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入口“去中心化”?整个移动互联网亦如此!

公关PR
市场部网
2014-12-12
创业邦
这两天最有营养的应该是张小龙微信公开课的讲话。张小龙讲到微信的“去中心化”,有人认可,有人吐槽,有人质疑。但不得不说,“去中心化”是移动互联网有别于传统互联网的本质特征,整个移动互联网正呈现入口的“去中心化”趋势。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虽然微信赚足眼球,但各家APP有各自的市场,移动互联网的入口不可能被一家两家独占。

首先,移动互联网的入口是多层级的。
移动互联网入口的最基础层级应当说是手机以及一些智能硬件。通过硬件来影响用户软件的使用,从而占据流量入口,这已成为移动互联网流量获取手段之一。小米手机的成功已经证明了硬件可以成为移动互联网的基础入口;而目前正火的智能硬件,也可以成为互联网入口,从源头获取流量。
应用商店、手机安全可以说是第二层级。手机安全在所有软件中居于最基础的地位,应用商店则是移动端主要的流量分发平台。
微信、手机搜索、手机地图、手机淘宝、浏览器等超级APP可以说是第三层级。他们拥有惊人的用户量,占据大量的用户时间和流量,也正在探寻盈利模式。
像墨迹天气、365日历、天天动听、美图秀秀、手机壁纸等工具类应用,满足了特定用户刚性需求,既拥有海量用户,用户群又相对稳定,可以成为手机入口的第四个层级。
像魔漫相机、疯狂猜图、脸萌、手机游戏等短时间风靡的短命应用,短时间获取大量流量,但并不持久。他们呈现出这方唱罢、那方登场的局面,成为第五个层级。
其次,移动互联网的入口是多元化的。
在PC时代,浏览器、搜索框、即时通讯、安全成为了入口;而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手机厂商(如小米、联想)、操作系统厂商(谷歌)、应有商店、安全软件、浏览器、即时通讯、一些工具类应用都能成为入口,移动入口分散化,展现出显著的多元化态势。
在移动互联时代,移动终端的多元化、用户使用场景的多样性、用户需求的多元化,这些都导致了移动入口的多元化。如前面谈到的,移动入口除了应用商店、手机安全软件、一些超级APP,还包括很多使用群体庞大而稳定的工具类应用,以及脸萌、疯狂猜图之类此起彼伏的“短命应用”。
对于年轻人来说,智能机用户手机里往往装着许多APP,经常使用的十个左右。其中:微信、手机地图、手机安全之类应用,约占三分之一;长期而稳定使用的工具类应用,约占三分之一;满足短期尝鲜需求、频繁替换的应用,约占三分之一。有位互联网大咖说过,只要你的产品能够达到一定的用户量级,你就是一个入口。也就是说,不同类别的APP,只要你做好了都能成为一个或大或小的入口。
再次,移动互联网入口的碎片化。
移动时代,用户使用时间上的碎片化趋势明显。据艾瑞咨询《2014年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行为研究报告》:每天多次使用智能手机的用户达到67%,这些手机用户会利用空闲时段享受智能手机所带来的乐趣;同时,超过10%以上的使用场景为逛街购物、上厕所或洗澡、外出游玩、上下班途中、上班休息时、等车无聊中及下班后在家里。
用户时间上的碎片化,用户使用场景的碎片化,也直接导致用户在应用的使用上呈现出碎片化之状。与电脑端的软件使用相比,移动端每个应用单次停留时间都要大大缩短,APP打开关闭的频率提高。用户会在等待时间、无聊时间、琐碎时间中频繁的打开关闭多个APP,这一举动甚至纯粹是为了消磨时间,是漫无目的的。
应用使用时间是碎片化的,应用的种类也是碎片化的:这也符合“长尾理论”的特征。这些应用渗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里,类型不仅其数。这也决定了移动入口不会被几款APP霸占,决定了移动端入口的碎片化。
移动互联网“去中心化”,BAT和创业者都是顺势而为!
移动互联网“去中心化”,给BAT和创业者来说,带来了不同的影响。
对于BAT巨头来说,他们不可能完全垄断和控制整个移动互联网。巨头们不仅需要控制安全、应用商店、浏览器、通讯工具,还需要再各个领域控制和影响诸多APP。而这种控制可分亲力亲为、控股、参股、投资多个层级,巨头不可能完全、百分百的控制住整个移动端,很多时候这种控制也可以理解为一种双方的合作。
对于移动创业者来说,移动端有无数的入口,无数的未来想象空间。创业者可以找寻机会,先做先试,并可能在未来移动互联的市场中分得一块蛋糕。移动创业者也可以在不同巨头、不同投资者间纵横捭阖,找寻一个最佳发展道路。
也正因移动互联网的这种“去中心化”,微信之外还会有陌陌的上市,超级APP之外还会有墨迹天气、365日历这样的工具应用圈得大批用户,BAT之外还是会有海量的创业者群起争食。
因此,不管是微信的“去中心化”,还是创业公司的进阶,其实都是顺势而为。

参与讨论

回到顶部