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石屹:把土豆营销成苹果

公关PR
市场部网
2012-01-05
销售与市场
谈笑之间,一杯咖啡配微博,引百万“粉”群尽折腰;借翼而飞,一鸣惊人评热点,抢眼球PK过了乔布斯;以攻为守,一气呵成出妙笔,推“潘币” 广告幽默网民堪称奇。能有如此道行者,必定已是“人物”。不但如此,此人还能将地产大腕、媒体天才、营销大师、娱乐明星等诸多头衔集于一身,他又该是何等样人物?——潘石屹,神乎,人哉?潘氏营销,道乎,术焉?

潘氏之术:给微博穿上了自己的外衣

2011年10月6日,苹果教父史蒂夫·乔布斯盍然去世,一时间,关注与悼念成为全球热点。潘石屹在微博上不失时机地发出评论:“‘苹果’董事会应该马上作一决定:大量生产1000元人民币以下一部的iPhone和iPad,让更多人用上‘苹果’,这是对乔布斯最好的纪念。”一石惊起千层浪,这一戏称随即引起无数网友的转发和评论。其中,有睿智者便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潘总哪天要是也去世了,也请贵公司推出1000元人民币一平方米的房子吧,十几亿人民都会纪念您。”更有甚者还制作了“壹潘”币,并强烈要求物价局备案“1潘=1000元/平方米”。“潘币门”事件由此而出,引发网媒和纸媒广泛关注。

 网友的反唇相讥,在许多人看来,已经让潘石屹骑虎难下,进退维谷。谁知,潘石屹却一笑而纳,将计就计,在其微博上真的推出了自己的潘币:SOHO望京银行+一潘面额+潘石屹肖像,而背面图案却是其标志性楼盘。这一幽默不但将网友的反戈一击和自己的尴尬化为无形,而且反倒是借力打力,为自己做足了一次免费的品牌宣传。

一杯咖啡配微博,谈笑之间,腐朽化神奇。这,不能不说是“大师手笔”(即使潘币门事件从头到尾就是一个有预谋的整体策划,也堪称“经典”)。

微博时代,微博营销叫得很响亮。然而,能够真正领悟其真谛且应用自如者,并不多见。潘石屹无疑是微博营销之大成者,而之所以能大成,是因为他给微博穿上了自己的外衣。

首先,潘石屹深谙微博营销“惠而不费”之真谛。潘石屹深谙“表演”和“传播”之重要,然而,他却很少用直接的商业方式去做宣传。有哪家媒体可以从潘石屹哪里挣到广告费吗?这个似乎应该有,但事实上好像真没有(即使有,也是少数)。表面看,潘石屹是一只不折不扣的“铁公鸡”,实则是他深谙“惠而不费”的传播之道。做节目、讲学、出书、自己做代言,从博客到微博的与时俱进,潘石屹是一个把自己的名字完全品牌化的人,更是将个人品牌价值利用到最大化的人。

其次,名人坐庄微博,微博平台就是品牌传播的“核武器”。“微博是核武器”,这是潘石屹对微博的经典概括。如果把微博比喻为股市,那么,名人无疑是**,“粉”们则是散户。对于普通“粉”们而言,充其量是晒晒个人喜怒哀乐,小资一番。而对于**而言,微博传播的瞬时性与互动性,加之“粉”群数以百万计,微博就真如核武器的裂变和聚变效应一般,成为了一个巨大的个人媒体平台。

在偶像分化和亟需偶像的时代,如果少了“潘石屹”,微博还是微博吗?

潘氏之道:把土豆营销成了苹果

有关潘石屹的评论,那不是一般的多。其中,大多都把潘氏营销归结为“术”的层面。“能把西红柿卖成水果价”、“不花一分钱做品牌”、“每分每秒都在做营销”如此等等,咋一看来,潘石屹对营销确实“术业有专攻”。果真如此吗?

我们习惯于从“术”的角度去析事看人,有两方面原因。

一是急功近利,拿来主义,总想把别人成功的东西马上拿来为我所用。就比如,我们学写散文,想急于求成,以朱自清的《背影》为范文。怎么学呢?惯用的方法就是“五马分尸”:段落、层次、修辞、造句和中心思想,逐一解剖个体无完肤。而实则,这样一篇佳作,大家在用笔之时,除了个别词句的斟酌与润色,完全是一气呵成。这究竟是此术呢还是彼术呢?相反,一个哪怕是掌握了各种语言技巧和修辞之术的人,能否写出这样的传世之作?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语言的背后是思想,思想的背后是思维,思维的背后是长期的生活积淀和学习养成。

雕塑大师和石匠的根本区别在于,大师只是信手拈来,就可以巧夺天工,赋予一块石头以灵魂,成为艺术珍品。而石匠呢,即使是使尽浑身解数,也仅仅是改变了石头的-全球品牌网-形状。行文如此,营销亦然。潘石屹先生有一段经典语录:“老子讲:‘治大国如烹小鲜。’就是说治理一个国家就跟做一条小鱼一样简单,北京的许多房地产发展商动不动就谈公司管理,但他们一个个都忙得焦头烂额,见人就抱怨他们一天工作多少个小时,我看他们实际上都是烹小鲜如治大国。” 

二是我们自身缺少足够的内功,不能穿越迷雾直达真谛。正如看一棵树,有的人只会看到枝头的累累硕果,而无视它遒劲有力的树干,更无视其植根于沃土的发达根系,得出的结论也必定会本末倒置,到头来只会以术论术,邯郸学步。

所谓的“潘氏营销术”,本质上是其营销之“道”。营销之道的背后是潘先生的为人之道、事业之道和媒体之道。四道合一,笔者把“潘氏之道”形象地比喻为“土豆定律”。

潘石屹与土豆共有五大特质:

一、外表质朴,其貌不扬。尽管没有偶像明星的伟岸与挺拔,也不能说人见人爱花见花开,但也不至于招人厌。

二、大众消费,食用广泛。下至庶民上至总统皆离不开,都爱吃。当今的潘石屹无疑是一位“人物中的人物”。地产界、营销界、传媒界乃至娱乐界,有哪一行能少的了他?最重要的是,这些行业,又有哪一个不是和普通大众息息相关?显然,正如土豆一样,他已经成为“大众消费品”,甚至是必需品。

三、营养丰富,极具内涵。素有第二面包和地下苹果之美称。一个事业有成特别是有大成之人,必定是一个有内涵、有思想的人。行者有路,思者无疆。营养,乃营销之养,营销之根。潘石屹之营养皆在于一个“道”字。所谓道,简言之,就是对客观规律的实践、领悟、驾驭、总结和升华。潘石屹从不掩饰自己的商业目的。但是,我们又很少看到他以商言商。其实,营销无论被冠以多么华丽的外衣,其本质皆离不开抬头看路,埋头思考,抬头吆喝,埋头点钱。这,或许就是典型的潘氏之道。

四、食法多样,随形而贵。炭火里烤烤野炊吃、薯条薯片小资吃、酸辣土豆丝家常吃、土豆烧牛肉小康吃、奶油土豆国宴吃,同样一粒土豆,因为吃法不同,其身价也会天差地别。与乔布斯的最大不同之处在于:乔布斯是把青苹果营销成了红苹果。而潘石屹,却是把一粒土豆(他自己)营销成了“苹果”。这一点,正是潘石屹真正的高人之处。正因为如此,才有了“土豆”和“苹果”的微博PK。

五、长于地下,花开地上。既有“草根”的特质,又升华了自我。翻开潘石屹的履历可见:生于西北贫困的农村,后“农转非”于县城读书,大学毕业后参加工作,中途辞职下海,历经商海锤炼。他是一粒升华了的“土豆”,这一升华,是他能够成为“苹果”最关键的因素。然而,最难能可贵的是,即使成为了“苹果”,他依然秉持着身为“土豆”的定力和特质:这就是他作为商人,既能保持纯粹的心态却又始终都有清醒的头脑——“中国房地产业的风险,我觉得第一不偷税漏税,第二不行贿受贿,就没有太大的风险”。古往今来,像黄光裕这样的许多成功者不是倒在了创业的艰难历程上,而是倒在了成功之后的迷失上。在成功之后,依然能有如此定力,无疑是潘石屹事业大成与恢恢乎游刃有余之基因所在。

以术观道,神也;以道观术,人也。

真正的战略家不仅深谙战略之“道”,而且胸中有“术”。他们不但能够用清晰的战略来指导自己的事业,凝聚自己的团队,在让各级执行者高度认同自己的战略同时,还能为他们授之以术;同时,作为战略家,他们自身还能够把实践过程中成功了的“术”升华为“道”,进而形成更高层次的“术”。潘石屹,正是这样一位在“道”与“术”之间游刃有余的战略家。

参与讨论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