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名企非名校,我是如何入职顶级互联网公司的

职场情商
市场部网
2017-08-17
微信公众号:PMCAFF(ID:pmcaffcom)

编者按:
本文作者莘皓旸是一名普通高校的大三学生,为了准备今年产品岗的求职,他陆续参与了腾讯、百度的校招,前者止步于VP面,后者则没通过简历关。
5月12日,滴滴的俞军老师在PMCAFF发布了 三个问题 来招聘产品经理,15号皓旸针对「同理心是天赋还是技能,有何方法提高?」这一提问写下了自己的答案,17号俞军老师在评论区说「求微信,我要用红包点赞」,当天滴滴HR就通过PMCAFF猎头部联系我约了面试,21号-24号通过内推的机会最后拿到了产品实习的机会,目前在滴滴快车团队就职。
从俞军的红包点赞到入职滴滴仅仅过了不到10天
不到10天的时间求职经历让他整个人处于狂喜状态,心态平复之后他决定复盘一下通过PMCAFF成功入职滴滴的经历,本文分享了没有名校名企核心项目光环的情况下,如何去自己心仪的企业,从平台和个人积累聊到互联网大环境,值得一读,也欢迎大家留言讨论。
方法论和落地能力造就了面经和真实能力的差距
面完鹅厂之后,我的面试评价里有这样一句话:怀疑表现出来的都是套路。看了之后第一感觉是无奈,但是冷静思考,为什么用人单位会怕“面试套路”这种东西呢?
可能因为现在市场上广泛存在几种情况:
太多人靠面经来求职,这种情况在0-3年经历的尤为普遍
难以界定真实实力和套路
简历造假
我们来针对这三种情况来分析一下,为什么情况会出现。
1、初级从业者对市场或业务了解不够深入,因此看了面经。
2、套路是指,本来没有做过的事情,但是看了别人项目大概是怎么回事,就可以去描述这件事了。
真实实力是指,一个项目自己完成的,完成过程肯定不是1234,而是每一步里会有更多的变量,可能最后完成是1324,核心的能力在怎么去克服一个个不确定的变量,最后达成预定效果。
面试者为了让面试官相信自己的真实实力高,因此用一些套路,但是实际上是不具备真实实力的。
3、套路算是简历造假的子集。学历,工作时间,工作薪资,职级算是重灾区了。
面经本身其实是一个结果导向论的东西,我也看过(虽然证明没啥用),没什么用的原因是,面经只会说一个结果,就是别人咋问,你咋答的这个问题。
可惜很少有面经会详细的说出来,为什么会想到这些,我的知识体系是什么样子的,面试官问的问题在我知识体系中的哪里,怎么在3秒内快速定位,然后根据自己的知识体系来输出一个不错的答案。能根据结果来反推知识结构的人其实少之又少,这种人也不算传统意义上的“看面经的”了。
所以面经和真实实力之间差的是方法论和落地能力。而解决方案就是:证明自己不光是结果,还有自己总结的方法论。
所以我觉得把我的思考在平台上写出来。降低面试官的筛选成本,对于知乎简书微信号我选择了在PMCAFF写东西(邀请码都是我去淘宝买的QAQ)。就最初预想来说,结果还不错。当时滴滴面试官说,看了下论坛的回答和提问,在20岁的时候能有这些思考还挺不错的。
这就是降低筛选成本,同时让面试官对我有一个初步的认知,把面试官当用户看,能让他少用脑子就少用脑子,毕竟0-3年的这块求职者人太多,尽可能做到最好吧。

没有名校名企核心项目光环你该如何成长
没有名校名企核心项目光环,个人营销可能是最靠谱的成长途径。
说完了PMCAFF对我的帮助,上升一个度思考一下我们的晋升渠道。其实在论坛产出答案,或者在知乎,喜马拉雅当大V,抑或是搞公众号其实是一件事。我们做这事除了有利于面试,做这些的本质是什么?对答案的复盘?与咖友的交流?专业领域的知识提问?
可能一开始都有,但是我不认为这是核心的东西,除非用金钱来维系的,不然这个不能持续,毕竟人人都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我们做这些事的时候,其实是在营销自己,树立一个个人品牌。
那从这个角度看把这件事做到最好的应该就是25岁的百度副总裁”李叫兽“了。
简单总结一下他的个人简历:
1、2014年通过《你为什么会写自嗨型文案,X型与Y型文案的区别》、《做市场的人,不一定知道什么才是“市场”》和《为什么你有十年经验,但成不了专家?》等百余篇高质量原创商业分析文火爆互联网。
2、2015年7月,为推进营销科学化,创办北京受教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带领团队研发了一系列口碑良好的营销方法论与工具。
3、2016年12月,他携团队加盟百度,任副总裁。李靖本人仍独立负责受教信息科技公司原有的科学化营销创意工具业务。
那让我们从个人营销的角度看这件事。李叫兽把营销自己做到了极致,挺牛逼,百度内部也很多人挺他,所以应该是有真材实料的。为什么这样的一个25岁的人有那么多真材实料?
这样思考下去,真材实料应该来源于个人营销过程中对商业模式的不断复盘,收获业务能力同时营销自己。对一个没什么光环的从业者来说,个人营销这条充分竞争的路看起来比较艰辛,但是可能是收益最大的路了。
现在整个互联网行业的从业者估计也有几百万了吧(粗略估计并没有细致推理),这么多人,年轻人中有一半参加面试的都是各大名校985的,伴随一些大厂的裁员,供大于求,整个大环境其实在越来越恶劣。
在这种互联网大环境中,也许进行个人营销,树立个人品牌是最靠谱的途径了,毕竟这是一个公开公平的跑道,每个人去掉身上的光环进行一场新的赛跑。你可能会说,几十万人做一件事,最后出来的不也就李叫兽一个人么?
我觉得吧,一个是跟打仗一样,哪怕最后战败了,坚持的比较久的将军得到的回报也比较多。再一个以后知识付费这个盘子越来越大,哪怕不能为自己增值,转做知识付费或者知识型网络大V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由此来看,个人营销其实是一个面向是未来的方向,也没什么输不起。罗振宇有个观点,不说对错,蛮有意思“以后每个人都会成为即插即用型的人才”。每个人不敢说,互联网这个行业已经有这个趋势了。如果成真了,那会发生什么?

个人品牌距离我们普通人有多远?
上一回说到一个词。“即插即用”,我们来假设一下,如果真的互联网业界成了这样子会怎么样。(我在假设!假设!就是假的所以别说不可能!)
以普通人入职一个项目为例:
求职者条件:求职者相对透明可信,档案充分被证真。
项目条件:快速入职,项目干完走人,不需要太多人维护。
那么当求职者简历都为真的情况下(目前几家公司在做诚信联盟,应该距离不远了),为了降低筛选成本,最炙手可热的人就是领域内最出名的人,或者最容易被量化为高净值的人。
除了技术岗位(技术岗位也有可能比如github),不论产品还是运营还是销售,还真就比拼的是个人对自己的营销能力。
如果再假定这个人每一份工作都对自己起到正向成长作用,那可以预期的是,经营个人品牌的个人一定可以同时提升业务能力和个人品牌,这种成长一定是指数级成长的。这个项目做完了,凭借这个项目中积累的业务能力和名气,又可以去一个更高的平台,以此正向循环。
说到这,咖友们认为“个人品牌”的建立距离我们普通人还有多远呢?
现在不少大公司技术岗要求github多少star,产品岗位只是难以被量化,但是被量化这件事,总是被逐渐逼近可能的,指不定有一天JD上写着“PMCAFF 300认可”呢,对吧?

同理心是天赋还是技能,有何方法提高?(作者原回答)
每当看到这种由产品领域上升到其他领域的问题。我就觉得,产品经理这个职业还是太年轻了,很多跨领域的研究都没有跟上。
我在文章最后才会说同理心是技能还是天赋,因为这个不重要,我今天先来给各位同行分享一下学界成果。看完你们可能就会体会到为什么我说产品经理在跨领域研究上实在太年轻了。
在心理学界,这个问题已经研究了近50年,50年啊!神经科学界对这个问题研究了也得有20年了。
先来介绍一下目前学界对这个问题的研究成果。
2000年之前的研究都是从功能性上来研究同理心的。比如:
Hogan(1969)认为同理心是设身处地理解别人想法的感情状态。
stray(1987)认为同理心是一种情绪情感反应。
feshback(1987)是认知能力和情感能力的结合体 ,是人的一种能力。
ickes(1993)把共情能力定义为准确推断他人想法和感受的一种能力。
davis(1996)把同理心肢解为了四个部分观点采择,想象,个人悲伤,和共情关心;这个组成了国外研究最普遍的共情量表。
你们看2000年之前的国外学术界对于同理心这个概念已经研究到了这个地步啊。
国内研究就落后不少:
国内学者彭秀芳(2006)运用结构方程证明了davis的理论。
国内学者崔芳(2008)从生物功能学划分同理心为 情绪共情和认知共情。
......
算了我们还是看国外的研究吧……2000年之后国外学术界更多开始从神经科学上研究同理心了。
为什么呢?因为经过神经科学尤其是功能型磁共振的发展,我们可以判断这是怎么作用出来的了。现在可以回答俞军老师的问题了!
同理心到底是能力还是天赋?
介绍一个人, Decety,这哥们和前面的davis是好友,他延展了davis1996年提出的理论。Decety,Philip(2004)经过各种各样的实验证明:同理心是在不混淆自己与他人体验和情感基础上体验并理解他人感受的一种能力。
这篇研究中,共情的产生过程是这样:
产生共情的人处于一种情绪状态
这种情绪产生情形与另一个人的情形是同形的
这种情绪是观察和模仿另一个人的情绪而产生的
产生共情的人可以意识到自己情绪当前产生的原因在于他人而非自己。
所以同理心的产生是可以后天锻炼的。锻炼自己的观察和模仿能力,并且可以把自己和用户放到相同场景。
最后能上升到一种情绪状态,比如滴滴司机的烦躁,滴滴乘客等车的不爽。只有最后上升到了情绪状态,冲着情绪去解决问题才有可能成为伟大的pm。
最后给大家分享一个有趣的实验,是来探求同理心是人大脑哪个地方活动来调动的。
实验内容是让被测试者通过听声音看影像资料,想象疼痛的感觉,发现有的被测试者感觉很疼,疼痛神经全被打开了相反有的测试者并没有什么感觉。最后发现同理心是依赖前额皮层产生,在脑内进行复杂运动的过程牵扯到很多种神经共同作用。
所以如果你在年龄小的时候,对于他人的的疼痛有切身体会,有极大的可能你今后可能拥有很强的同理心。但是这种天赋是会被超越的,比如别人比你经历的更多因此更容易去想象一种情形。
因此其实同理心也是一种天赋,可惜不容易被发现,也容易泯然众人。
——END——
来源:PMCAFF(ID:pmcaffcom)
市场部网——领先的市场人职业服务平台,工作好帮手,职业助推器。关注市场部网微信公众号:市场部网(ID:scbw2006),每日收市场资讯、营销干货,与百万市场人每日进步一点点。

参与讨论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