做了许多努力,但最终成效非常低。

 02 

再把话说回来,大家觉得老板真的会喜欢、欣赏甚至奖励奋斗逼吗?

非也。

我询问了周围一圈做管理者的朋友,无论是公司老板还是团队领导,他们对于“奋斗逼”的态度都出奇一致:

可以有节制地任用,但不能担当大任。

归根结底老板会“喜欢”奋斗逼的原因,并不在于他能创造多少剩余价值,而在于他是一个示范,可以激活内部竞争。

现代管理学上有个“沙丁鱼原理”,又称为“鲶鱼效应”。

讲的是挪威人喜欢吃沙丁鱼,尤其是活鱼。但沙丁鱼天性懒惰,不喜欢运动,加上返航路程较长,所以人们把捕捞到的沙丁鱼运回至港口时,几乎所有的沙丁鱼都死了。

后来有个渔夫想了个办法,就是在沙丁鱼槽里放一条鲶鱼。

因为鲶鱼以其他小鱼为食物,当它进入一个全是沙丁鱼的陌生环境时,就会四处游动从而引起其他沙丁鱼的警觉。

当沙丁鱼们发现这个“非我族类”的危险份子进来后,便也会一直游动,直到返回到港口。如此一来,所有沙丁鱼就都是活的了。

这种通过个体的中途介入,从而激发群体的竞争意识,就是著名的“沙丁鱼原理”。

该原理在公司管理上运用的非常普遍。比如引入新的技术,新的项目,新的团队,然后让大家内部PK,最后择优选用。

而奋斗逼,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成为老板手里的“鲶鱼”。

虽然他们不一定能给公司生产出更多的价值,但可以起到一个示范作用,用来提醒那些上班偷懒摸鱼的员工:

“你们看那个谁谁谁,他上班那么努力,你们怎么就不能学学!”

这背后的真正意思,并不是“我很认可那个谁谁谁”,而是“我希望你们都拿出那个谁谁谁的干劲来”。

仔细品品这两句话,完全不是一个意思。

反而真正聪明能够担大任的人,是不会去当奋斗逼的。因为他们有战略思考,懂得什么地方该用力,什么地方该放手,而不是一味死干蛮干。

他们知道团队的向心力更重要,而奋斗逼是无论如何也培养不出一个有凝聚力的团队的。

03 

我们再把视野拔高一点,还能发现一些有意思的东西。

比如任何一个稳定的公司或组织,其人员构成大致都会遵循“10-80-10”的规律。即最上层10%是极度聪明的人,中间80%是一般普通人,最下层10%是吊车尾的人(如下图):

微信图片_20200714202054.jpg

顶部的聪明人想要实现长久稳定的管理,就必须不断下达统一的意志。例如CEO公布公司发展战略,领导决定未来的产品业务走向,老板选择增加、删减或合并部门等等。

然而,意志光从上往下传达远远不够。

在中间腰部,还需要有人能够代表和落实这些顶层意志。不然它们就容易变成空中楼阁,无法被贯彻和执行。

于是就出现了一小部分人,虽然他们身处80%的群众中间,背地里却代表着那10%最上层的管理意志。

根据具体情况需要,这些人可以扮演任何角色。观察监视,打小报告,传递“圣旨”,充当白手套......无论是过去的帝王将相还是如今的当官当权,都少不了这种人的身影。

在周围人看来他们是人民群众中的“内奸”,在顶层管理者看来他们是名副其实的“工具人”。

而奋斗逼,就是最适合充当该角色的人选。

一方面,他们内心坚信自己是与众不同的。

在他们看来,其他人都是混吃等死,只有自己充满了上进心。他们奋斗的源动力就比别人强好多倍,只要给个机会就能立马顺杆往上爬,为达目的不惜代价。

另一方面,他们愿意对上层唯命是从。

无论是被洗脑也好,还是本身就这么认为也罢,这种绝对服从的态度就深得管理者芳心,用起来也舒心。

我们在影视剧里经常会看到这样的人。最后他们的结局要么是愚忠而导致下场悲惨,或者是突然开窍后(极少数)重拾完整自我。

现实生活里也是一样。

我以前认识好几个可以被称得上“奋斗逼”的人,他们最终都没有迎来人生逆袭,反而越奋斗越是在原地踏步,甚至有些人在丧失利用价值后被无情抛弃。

实在是可叹。

 04 

说白了,奋斗就好好奋斗,千万不要给自己带上个“逼”字。

聪明的奋斗,不以打击和损害他人利益为前提的奋斗,凭自己能力在社会上立足的奋斗,值得敬佩和提倡。

但把“奋斗”作为自己的标签,处处凸显自己与众不同,来和其他人划清界限,这就很傻了。

这个世界永远都是过程不感动人,结果才感动人。

如果你艰苦奋斗许久,最终成功当上CEO迎娶白富美,这叫励志故事,没毛病。

可你还没成功呢,就开始大呼小叫,每天转发老板的鸡汤朋友圈再配一句“受教了”,公司里大事小事都往身上揽,并拖着团队里其他同事一起加班,这叫害群之马。

试想一个公司里,其他人都是各凭本事把事情做好做完能够准时下班,这时来了一个奋斗逼天天说要自觉加班,准时走的员工都是偷懒。

然后老板一听觉得有道理啊,你们都应该加班才对,工作量不够我给你们加。什么你说加班费?人家不要你凭什么要?

结果这一个人就把其他人全拖下水,团队内卷化越来越严重。

奋斗逼以为靠自己比别人更吃苦耐劳就可以上位,殊不知他一个人拉低了公司集体的容忍度,还帮着老板违反劳动法。到头来老板非但不会感谢他,还会觉得这都有人能忍那我下次再过分一点也没关系。

热爱生活没错,充满上进心没错,艰苦奋斗更没错,但在做这些事情之前,要想想自己是不是以牺牲周围人的利益为代价。

也许我们力量有限,不能让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但我们可以尽自己所能,不要让这个世界变得更糟糕。

当一个奋斗者,不要当奋斗逼。

共勉。

参与讨论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