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做事的人,会把「成功学」变成励志的事实

营销管理
营销王老炮
2020-03-06

趁着疫情,难得有整段的时间可以啃一啃「大部头」的内容,滋润一下因忙于奔波而日渐匮乏的精神世界。

无意在知乎看到了一个话题——

如何看待国外亿万富豪无人脉 90 天重新用 100 美元赚到 75 ?

话题源自于一个美国真人秀节目。

90天」、「100美元」、「赚75万美元」……看到这些国内新媒体的高频用词和套路,本着对比一下国内外标题党水平的心态,看一下国外「制造焦虑」的能力是否能和国内相提并论。

结果我却不知不觉花了两天的时间,看完了近5个小时的纪录片,中文译名《富豪谷底求翻身》(B站可看完整中文字幕版本)。

不为别的,就为纪录片完整的呈现了一个完整的「闪电式扩张」的创业过程。

在知乎的评论里,10个有9个都说在这种镜头下呈现的东西是在镜头和剧本下达成的效果。

但是说真的,如果把剧本和镜头的加持给到我们任何一个普通人,我们也完全达不到这种效果。

而且重点也根本不在于纪录片的真假,我们在输入知识的时候,如果把注意力放在分辨真假之上,可能会消耗掉我们大量的时间成本。

如果换一种角度,从你看的事情里,去分辨那些东西是可以拿来就用,或者稍加思考,就可以马上运用在自己正在做的事情上,不香嘛?

 

01

挑战和初心

 

男主是全美第一借贷公司stearns的老板,公司市值已经达到22亿美元。

他准备进行一个挑战,用一辆破皮卡、100美元、以及一个新名字,空降到一个自己从来没有去过的落后城市,用90天时间,创立一家市值超过100万美元的公司。

只为证明美国梦依然存在,用自媒体的话来说,是为了证明「屌丝在这个时代也能够从零逆袭」。

如果最后没有超过100万美元,哪怕是差一分钱,他自己也会拿出100万,补偿所有在这个过程中帮助过自己的人。

回看国内自媒体的文章,在他们吹捧的那些抛弃你的同龄人时,我们都忽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每个人背后的资源。

人们喜欢屌丝逆袭的故事,本质是因为屌丝逆袭是所有人的幻想,正是因为难实现,所以成为了最好的故事素材。

然而,屌丝逆袭是万分之一的概率,创办一家能够长期活下来的企业,也是万分之一的概率。

基于这个,你再去看看那些所谓抛弃你的同龄人,他们脚下踩的是你看不到的跳板,跳过一些你根本逾越不了的鸿沟。

所以我大概能够明白男主的初心,他是希望看看自己,抽掉脚下的跳板,摘掉身后的光环,自己还能不能站起来,挑战自己,也是给看着他的人们打一个样。

没有退路的挑战,才算挑战。

 

02

目标和行动

 

90天赚100万美元,从这个题目中你能看到什么?我看到的是这场挑战的主旋律——速度。

创业就像是跳崖,在下落过程中,你要组装一架飞机,保证你在落地之前就了解好市场、技术和团队。

作为创业者通常两种选择——

一种是用尽手段降低自己的下落速度,给自己充分的时间来组装飞机;

一种是用尽手段,用更快的速度组装这架飞机。

所以90天这个限制条件,就决定了男主一定是牺牲所有的东西,给「速度」让路,他没有时间也没有机会去计算,他这样的牺牲能获得什么回报。

其实在我看来,在同样的环境中,只要活下去,对正常人来说已经算赢了。

大多数创业公司尤其是互联网公司的员工,大概率会有一个催命式的老板,用夺命连环deadline榨取你的每一滴汗水。

你不理解,是因为你不知道,这架「飞机」的雏形必须在最快的速度内搭建出来,让投资者看到你能活下去的能力,公司才有可能拿到活下去的钱。

在纪录片里,男主把活下去这个目标拆解成了3件事——

钱、人、渠道。

 1、钱  

在这90天里,男主的主线目标,就是用最快的速度赚到能做下一件事情的钱。

第一阶段,赚到可以活下去的钱;第二阶段,赚到可以组建团队做事的钱;第三阶段,赚到可以开一家烤肉店的钱。

几乎每一天都踩在deadline上。

而我们要完整的走过这三个阶段,可能需要35年甚至更长。

我相信,就前两周男主为了生存睡在车里,开始打临工、卖轮胎赚生活费的环节,就能在现实生活中淘汰一大部分人了。

男主是怎么做的呢?

无论是打一份临时工,还是最终通过买卖房产去撬动更大的资源,男主都坚持自己一直遵守的商业逻辑——「先找到买家」。

先找到买家,转换到国内的语境里,就是找到真实的需求。

而一部分真实的需求就放在当地的交易网站里,比如特定型号的轮台、一辆性能和外观还算OK的二手车、一套离市中心不远的二手房。

真实可见的需求能带来是可预见的利润空间,但因为真实可见的需求往往已经有非常成熟的市场了,意味着你掌握的信息差是有限的,你能利用信息不对称所得到的利润空间也是有限的。

所以男主知道自己必须找到隐形的需求,才有可能掌握更大的信息差,来撬动更大的市场。

其实,这个时候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

  2、人和渠道  

要掌握信息差,自己就要掌握更多的信息。

所以男主在做临时工时就已经开始注意到他遇见的人,到底哪些是可以帮助他实现最终目标的。

在偶然的机会中他了解到当地人喜欢喝啤酒,所以他第一个冒出来的想法是开一个啤酒厂,以本地为基础,创建自己的啤酒品牌,通过电商销往全国。

于是他开始以啤酒厂为目标招募团队,这个时候他刚刚卖出一辆二手车,买入一间离市区不远的房,如果房子能够顺利拿下来,装修之后再卖出去,就能够有一部分啤酒厂的启动资金。

但是他没有迷信自己的智力,在对当地市场一无所知的情况下,他没有迷信几十年来积累下的商业嗅觉,而是第一时间想到了当地的创业孵化中心。

在手头只有几千美元之际,为了弄清办一个啤酒厂所需要的手续,他不惜花1000美元去咨询律师。

最终,结合律师和创业孵化机构的建议,男主意识到开酒厂并不是一个好选择,其实这是一个好消息。

对创业来说,选择其实更大于努力,如果方向不正确,只会越努力离目标越远。

为了快稳准的达到目标,这个时候你会发现,男主在做所有事情的时候,又秉承了一个宗旨——「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商业分析交给创业孵化机构、卖房子选店铺找中介、装修找设计师、授权给当地员工找靠谱的厨子……

其实大多数时候,专业的人剩下的不仅是你的时间,他们更多的是给你指引了正确的方向。

我们可能会因为很多事情是自己亲力亲为而自豪。

确实,那省下了很多资金成本,但是牺牲了时间成本和机会成本。而对于很多创业者来说,时间成本和机会成本才是最有价值的东西。

所以男主把很多可以亲力亲为的事情,都交给了专业的人去做。

我们之所以会对「亲力亲为」这件事着迷,其实是因为我们对自己能力的高估,和对自己无所不能的迷信。

所以很多企业想通过新媒体打开市场,却又不愿意请专业的团队或者组建自己的团队,偏偏把这个重要的任务交给市场部自己琢磨研究,甚至让行政人事部门兼顾着弄一下。

最后所有的人都苦不堪言,事情做的一点也不像样。

我们做了近30年营销,也只是在一小部分的领域算得上专业。

我们在设计上算不上绝对专业,所以我们和清华美院的博导合作;我们在渠道上算不上绝对专业,所以我们和有十几年经验的销售总监合作;我们在数据分析上算不上绝对专业,所以我们未来也和大数据分析公司合作……

作为一个合格的创业者,你不可能在所有领域都非常专业,但你必须有判断市场的能力、并在作出决策之后,敢于和专业的人合作,渠道你想要达到的地方。

我们最宝贵的不仅仅是时间,还有精力。

如果把普通人放到节目中,大部分人都会为了节省那几百一千,最后翻倍地为自己之前的抠抠搜搜买单。

纸上谈兵的打工者,和战场上拼杀过的老板之间的关键差距,并不是脑中道理和手上金钱。

而是多年实战经验积累而出的,思维高度,以及敢于快速决策的行动力。

 

03

困境

 

困境,考验的是你对问题边界的理解能力。

困境带来的是机会,尤其是在创业之前,如果没有各种各样条件的限制,没有各种各样规则的制约,那几乎所有人都可以做到的事情,凭什么是你来做呢。

比如我看到很多国外的设计素材网站,其中的素材毫不夸张的说,可以轻松超越国内大多数设计师的作品。

这些网站的收费其实并不算高,但经过了解,其实很多人是卡在了付款的那个环节,因为国外网站大部分是需要VISA 信用卡支付的,很多人都嫌麻烦,在这一步放弃了。

然后你就可以看到国内的大多数素材网站以及淘宝店,就是把国外的素材下载下来,打包分类,并翻译成中文释义,就能轻松卖出成百上千分,轻松实现睡后收入。

面对困境,你之所以还能够逃避,是因为你还有退路,你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走没有困境就能解决问题的那条路。

但是在纪录片中,男主没有退路。

哪怕买的房子出了问题,他需要花超出预算一倍的钱去修整,他也毫不犹豫,他要的是时间和速度,而不是纠结之后即损失了时间,又损失了房间的品质,卖不出自己想要得到价格。

哪怕去参加烧烤比赛前,烧烤炉都还没做好,团队一次都还没有演练过流程,烧烤主厨也是第一次参加这种比赛……任何一个问题都足以导致他挑战失败的不确定因素摆在面前,他也要把所有的前期准备全部做到位。

哪怕主厨帮他在烧烤大赛赢得了第一面,但是他发现主厨是一个没办法承担责任的人,为了团队长久的发展,而义无反顾的辞掉了他,并给他不菲的补偿。

这就是做事儿的人,他们知道这个问题的边界在哪里,什么事情是一定要做的,什么事情是坚决不做的,以此保证自己能够现在正确的路上走得更远一些。

 

04

信与不信

 

最后,男主和团队一起创办的烧烤屋,最后估值75W美元,并没有成功挑战100W美元的目标。

很多人看完后评论这个纪录片的真实性,认为这就是演给我们这些韭菜,专门收割我们注意力的节目。

你的思维高度,决定你看待事情的方式。

如果你把这个节目当做是创业的教科书,那很可惜,你依然逃不过九死一生的结局。

如果你沉迷于在节目里找BUG,那很可惜,你这并不是批判性思维,你只是在找优越感。

所以回到文章开始说的,这是时候应该拿来主义的心态,拿他如何从零到一的思维、拿他洞察需求的方式、拿他组建团队的魄力、拿他提升产品价值的手段……

信与不信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每次看到新事物,你能取其精华、为己所用吗?

参与讨论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